莱西一中数学学科培训:高考命题根在教材,深度应用方能提升教学实效
摘要:莱西一中数学学科培训:高考命题根在教材,深度应用方能提升教学实效
青报教育在线讯 9月26日,莱西市第一中学举办数学学科专题培训活动,特邀数学正高级教师开展题为《如何深度应用教材、回归教材》的讲座。
专家首先系统梳理了近两年高考数学考点与教材之间的紧密联系。如2024年全国一卷“三角函数图像”考点源自必修一第237页例题1,2025年“曲线的切线”考点出自选择性必修二第82页习题11。高考数学涉及的十余个核心考点均可在教材中找到对应出处。基于此,他引导教师深入思考两个关键问题:如何正确审视教材的价值?如何在教学中真正用好教材?
结合基本不等式、对数平均数不等式、三次函数、切线不等式等典型考题,专家总结出用好教材的五个关键方面:深入把握教材整体结构,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拓展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以及对比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特点。
关于“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专家表示,不仅要关注教材中明确提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还要挖掘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例如在推导椭图方程的过程中,蕴含着坐标法和方程思想。同时,在教学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反复运用和强化。如在解三角形问题中,引导学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同时渗透转化与化归思想。
在“拓展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方面,专家特别强调,教师应积极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在学生掌握基本不等式后,可将教材中的简单证明题延伸至函数最值求解、实际应用问题等场景,增强问题的综合性与探究性。专家以必修一第41页“比较log₂3、log₃4、log₄5的大小”一题为例,指出除常规的作差、作商法外,还可引导学生从构造函数、糖水不等式、函数图像等多角度切入解题,此类思路在高考中已多次出现。
“课本是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源头,高考命题的底层依据,高考数学题的知识点,题型原型几乎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对应。”高一数学教师周修广说,“我们高一在后面教学中以课本为根基,先理解透彻知识点,再通过适量练习提升熟练度和解题速度。”
专家提醒教师,尤其在一轮复习阶段,应力求将教材“讲清、讲透”,全面梳理基础知识、核心概念与逻辑脉络。教学不应停留于公式、定理的表层讲解,更要引导学生领悟其背后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要重视教材中的文字、插图、注释等细节,挖掘其中隐含的背景信息与知识拓展点。近年来高考频繁出现基于教材素材的变式题,更凸显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高三数学教师刘欢深刻认识到,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通过具体案例渗透数学思想的应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效结合。这样不仅能助力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为他们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家最后指出,教材并非面面俱到,其真正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例如教材中的“旁白”部分,往往承载方法归纳、知识延伸与思维启发的功能,恰当运用可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反思总结,从而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高二数学教师张芹芹表示,此次培训厘清了教学思路,明确了从课本到高考的教学进阶路径。未来教学中,将以课本为根基,注重知识的梯度建构,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逐步提升解题思维与综合运用能力,为高考数学成绩的提升筑牢根基。
青报教育在线 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