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骨灰级父亲的修炼之道!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同时也是是一等一的教子高手。
前些日子,好友给我推荐了她们出版社即将出版的一本书。感谢她的信任,我提前读了其中的细节。一起喝茶聊天的时候,她问我读后感。我回答了一个词:“嫉妒。”
是的,那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嫉妒:一个高学历的妈妈,在一个很不错的工作岗位上从事教育工作,所从事的工作中学到的内容能直接转化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经验,还有父母的得力帮助与丈夫的给力支持。什么叫完美?大概这就可以算得上吧?
虽然我知道,那位作者也有一些不如我的地方,但与她相比,我确实活得比较累一些。其他方面不能奢望与苛求,但有一点是我慢慢在调整的:更多地让孩子的父亲参与到家庭教育的过程中。
从开始意识到必须调整到现在,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已经是一年多的时间。经过一年多的调整,现在孩子的父亲与孩子的互动逐渐从简单的物质给予转化为一些共同的游戏,现在更多了一些可能的比赛,一家人逐渐开始有意识地一起计划出行。我很珍惜这些变化,更因为这些变化真切地感受到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这种感受,也让我更加关心在家庭教育领域取得成就的父亲,比如梁启超。
梁启超教育子女,是2017年非热点类的热门话题。但我总觉得仍有不尽意的地方,于是,我重新找来梁启超的家书和梁启超的传记细细品读。终于,我自认为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自律、提升与自弃。很显然,梁启超已经将做父亲做到了炉火纯青,属于骨灰级父亲。什么是骨灰级?他教育出来的子女取得的成绩和他信里的一句话可以窥一斑见全豹。
梁启超的子女是这样的:长子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次子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三子梁思忠,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军官,因病去世较早,成就未能全部彰显;四子梁思达,著名经济学家;五子梁思礼,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五子三院士,成就了梁家的荣光。梁家女儿也不逊色:长女梁思顺,著名诗词研究专家;次女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新四军战士。
梁启超书信中的话是这样的:“忠忠劝我卫生的那封六张纸的长信,半月前收到了。好啰嗦的孩子,管爷管娘的,比先生管学生还严,讨厌讨厌。”
世间最美是真情,父亲撒娇又如何?能想象一位向子女撒娇的父亲,居然能培育出满门才俊吗?也就只有这样的父亲,堪称骨灰级。梁启超,现代中国父亲的标杆。
梁启超似乎早就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能量无极限,以至于他1927年8月29日会很明确告诉梁思成:“像你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这不是大夸海口,而是他的自知与自信使然。为什么他会有这种自信?这就与我们所提骨灰级父亲修炼之道有关了。
01
骨灰级修炼第一步:自律
梁启超是一位难得的天才。他出生在一个生活条件优裕的家庭,祖父做教谕,父亲拼科考,母亲粗知诗书,作为长子的他被全家寄予厚望。而梁启超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年仅4岁便开始学习四书五经,11岁弱龄便成为地方佼佼者,考取秀才。此后,梁启超以博士弟子员的身份继续学习,经过几年的苦读,打下了坚实的汉学基础,并于16岁成为举人。
在梁启超生活的前16年里,可供流传的故事不少,从他后期的生活经验来看,这一阶段两件事给梁启超的影响很大。
第一件事是梁启超为其祖父求寿言。这事发生在梁启超考中秀才之后,广东学政叶大焯前去视学。叶大焯看到年纪轻轻便已经超越祖父和父亲的梁启超很是喜欢,而梁启超当时只是一位没有太多等级观念的少年,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与三品大员随意交谈。叶大焯视学的日子,正好是梁启超祖父的生日当天。出于一片纯孝,梁启超很自然地提出了请叶大焯帮忙写寿言的要求,而叶大焯也不以为忤,破例赏脸,为他挥笔而就。
