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资助工作经验推向全国 创新、精准成学习标杆
摘要:“我们要继续用好每一分钱,给每一个需要的学生提供精准资助,把资助育人的渠道开辟得更高效,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青报教育在线讯iqdedu.com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近日下发通知,号召全国各级各类资助工作单位与资助工作者向青岛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内的99个全国优秀单位案例典型学习。
通知中,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青岛城阳区教育体育局被评为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推荐学习单位”;青岛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鲁兵、青岛经济学校党总支书记张卫、青岛黄海学院资助工作负责人董晓被评为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推荐学习个人”。
青岛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人鲁兵对青报教育在线说,能成为全国优秀单位案例典型和推荐学习个人,是对青岛资助工作的巨大肯定,也让我们感到更加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要继续用好每一分钱,给每一个需要的学生提供精准资助,把资助育人的渠道开辟得更高效,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2017两个“率先”、三个“典范”成全国亮点
两个“率先”。一是在全国率先建立高校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制度,免除在市属高校就读的山东户籍和在省外、部属高校就读的青岛户籍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二是在全国率先扩大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范围,将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其中,资助比例由8%扩大至30%。
三个“典范”。一是在全国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中荣获“优秀”等级,总成绩位列全国第十名,计划单列市第一名,成为全国“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典范单位;二是在全国高中段资助育人工作推介会上作《为困难学生“心灵解困”》的典型发言,成为全国“资助育人”典范单位;三是在全国学生资助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重点表彰和推广我市工作经验和做法,成为全国“信息化管理”典范单位。
创新管理模式,圆满兑现承诺
为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我市在全国率先推出多元资助新模式,市资助中心与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创新了“国家资助+社会资助”两大资助平台的中心管理新模式,形成了“政府资助为主体,社会捐助为重要补充”的长效机制。
新模式成为资助工作全面、高效运行的基石。多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资助力度,增加财政投入,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2017年资助资金近4.9亿元,其中财政投入近4.5亿元,比2016年增长944.82万元,同比增长2.14%。通过“奖、助、贷、免、补”等多元化资助方式,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鲁兵说,这几年中心创新模式运行良好,学生资助财政资金管理规范,国家政策保障之外的资助,由基金会筹集社会资金,奖优济困,成为国家资助有力补充。
信息化管理,建档立卡全覆盖
怎样将资助更精准、安全的发放到有需要的学生手中?资助管理中心自主研发了市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系统。该系统与银行发放系统有机结合,全面规范国家助学金的申报、审核、发放工作流程,实现了在分配、申请、审核、变更等工作全过程中的自动化处理,有效解决了学生身份证信息和银行储蓄卡信息冲突等问题,确保了受助学生信息的可靠性。全市资助资金全部以“集中办卡、国库支付、统一发放”的形式发放到学生手中,规范了统发程序,畅通了助学金支付渠道,提高了资金发放效率,减少了资金发放的中间环节,规避了截留挪用等风险。
同时我市构建了各层级的资助规范评审公示流程及发放程序,申请学生的资助档案包含了困难学生申请表、证明材料、公示情况、发放领取表等等,每一项都有本人的签名或者是盖章确认,保证每一笔资助资金都能精准到最需要的孩子们手中。
资助+育人,激发学生奋发学习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市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把关怀送到学生心上。不断丰富拓展资助工作的内涵,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品质,引导和激发学生奋发学习。
近年来,在全国“国家资助 助我成长”的征文活动中,我市有7名高中生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我市轻工学校陈子飞同学入选第二届“国家资助 助我飞翔”全国100名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寒门学子有春天》为题,以胶州市职教中心2012级优秀毕业生孙振盛为典型,对我市资助育人成果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受助学生优秀事迹典型案例》遴选工作中,我市三名学生入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资助育人百名成才典型”,事迹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予以宣传。市学生资助中心、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联合新闻机构组织全市中小学生首届励志微电影视频大赛,反映学生身边的优秀学生励志事迹,宣传鼓励学生们积极好学,励志向上,报效祖国。
学生资助工作不仅仅是从物质上帮助学生,更应从精神上培养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发挥资助与育人的双重功效,达到 “送温暖、解困难、增信心、长才干”的效果,激励广大学生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将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回报社会。
青报教育在线iqdedu.com 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