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家长们,别再催促“慢孩子”

2021-10-20 16:07 知教师

摘要:生活中常见这种情况: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孩子学习不如别的孩子快,于是给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以“别人家的孩子”为参照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别再催促那个“慢孩子”,ta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生活中常见这种情况: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孩子学习不如别的孩子快,于是给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以“别人家的孩子”为参照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别再催促那个“慢孩子”,ta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孩子慢,怎么办?

读书慢、理解慢、做题慢……这是我被问到的一个高频问题。我最想说的,也是家长最不想听的一句话:

慢点就慢点,有什么要紧的?

快,或者慢,是一个比较级的形容词。

考上重点学校,跟考上普通学校,快与慢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某种所谓的速度,一旦变成了公共尺度,人世间就多了许多的骄傲与自卑。难怪有人说:一辈子都与别人比较,是人生不幸的根源。如果这像基因一样被从小培育,就称得上不幸的平方。

这是不是说,快慢就不重要呢?当然不是,我们反对的只是统一的外部尺度。比外部尺度更好的,是内在的尺度。

举个例子,假如你自己学习,最多学到一公里宽、一寸深,但是,在老师的指导或同伴的合作下,你可以学到三公里宽,五寸深。那么,这中间的区域,就是你的学习区,或者叫“最近发展区”。只有进入到这个区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和进步。在这里,你越接近三公里宽,五寸深,表明你的学习越快;越接近一公里宽,一寸深,说明你的学习越慢。

学习的快慢,是被你自己定义的。如果别人学习的结果,是五公里宽,十寸深,那又何妨?相对于他你是慢,但是相对于自己,你可能是快。不能因为一个自己无法抵达的目标而责怪自己。但你也不能说,“慢点就慢点,有什么要紧的”,然后满足于五百米宽,半寸深的学习。这种所谓的自然主义,不是对天性的保护,而是对天性的辜负。

然而,学校也好,家庭也好,往往缺乏一种自觉,而在两极之间摇摆。要么片面地运用外部评价来定义孩子,要么则以天性之名“放养”,缺乏一种内在的尺度。

这样的结果是,孩子自己觉得:我是慢的,或者我是个“慢孩子”。如此,孩子就真的变慢了。这个慢,不是与其他人比较的慢,而是一种放弃、懈怠或拖延。既然我是“慢孩子”,我何必去努力变快呢?孩子会变得敷衍应付,而不是不断地挑战自身。

这并不是说别人或社会标准不能成为尺度,而是说,它不应该成为唯一的尺度,甚至不应该成为主要的尺度。最主要的尺度,应该来自自身。他人也好,社会标准也好,只是一种参照。这种参照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定位,以及为我们提供激励,而不是让我们骄傲,或成为我们的诅咒。

有人说了,高考不是外部尺度么?你只跟自己比,高校才不管这些呢。

跟自己比,是为了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了最好的自己并不一定能成为高校最好的生源,因为这不是你能决定的。但是,只追求外在的尺度,孩子就能够获胜么?理论上讲,更不可能。

孩子今天慢,不代表将来就慢;孩子这个领域慢,不代表别的领域也慢。生命是复杂而难以定义的,更需要敬畏,需要激励,需要“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睿智的家长,没有必要给孩子定一个清华北大的目标。而是应该鼓励孩子有勇气不断地挑战和超越自己,不要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把焦虑的情绪传导给自己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一天学十个生字,咱家的孩子一天学五个,也很好啊。生字无穷,学一个有学一个的欢喜。试卷上的分数只是一个参照,能看到差距,但并不因此自卑。一天学十个生字的孩子,并不能剥夺一天学五个生字的孩子内心的喜悦。看到别人的焰火,不一定要熄灭自己的微光。再优秀的孩子,也夺不走这个世界上的全部光芒。各自发自己的光,不也挺好吗?

这样想的时候,焦虑就放下了,欢喜就多起来了。而在时间深处,或许,曾经的“慢孩子”,会放射出令所有人炫目的光芒。

但哪怕有了所谓逆袭的一天,这样的“慢孩子”,也会想:这有什么可骄傲的呢?快或者慢,有什么要紧的?

文章作者 | 魏智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