叶大焯的赏脸,让梁家上下脸上荣光。为什么梁启超能得到叶大焯的赏识?大概与叶大焯看重梁启超的两点有关:第一点,学识。《梁启超年谱长编》记载当时梁启超向叶大焯求寿言的细节,充分展现了梁启超的学识水平,而且所提请求理由充足,让人不忍拒绝。第二点,孝顺。如果梁启超仅仅是为了光大门楣,叶大焯或许不会答应他的请求。然而,梁启超的请求,一是清楚地记着祖父的生日,二是注意兼顾了父亲一辈的心情,这充分说明梁启超的孝顺是真实可信的。一个有才学又不蹑等不张扬,彰显了这一位才俊从小便有良好的家庭教养,初步做到了自律。这样的自律,自然让三品大员可以放心大胆为其祖父题写寿言而无后顾之忧。
梁启超的自律,在较大程度上来自他的良好家风。1902年,梁启超曾经写了《三十自述》一文。文章中,梁启超用温情脉脉的笔触记载了母亲的美德,并提到了他曾经犯过小错被母亲毫不客气地打了一顿,他于此终于领悟了诚实的重要性。梁启超认为,他自己从此再也不撒谎,不搞阴谋,得力于他母亲的教诲。有些研究梁启超的学者认为梁启超此言太过,理由是:一个天天生活在政治斗争旋涡中的人,不可能做到与政治阴谋诡计绝缘,因此也不可能不撒谎。但在我读相关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不可能”,只是缺乏自律的人的不理解和不信任罢了。一个真正自律的人,做到常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是可能的。
自律很难,但一个能够坚守道德真正自律的人,往往能够在出现困局之时逢凶化吉,置生死于度外而又能平安顺利地提升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梁启超的自律,让他不断在超越自己,也就有了他成为骨灰级父亲的可能性。诚如他在书信中所提:“也许你们有时会感觉爹爹是怠惰了(我自己常常有这种警惧),不过你再转眼一看,一定会仍旧看清楚不是这样——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们,个个都会受我这种遗传和教训,不会因为环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堕落的。”一个骨灰级父亲的炼成,没有每日三省吾身的警惧和自律,恐怕是难以做到的。
02
骨灰级修炼第二步:提升
仅仅自律,要成为骨灰级父亲显然是不够的。不断接受现实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是骨灰级父亲修炼的第二步。
为了让孩子们明白努力的重要性,梁启超一生以身作则,为子女们做示范。在56岁病故之前,梁启超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一批比较有价值的图书,如《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为了让子女清楚地明白他的教育理念,他更很明确地在书信中提醒子女们:
今在学校中只有把应学的规矩,尽量学足,不唯如此,将来到欧洲回中国,所有未学的规矩也还须补学,这种工作乃为一生历程所必须经过的……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这封写于1927年2月的信中,用曾国藩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进行了总结。
梁启超不仅以身作则进行耕耘,还默默耕耘在家庭教育的各个领域,为每个孩子量身打造最合适的教育措施,充分做到了因材施教。对梁思顺过分钻研学习书本知识忽略了社会实践,梁启超谆谆利用提醒他人的话语对梁思顺进行教诲:“尝告彼‘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彼宜从实际上日用饮食求学问,非专恃书本也。”这里大概顾及了梁思顺的性格特征。
至于梁思成学问过分专于一门,梁启超便劈头盖脸地指陈,希望梁思成不要因为学习过分专一而将生活变得单调,进而出现厌倦和苦恼。
为了让梁思成成长得更好,梁启超为他量身定制了一位佳偶:林徽因。梁启超曾经在与梁思顺写信中得意地说,“徽因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此前梁启超牵线长女梁思顺与外交官周希哲成功。梁启超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得不得了。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极了,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我希望往后你们弟弟妹妹们个个都如此,这是父母对于儿女最后的职责。”
事实证明,正是林徽因将梁思成带进了建筑学研究领域,也是林徽因借助她的太太客厅,让梁思成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梁思成与林徽因两人的生活,在让人羡慕的同时,也让梁启超操碎了心。
