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个“牛磨王”!家长应该怎么做?
摘要:大人在面对催促时,第一时间升腾起的情绪不是平静接受,而是反抗拒绝。其实,孩子也是如此。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先理解孩子的磨蹭,才能解决孩子的磨蹭。
最近,在网上看见了一则视频。视频里,一个小女孩正坐在餐桌前。只见她举着勺子,气定神闲地舀着碗里的粥,可舀归舀,就是不往嘴巴里送。而一旁背着书包,准备送女儿上学的爸爸则全程皱着眉。
面对始终不慌不忙的女儿,爸爸神色复杂。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本应7点45到校的女儿还坐在家里,爸爸终于忍不住移开了视线,并深深叹了一口气。
看完后,真是又想笑又来气。“越催越慢,再催熄火”,平时小编在路上看到前车尾部写着这句话时,我总是会心一笑。
大人在面对催促时,第一时间升腾起的情绪不是平静接受,而是反抗拒绝。其实,孩子也是如此。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先理解孩子的磨蹭,才能解决孩子的磨蹭。
为什么家里会出现“牛磨王”
有专业人士调查:在“孩子问题排行榜”中,“孩子磨蹭”多次荣登榜首。磨蹭,如同顽固肿瘤,让多少家长伤透脑筋愁断肠,却总是找不到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摘了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越催越慢,变成“牛磨王”呢?
01
动力和兴趣不足
比如:
洗澡水曾经溅到眼里有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一到洗澡时间就拖着;
已经快吃饱,对食物没有那么多需求,所以去玩玩具;
白天睡太多,这会还不想关灯睡觉;
……
这时,家长们可以试试万能句式“先XX,再XX”。这个方法适用所有“孩子拖延做一件事,而这件事又非做不可”的情况。
比如,爸爸妈妈们可以和孩子说“先吃完饭,再看电视”,“先洗完澡,再讲故事”,“先睡觉,睡醒再玩”,然后说到做到。
02
孩子的能力不够
对于比较小的孩子,像系扣子、穿鞋子、刷牙这些日常活动,都需要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相配合,对精细运动的要求也较高,如果孩子手指灵活性不够、力量不足,就可能做不好这些动作。
比如系一颗扣子,你要3秒钟,他可能就是要3分钟才能系好。这个时候,大人吼得越厉害,孩子往往动作越慢。应激反应会让他因为紧张失去思考能力,反而更不知道怎么做了。
家长要知道:很多时候孩子磨蹭不是他不想快点,而是自身能力真的没达到。
03
没有时间概念
研究发现,6岁之前的孩子是没有“时间”概念的。而随着年龄增长,他们能虽然能够分得清“过去、现在、昨天、今天”,但如果精确到几小时、几分钟,他们还是做不到。
有孩子的家长都知道,孩子在小时候,你给他说还有5分钟咱们就迟到了,他们肯定会反问:5分钟是很长时间吗?
所以,学龄前的孩子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3 岁之前,可以先用沙漏让孩子感知时间的长短。3 岁之后,就可以带她通过时钟来认识时间,指针指到哪里就该起床了,指针指到哪里是该出门了,指针指到哪里就得上床睡觉了……
最后,家长们要反思你是不是经常对孩子说“等一下”!当爸爸妈妈看到孩子磨磨蹭蹭、听到孩子说“等一下”时,常常很愤怒,其实忽略了它的“出处”,也许是你亲自教会了孩子磨蹭!
