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该怎么教?青岛上清路小学这场培训给出答案
摘要:8月29日,青岛上清路小学虽未正式开学,校园却因为一场教育与科技融合的个性化培训焕发出不一样的活力。全国模范教师、齐鲁名师、山东省教科院人工智能培训部组长王立新,以《基于DeepSeek大模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大数据分析》为题,为在场教师带来了一场兼具科技前沿性与教育哲思性的专题讲座。
青报教育在线讯 8月29日,青岛上清路小学虽未正式开学,校园却因为一场教育与科技融合的个性化培训焕发出不一样的活力。全国模范教师、齐鲁名师、山东省教科院人工智能培训部组长王立新,以《基于DeepSeek大模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大数据分析》为题,为在场教师带来了一场兼具科技前沿性与教育哲思性的专题讲座。
教育本质与科技使命的双重思考
作为深耕教育领域数十年、身兼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信息化2.0指导专家等多重身份的教育研究者,王立新并未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单向输出,而是以“教育,让每个人生命幸福”这一理念为核心,将科技工具与教育哲学、国家战略与课堂实践紧密结合,为在场教师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智能时代教育认知体系。
讲座伊始,王立新以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等哲学思想为切入点,引发教师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深度思考。他提出,在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不应沦为技术的附庸,而需以奉献为内核,以育人为根本——既要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与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更要引导其树立向善、向真、向美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宇宙文明与人类发展的宏大视角下,理解生命的意义与成长的价值。
中华上下五千年,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寻 “道”,为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寻找更多可能,教师们便是为 “寻道” 培育未来掌舵者的人。教育的使命,便是让教师成为连接科技与育人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具备强大的育人能力、广博的知识储备、深厚的师德情怀,从地球空间维度扛起育人、传知、促发展的使命;更要拥有连接文明、探索文明的宇宙视野,为智能时代培育面向未来的“寻道”人才。
当今社会,DeepSeek大模型的出圈、宇树科技机器人的迭代、中微子与地外生命研究的突破……他指出,这些变革不仅重塑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更对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教师必须主动适应“智能工业”“智能社会”的发展趋势,将大模型、大数据等技术融入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才能为学生搭建面向未来的成长通道。
智能教育的实践路径与底线坚守
面对这样的趋势,我们应该办怎样的教育,实现怎样的教学?王立新的提问引人深思。他结合青岛西海岸新区双语小学的实践案例,详细解读了“智能教育落地课堂”的路径与方法。该校构建的18个智能模块全智能大数据校园、全国首个“5G全息课堂”“全智能AI操场”,以及自主研发的“3163课堂教学大数据分析模型”“9331教师特质数据分析模型”等,为上清路小学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尤其是“五步智学课堂”模式,通过学情智诊断、课堂智活动、教师智引领、达标智检测、资源智推送五个环节,实现了“一对一个性化学习指导”与“全素养培育”的有机结合,让教师们直观感受到大数据如何破解“因材施教”的传统难题。
在大模型教学应用实操部分,王立新以DeepSeek、文心一言、豆包等主流大模型为例,展示了其在课件制作、作业精批、教学设计、数据分析、思维活动设计五大场景的具体用法。他用DeepSeek大模型设计课堂小组加分小程序,用AI工具为上清路小学创作校歌,用智能工具批改学生作文……每个案例都紧扣课堂实际,既有教会教师使用AI的初步提问方法,又有思维提升和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设计,让教师们学会如何让大模型成为教学的智能助手。
“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的第四次革命,不可逆却也不‘万能’。”讲座尾声,在大模型百花齐放却也良莠不齐的当下,王立新提出数智教育必须坚守六条底线:以“中国属性”为核心,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育人本质、遵循哲学逻辑、保障安全底线、聚焦效用提升、着眼长远发展。他特别提醒教师,在技术应用中需始终牢记“没有人工智能不会有未来的教育,只有人工智能不会有教育的未来”,既要善用技术提升教学效率,更要守住立德树人的根本,用热爱与理想做纯粹的教育。
这场培训引发了上清路小学教师的深度共鸣。数学教师孙润昊颇有感慨:“数智技术与课堂的结合,不是替代教师,而是让教学更精准、高效、有创造力。”科学教师徐颖喆也表示:“科技迭代速度越快,越要守住育人初心。数字化是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目的。未来教学中,我要以数据洞察学生需求,用情感维系教育温度,让学生既懂数字技术,更有人文情怀。”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深刻变革着教学模式。”上清路小学校长王宁表示:“无论技术如何升级,教育的育人初心始终是核心。希望老师们在经过今天的学习后,善用AI赋能教学创新,用数据精准施策,更用师爱滋养每一个生命的成长。”
青报教育在线 孙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