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名家如何教育子女?这些大师的家训让孩子受用一生

2018-03-21 08:05 语文报社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今天,让我们在穿越历史中,与大师对话,通过不同的家风家训,感受他们的教育理念精髓。

近日,央视推出国内首档关注中国家庭文化传承节目《谢谢了,我的家》,以邀请名人名家后代讲述家风故事的形式,展示良好家风家训对后代的深远影响。今天,让我们在穿越历史中,与大师对话,通过不同的家风家训,感受他们的教育理念精髓。

严格要求型

家风家训:自强好学

代表人物:钱基博、钱钟书

钱基博是一代国学大师,也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因是书香世家,所以钱基博在学习上对儿子钱钟书管教极严,甚至在钱钟书十六岁时,因为没有好好读书学习,被父亲痛打一顿。当时,钱基博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寒假没有回老家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假期里他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钱基博回来考问功课时,钱钟书没有过关,于是挨了打。

在父亲的影响下,钱钟书开始发奋读书,将钱家自强好学的家风家训发扬光大。1929年,钱钟书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进入大学后,身为父亲的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钱钟书,鼓励他勤奋读书、热爱学习。在信中他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由此,钱钟书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并遵从父亲教诲,塌下心来做学问,于1935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英文系留学,著有经典小说《围城》和多部古典文学论述作品。同时,钱钟书也用行动将良好的家风家训传承给了女儿钱瑗,使之成为潜心研究学术的英文系教授。

乐观处世型

家风家训:真诚独立

代表人物:丰子恺

漫画家、散文家、教育家丰子恺对教育子女方面则持乐观包容态度,他主张“真诚独立”的家风家训,并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丰子恺有七个子女,但他却很少以大人的眼光去管教孩子,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要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因此,他十分喜欢和孩子们亲近,时常和孩子们在一起玩闹、唱小曲、画画。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父子俩“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但到家时,儿子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但丰子恺并没有责备儿子,他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享受纯真而自由的童年,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他曾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他在“约法”中这样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循循善诱型

家风家训:德艺俱备

代表人物:傅雷

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为人坦荡,禀性刚毅。在家风家训的传承中,他通过定期给儿子写信,循循善诱地为他们指引人生道路。

其中,最为著名的《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夫人在1954年至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傅雷时常在家信中教育儿子先做人,后成“家”,他认为,无论成为哪种领域的大“家”,学术艺术造诣是一方面,德行品质也必不可少。尤其在儿子傅聪留学波兰时,他更是通过书信往来,教会儿子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傅雷曾说,他给儿子的信有多种作用,一是讨论艺术,二是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是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是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他教育儿子作为艺术家,应注意培养高尚的情操,让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对于艺术、人生,傅雷这样说道,“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

在傅雷的家风家训教导下,儿子傅聪成为著名钢琴大师;傅敏则成为了英语特级教师,毕生致力于英语教学及翻译工作。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