在梁思成与林徽因尚未结婚之前,为了让林徽因安心读书,梁启超在林家出现困局(林长民1925年11月参与讨伐张作霖兵败身亡)的情况下,包揽了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人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梁启超一方面写信让梁思成镇静并安慰林徽因,“我和林叔叔的关系,他(林徽因)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以你们两个的关系。我从今以后,把他和思庄一样的看待他,在无可慰藉之中,我愿意他领受我这种十二分的同情,渡过他目前的苦境。他要鼓起勇气,发挥他的天才,完成他的学问,将来和你共同努力,替中国艺术界有点贡献,才不愧为林叔叔的好孩子。这些话你要尽你的力量来开解他。”为了进一步确定这一点,梁启超主动承揽了林徽因的学费:“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你们更不必因此着急。”正因为梁启超的坚决支持,林徽因得以顺利学成并于1927年正式嫁入梁家。
即使林徽因嫁入梁家,梁启超还是根据两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与相处情况谆谆教诲梁思成夫妇:
尤其令我喜欢者,我以素来偏爱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儿,其可爱与我原有的女儿们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极愉快的一件事。你们结婚后,我有两件新希望:头一件你们俩体子都不甚好,希望因生理变化作用,在将来健康上开一新纪元。第二件你们俩从前都有小孩子脾气,爱吵嘴,现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全变成大人样子,处处相互体贴,造成终身和睦安乐的基础。这两件希望,我想总能达到的。
此信写于1928年4月26日。林徽因脾气大,坊间均有流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梁思成是一位谦谦君子和一位性格极好的丈夫。从梁启超的信来看,这一点实际上也是在梁思成在父亲梁启超的谆谆教诲下不断自律慢慢实现的。
总体来看,梁启超对孩子们的教育,一直是在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和指导,提升自己也帮助子女进行自我提升。
03
骨灰级修炼第三步:自弃
严父慈母,是中国古代比较常见的家庭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很容易形成一种家庭的肃穆和威严感,但也容易丧失与子女交心的机会与空间。梁启超在严格自律和悉心体察的基础上,还慢慢掌握了一种更高级别的为父之道:自弃。
自弃,更确切来说,是自我扬弃。为了与子女打成一片,梁启超毫不吝惜地在适当的时候放下了做父母的架子,成为了子女们的朋友。
1927年6月15日,梁启超给他远在海外留学的孩子们写信。信中,梁启超没有拿父亲的架子,而是大打感情牌:
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感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你爹爹已经是上年纪的人,这几年来,国忧家难,重重叠叠,自己身体也不如前。你们在外边几个大孩子,总不要增我的忧虑才好。……
看到这几行字,想来梁思成他们这几个孩子都无法拒绝每隔一段时间给梁启超送去一两封平安帖吧?
有些孩子学梁启超“富于感情”,为父亲牵肠挂肚,洋洋洒洒数页劝父亲注意卫生,便被梁启超反将一军,于是有了文章最开始的时候所记梁启超向子女撒娇的信件:“忠忠劝我卫生的那封六张纸的长信,半月前收到了。好啰嗦的孩子,管爷管娘的,比先生管学生还严,讨厌讨厌。”
读着信,一家人其乐融融画的面感超强,让人忍不住羡慕嫉妒恨。然而,我们也只能带着这份羡慕,努力去看看自己可能的成长空间——骨灰级父亲,可不是一般级别的父亲!有这样的父亲,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子女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教育出来的子女如此优秀,让我不禁浩叹协和医院当年的误诊:如果梁启超的肾脏没有误切,梁家第三代会不会有更多优秀人才在他的寓教于乐下成长得更出色?可惜,这个假设无法假设。为了让协和医院能在西医尚未得到人们充分信任的情况下顺利展开,梁启超留下了隐瞒误诊信息以及不追究医院责任的遗嘱。所幸的是,协和医院没有辜负梁启超的宽容,如今已经成长为它该有的模样。
为了造福百姓的医学事业的顺利发展,梁启超连自己该有的权利都捐弃了,难怪他能妥善管理好为父尊严又能与子女打成一片!这个世界上,能够成为骨灰级父亲的人大抵不多,于是今天我们仍旧在不断追奉梁启超。写下此文时,作为一位艰难摸索育子之道的母亲,我也在期待更多骨灰级父亲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