“磨蹭作战指南”请家长收好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知道:起床、洗漱、穿衣服等等,本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可家长们却在不知不觉间把这些当成了自己的任务,弄得自己比孩子还着急。久而久之,孩子也习惯了被催促着往前走的生活。他们甚至不认为自己是在磨蹭。
因此,家长们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自己,直观地认识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
就像文章开篇提到的那位父亲。在翻看他的作品集时,我发现,他后来曾有意识地跟女儿进行“角色互换”。比如:爸爸也学着女儿的样子,慢悠悠地吃饭,任由女儿在一旁干着急:
比如:眼看女儿已经迟到了,爸爸还在不慌不忙地穿鞋。
或许一开始,你的孩子会丢三落四,会没时间吃早饭,会上学迟到。但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最晚几点起床”、“每天能在厕所可以待多久”、“书包应该什么时间收拾”之类的问题,孩子一定会弄得一清二楚。
接着,家长可以用“PDCA循环法”,帮助孩子提升他们的效率。
🔺“P”代表“Plan”,也就是计划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有给孩子列计划表的意识,但最终却发现,不仅目标没完成,计划也变成了笑话。
其实,不是因为孩子太磨蹭。而是因为列计划的时候,大多数家长从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难以操作的目标。而一个可操作的目标,必定是具体的、特殊的、可拆分成几个小步骤的。
例如:
“我要改掉磨蹭的坏习惯”,这就是一个模糊的、难以实现的目标。而“我今天要在9点前完成各科作业”,则是一个具体的目标。
另外,很多家长列计划的时候,会直接复制网上的计划表,或者参考其他孩子的。但实际上,因为每个孩子的基础、特长和弱点都各不相同,别人的计划往往未必适合自己的孩子。
最重要的是,无论目标是大是小,实现它都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谁也没办法一蹴而就。因此,任何一个目标都需要被拆分为一系列小的、明确的步骤。
例如:
“期末考试时考入班级前10名”,对孩子而言,这就是一个不知道如何实现的大目标。相反,如果将这个目标拆分为:“分析以往的失分情况”、“进行专项知识训练”、“梳理最基础的知识点”等,它就变得容易多了。
“D”代表“Do”,也就是执行
看过一句话,颇有感触:“这世界从来缺少的都不是完美的计划,而是说干就干的行动力。”不少家长也经常吐槽孩子:“只要妈妈不在家,计划都是水中花。”
其实这是因为孩子的年龄还小,大脑还没有完成发育,因此,他们对目标的专注度也远不及大人。这时候,父母的引导和帮助便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执行计划时,要确保第一步能在5分钟内完成执行最难的部分,也就是如何跨出第一步。
所以,孩子在家做作业的时候,父母不要一上来就全部交给孩子,而是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先完成自己擅长的科目中的几道题。
一方面降低了执行的难度,缓解了孩子的焦虑;同时,也给予了孩子正向的反馈,让他对完成目标充满了自信。
其次,和孩子一起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在安静的图书馆写作业,和在环境嘈杂的地方写作业,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效率是天差地别的。因此,营造一个安静、整洁、周围人都在积极向上的环境,对孩子而言至关重要。
最后,家长应该坚守时间期限,并尽量不要改变它。
很多父母都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孩子做一件的时间越长越好。比如,计划用10分钟的时间默写一首古诗词。但看到孩子今天状态不错,默写完一首后,居然又主动默写起另一首,父母便不忍心打断孩子。不知不觉间,孩子就默写了半个多小时。
于是,下一次设置目标时,父母就会将默写的时长定为半小时,甚至45分钟。可实际上,孩子的状态总是时好时坏。下一次,孩子可能默写了三五分钟,就开始走神了。这时候父母难免会责怪孩子,而孩子也会对“执行计划”这件事产生反感,进而选择逃避。
所以,当时间期限到了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懂得让孩子停下来。而不是让孩子凭借着一时的冲劲儿继续做下去。
“C”代表“Check”,也就是检查
检查,通常包括两种常见的方式:
一种是自检。也就是由孩子自己对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总结,这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而言,难度稍高。
另一种是他检。即是由父母密切监督孩子的完成情况,帮孩子抗击惰性。
“A”代表“Act”,也就是处理
当孩子达成了全部或部分目标时,父母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
奖励可以是语言上的称赞、表扬,也可以是带孩子吃一顿大餐、看一场电影或者满足孩子一个合理的心愿。
对于没有完成的计划,可以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但如果孩子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经常遭遇磕磕绊绊,每一步都很难进行下去,也要考虑修正目标,根据现实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最后,想告诉每一位家长:孩子有自己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有自己学习和探索的方式,父母能做的,就是跨越年龄去理解孩子,感受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和他们一起成长,并及时纠正他们身上的问题。
毕竟我们不可能让孩子一出生就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了,甚至一睁眼,孩子就变成了一个文质彬彬、人见人爱的完美孩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