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国内外

一睹为快!“家门口”的国家级博物馆

2021-05-19 20:15 青报教育在线 真真

摘要:5月15日-18日,山东省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场宣传活动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举行,以庆祝国际博物馆日为契机,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正式开馆。

青报教育在线讯  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正式开馆。青报教育在线走进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带领大家领略这座“家门口”的国家级博物馆的独特魅力。

“鼎”字外形 观今鉴古

山东大学博物馆创立于1995年,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目前分驻济南中心校区和青岛校区两地。青岛馆位于山大青岛校区南北向主轴的重要节点位置,以甲骨文“鼎”字的形状为灵感搭建了整体建筑造型,取“鼎承古今”之意。走近青岛馆,可以看到建筑四角外挂竹简造型肌理的铜板,铜板上篆刻的文字来自于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文物上的原版文字,凸显考古文化精神内涵。

文史书画 全景展示

青岛馆落成于2016年8月,是全国高校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建筑面积4.08万余平方米,由山大负责设计、青岛市出资建设。青岛馆内部分地上6层,地下1层,设置展厅、库房、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办公室、停车场等功能空间。

目前,青岛馆共有4个常设展览,展览面积4200平方米,分别为《百年学府——山东大学校史展》《文韵齐鲁——山东大学文物考古成果展》《精致考古——唐仲英基金捐赠项目成果展》《笔墨丹青——韩连琪、张维华捐赠书画展》,另有5000平方米橱窗式的科技考古及文物保护实验室可供预约观众参观。

师生发掘 见证历史

《史记》记载,武王执钺,斩下纣王尸体的头颅,以此来宣告商王朝的覆灭。铜钺作为兵器和礼器,盛行于商代及西周,极具代表意义。在青岛馆也有这样一件来自商代的铜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件铜钺出土于济南大辛庄遗址,是山大师生考古所得。钺高16.3厘米、刃宽10.0厘米,钺身饰虎首纹,内部饰兽面纹,花纹十分精致。此墓葬出土的一系列文物都证明随葬主人地位极高,这侧面反映了东部地区在商代就是东方重镇。

自1928年吴金鼎先生调查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起,山大考古学科已经走过九十余载春秋。目前,山东大学博物馆收藏文物和标本总计4万余件,95%的博物馆藏品都是山大考古学科的师生在考古实践中所得,有国家一级文物16件、二级文物166件、三级文物234件。博物馆见证了山大考古学科历史沿革,也见证了青岛城市历史文明发展,馆中特设独具青岛元素的北阡遗址展区。北阡遗址位于即墨区金口镇北阡村,山大师生于2007年至2013年在此开展4次发掘,初步统计有27万余件标本和文物。据了解,该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一处典型的大汶口文化早期贝丘遗址,这一遗址的发掘对考古青岛城市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一馆多能 赏学结合 

除了欣赏文物之美,在青岛馆还能收获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为了让参馆人员得到最佳的观展体验,山大在全校范围内组织成立大学生志愿讲解团队。经过近一年的培训,学生志愿者对博物馆文物如数家珍,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惟妙惟肖。参观人员在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提升历史文化内涵。青岛馆还定期举行“专家带你看展”科普讲座,邀请考古名家现身青岛馆,讲解专业考古知识,分享真实考古经历。

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青岛馆无疑是一座宝藏。该馆的正式开放对促进山东省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文化辐射、促进名校名城联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青报教育在线 赵浩云

责任编辑: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