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绝非加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罪魁祸首
摘要:中职教育绝不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的“罪魁祸首”,而是符合国内实际和国际潮流的可行、有效的教育形式。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说,“在发达地区开展学制改革,逐渐取消中等职业教育,使十二年普通教育延续到高中毕业,职业教育到高考后分流。”倪委员认为,这个做法将大大缓解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的压力,因而有利于“减负”。
通过学制改革取消中职教育,待到学生高中毕业以后再分流到高职学校,这样的构想很理想,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这个想法很难实现,而且即使勉强做到了也未必能给中小学生真正“减负”。
首先,取消中职涉及到国家教育体制学制的重大变革,要想完全取消现实条件似乎不允许。其中,有两点必须认真考量:一是取消之后,中职的教师、校舍资源等如何处置?这涉及到人员的分流安置、国有资产处置等重大社会问题。二是取消中职自然会迟滞了职业人才的培养步伐和就业时间,这更是关涉国民经济能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涉及到学校能不能持续不断地向社会输送技术人才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教育改革问题。停办中职,教育恐是难以承受经济发展对技工人才不间断的需求之重。
其次,高中毕业后再进行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的分流只是延缓了学生课业负担的到来时间,而并非从根本上解决了“减负”问题。也就是说,小学、初中的升学压力和课业负担或许有可能减轻,但高中的压力似乎会更大。为了避开升入高职或努力考上“双一流”大学,高中阶段的竞争势必会加剧,义务教育阶段的9年学业压力会转移到三年高中阶段,高中学生能否承受得了?会不会催生高中段课业负担的急遽加重?这些都必须要考虑周全,而且要有个明确的答案才行。
况且,“取消中等职业教育,使十二年普通教育延续到高中毕业,职业教育到高考后分流”的意见,是基于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均衡发展已经非常充分的基础上的,因为一旦没有做到较为充分的均衡发展,只要存在名校与非名校、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小学、初中择校问题、竞相上重点校的问题就不好解决,入校的竞争与课业的负担似乎就很难避免。而且,区域内所有的高中只要存在着教学质量与升学率的差别,就需要按照学业成绩升学,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初中段的课业成绩竞争和学业负担问题。事实是,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推进虽成效显著但仍然在路上,而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尚未提上日程。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学生不通过学业的激烈竞争而进入心仪的普通高中似乎不好实现。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本质上来说的确是一个社会问题。究其根源,在于社会固化的人才观、成才观之中有重学历轻能力、重名校效应而轻高职等非重点大学学历的问题。对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呼吁社会改变现有人才观,在毕业生的录用、晋级、评价考核和晋升通道上,能够更加注重人才的工作能力和实绩大小。同时,也期待国家加强顶层设计,畅通各级各类人才的招聘与晋升渠道,尤其要重视加强对实体经济做出贡献的技工人才的关爱和褒奖。同时,也需要家长教育观念与就业观的转变。显然,国家、社会与家庭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但应该不断努力。
对教育自身来说,为中小学生“减负”仍有较大作为空间。从宏观看,政府要继续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深化课程改革,让所有学生享受到更加全面、公平和优质的义务教育是今后的努力重点,同时也要推进高中段教育的均衡和优质发展。从微观讲,每所学校及每个教师也要为学生“减负”再接再厉,要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要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在校时间的课业学习成绩,不要让学生吃“夹生饭”,或让孩子天天有大量的家庭作业,或担心吃不饱、吃不好而大批涌入课外培训机构。
有一点还需明确,中职教育绝不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的“罪魁祸首”,而是符合国内实际和国际潮流的可行、有效的教育形式。要给中小学生“减负”,尚需另谋他路,更应综合施策和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