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把出口关,大学生毕业也变得越来越“难”!
摘要:2月8日,教育部发布2022年工作要点,再次提到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加大高校评估整改督导复查力度。
2月8日,教育部发布2022年工作要点,再次提到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加大高校评估整改督导复查力度。
在教育部公布工作要点前几日,中国矿业大学被抽检的520篇2021年硕士学位论文中,有26篇被认定为“存在问题”;
2月9日,南昌大学一名导师因其指导的学生论文存在多处文字错误,在网上被曝光后,被停止研究生招生资格;
而在1月,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关于202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显示,抽检论文中共有54篇论文,各有1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占总送审论文的4.03%;
论文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官方对学位论文抽检已然越来越严格。在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严把出口关的同时,高校大学生毕业也变得越来越“难”!
缘起
论文抽检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的《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要求评选优秀学位论文,并且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对学位论文进行抽查。
具体到2014年教育部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论文抽检落到实处,开始严苛起来:明确博士学位论文的抽检比例为10%左右,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检比例为5%左右,每篇论文由3名同行专家通讯评议,根据同行专家评议情况确定论文情况。
按照《办法》,教育部将对连续2年均有“存在问题学位论文”,且比例较高或篇数较多的学位授予单位,进行质量约谈。同时,论文抽检结果也是学位授予与撤销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
2019年翟天临事件所引发的学术地震,使公众的视线聚焦到了论文抽检上。
受此影响,教育部当年预算800万元,用于抽检博士学位论文6000篇。如果抽检出现问题,已授予的学位将被撤回。
各高校对论文抽检以及学术不端问题也愈发重视,整个高教学术环境都进行了一次震荡。
厦门大学提高论文门槛,加强了对学位论文的管理,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须低于20%”调整为“须低于10%”。大环境下,10%的红线已经逐步成为高校的普遍规则。
中山大学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查比例是此前全国抽检论文比例的近5倍,抽查50%;硕士论文抽查比例是此前全国抽检论文比例的近4倍,抽查20%。
对学术不端“零容忍”,“严”字当头,清华大学也加大对学术不端处罚力度,将学位论文抄袭者由“记过处分”提升至“开除学籍”。
并且,随着近年来学术不端事件频频曝出,原本以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为主的抽检,以燎原之势迅速蔓延至本科。
2021年1月,教育部发布《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本科毕业论文抽检将每年进行一次,抽检对象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学士学位的论文,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问题
尽管政策上三令五申,论文代写、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事件仍时有发生,根本原因还在于高等教育普及下无法避免的“鱼龙混杂”。甚至有些学生的写作能力都存有问题,错别字、语义不通顺、逻辑混乱都无法避免。
除了抄袭、代写、成文有逻辑问题等显性表现之外,学术不端还衍生有难以界定的隐形表现。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李名梁发现:有的毕业生为了追求低查重率,反复修改语言表达和段落顺序,造成论文欠缺逻辑性,经常出现“面目可憎”的现象。另外,还有毕业生在写作过程中主观编写调查数据、杜撰应用文献等,这些隐性问题难以明确界定为学术不端的范畴,给论文写作造假带来可乘之机。
查重率已无法作为单一标准来划定本科毕业论文的合格与否,对于问题论文的界定要多维度考察,本科毕业论文抽检重在选题意义、写作安排、逻辑构建、专业能力以及学术规范等进行“合格性”考察。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特别强调,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重点考察研究生创新性和科研能力,本科毕业论文抽检则重点考察本科生基本学术规范和基本学术素养。
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对问题论文的共性概括为: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
山东大学2019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中如是表述: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
倒逼
学术不端事件,使得大学生毕业面临“关卡”,甚至有评论称“能走进打印店打印论文的毕业生已经是人生赢家,还有不少毕业生走不进打印店”。
论文严查的陡然升级让学生和指导教师都绷紧了神经。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的出台,彻底整治“水论文”现象,“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从此一去不复返。“一篇论文查四次”:初稿查一次,盲审查一次,学校代查一次,答辩再查一次,让不少大学生毕业前夕“愁煞人”。
根据《办法》,抽检论文覆盖各地区所有本科高校全部本科专业;教育部建立全国本科毕业论文抽检信息平台,面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毕业论文提取和专家评审等定制功能,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本科毕业论文抽检工作实行全过程监督;抽检结果将向社会公开,问题较多的高校将被通报、约谈。
抽检结果也将作为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本科专业认证以及专业建设经费投入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依据。各高校不得不重视。
已经毕业的学生,如果论文抽检复查出现问题,也会被叫回学校修改论文。严重的话,论文作者会被撤销学位,导师也会被停止招生。
抽检确实可以倒逼各省市教育部门和校方根据抽检结果审视人才培养方式、促进教学改革,严把毕业生基本质量。
2021年以来,四川、福建、陕西等省份相继印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实施细则,加强学士学位授予质量监督,严把出口关,促进高校切实加强学业管理,提高本科人才培养基本质量。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2022—2024年)》,加大北京地区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力度,抽检范围实现专业学位、非全日制、同等学力、留学生等学生群体全覆盖。提高市属高校硕士学位论文抽检比例,加大人文社科类、艺术类学科的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力度。
这些规定令一些毕业生“垂首顿足”之际,也倒逼更多学生提升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使得毕业生基本质量提质。
根结
即便论文抽检所起之效已然雷霆万钧,然而各地各校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出来的问题却也不少。论文抽检起到的是最后“杀手锏”的作用,核心问题还是要回到教学与培养上来。
许多专家学者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
研究生应该在入学门槛上慎重考察,重要的是抓紧过程考核,合理分流,核心是育人,而不是“淘汰”。
紧抓“杀手锏”的作用,实在有限。高等教育不再精英化,转变为普及化必然有相应的问题。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最终效果有别,对于本科生是否能有学术能力研究课题,完成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也值得探讨。专业学科不同,学位类别不同,其培养体系和培养效果也不同。
不少声音认为本科生创新能力、学术研究能力不足,做研究是勉为其难。很多导师抱着不卡毕业生,让学生顺利毕业的心态,在毕业论文中给学生“放水”。所谓“严师出高徒”,想要学生能够在今后更长远的发展中有良好的学识基础和行为习惯,就不能以“宽容”和“慈爱”给学生毕业论文得过且过。
需要正视的是,本科生毕业论文也不是在强求科研能力、学术素养,而是对本科四年学习成果的阶段性总结。毕业论文任务既是检验,也是锻炼,是本科教育过程的最后一环。在认真创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专业和通用双维度下的知识与能力无疑会得到夯实与提高。
反过来说,论文抽检成为最后“杀手锏”难道是好事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希望导师严格要求、学子勤奋自律,让论文抽检的“杀手锏”作用淡化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