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历史根脉,厚植家国情怀!文登路小学开展历史文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摘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文物是鲜活的思政课。暑假里,青岛文登路小学2023级4中队的少先队员们走进青岛市博物馆,在3600平方米的展馆中开启了一场“行走的思政课”。16万件文物构成的“立体课堂”里,从“东夷文明溯源”的新石器时代陶罐,到“八年抗日战争”展区的泛黄家书,从德国殖民时期的屈辱印记,到民族主权回归的历史文件,队员们在这些文物中读懂“没有国哪有家”的深刻内涵。
青报教育在线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文物是鲜活的思政课。暑假里,青岛文登路小学2023级4中队的少先队员们走进青岛市博物馆,在3600平方米的展馆中开启了一场“行走的思政课”。16万件文物构成的“立体课堂”里,从“东夷文明溯源”的新石器时代陶罐,到“八年抗日战争”展区的泛黄家书,从德国殖民时期的屈辱印记,到民族主权回归的历史文件,队员们在这些文物中读懂“没有国哪有家”的深刻内涵。
队员有话说:
赵文喆:博物馆是一本立体的历史书!课本里提到的“青岛建置”“抗战历史”,在这里都有实物见证。那些老照片、旧物件让历史变得不再遥远,我终于明白“家乡的历史就是国家的历史”这句话的意思了。
朱佩瑶:博物馆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故事盒子”!里面藏着好多青岛的“秘密”——先民们用的陶罐、古代港口的船模、抗战时期的武器……每一件文物都在讲历史,让我学到了好多课本外的知识。
刘泽睿:博物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青岛故事——先民们的陶罐里藏着勤劳,抗战时期的武器里刻着不屈。它们让我仿佛回到了过去,感受到了家乡人民的智慧与勇气。我会铭记历史,努力学习,将来为家乡添砖加瓦。
朱羿霏:参观博物馆时,我既看到了青岛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感受到了它在变迁中经历的苦难与辉煌。这座城市的每一段故事都让我动容,现在的我对家乡充满了更深的热爱与敬意。
在“青岛史话”四个展厅,队员们沿着历史脉络探寻:先民们的智慧结晶,诉说着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海防要塞的古炮,见证着捍卫家国的不屈风骨;革命先烈的遗物,诠释着“为有牺牲多壮志”的信仰力量。聆听青岛从被侵占到解放的历程时,队员们攥紧拳头;看到“人民获得解放”单元的珍贵影像时,展厅里响起队员们自发的掌声。
队员有话说:
刘羽瞳:翻看过去的老照片,再看看现在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模样,很难想象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作为青岛人,我为家乡的成长感到无比骄傲,也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
徐铭骏:回首百年,波澜壮阔。从殖民时期的苦难到如今“东方瑞士”的活力,青岛的蜕变离不开祖国的强大。我们要铭记历史痕迹,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奋勇向前,让这份辉煌延续下去!
王筠潓:漫步展厅,仿佛触摸到了青岛的岁月脉络。从古老的青铜器到近代的书画,从海防要塞的火炮到城市建设的图纸,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这座城市的山海故事与人文温度,让我对家乡的过去有了更鲜活的认识。
阎筠彤:在近代史展区,那些泛黄的报纸、旧信件、老物件,都在诉说青岛百年的变迁。从被侵略到获解放,从贫穷到繁荣,我深深觉得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爱家乡,更爱让它重获新生的祖国。
这场社会实践活动让历史走出课本,让思政教育直抵心灵。队员们不仅触摸到家乡的岁月年轮,更深刻理解:青岛的百年变迁,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缩影;文物背后的故事,是“爱国爱乡”最生动的注脚。正如队员们所说:“文物会说话,历史在教导我们——唯有强国有我,方能守护家乡荣光。”
学生张皓宁表示,这次活动让我收获满满!不仅了解了青岛从古代到现代的变迁,感受到了城市的文化精神,更在和同学的互动中体会到了班级的温暖。这样的活动让我更爱家乡,也更爱身边的集体。
学生时新轩表示,“通过这次活动,我真正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青岛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先民的智慧、先烈的抗争,都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更要为家乡和祖国的未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