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试 高考

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标该如何与新高考衔接

2018-01-25 13:47 中国教师报

摘要:日前,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新课标,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主要有哪些变化?与新高考如何衔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权威解读!

日前,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新课标,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主要有哪些变化?与新高考如何衔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权威解读!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修订后的课程方案力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高度关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1月16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发布会上,谈及为什么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教育部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这样表示。

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需要进行修订完善。修订后的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又有哪些新的变化,与新高考如何衔接,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

高中不是“高考加工厂”

为学生提供课程选择权

“与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相比,修订后的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介绍说。

为什么会涉及普通高中教育定位问题,王湛回忆起2012年媒体上关于普通高中定位的大讨论。“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高中就是大学升学的预备教育,这种看法对不对?这次修订方案之前,我们组织专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综合比较研究确定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是什么。”王湛说。

普通高中是否就是“高考加工厂”?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与此相对应的是,考虑到高中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升学考试要求,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适当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

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

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

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可以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提供参考。

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

“我们现在已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了,与过去高中教育就是‘精英教育’不一样,学生有多样化的需求,也有不同的基础。因此,这次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既要强化共同基础,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需求、多样化发展需求。”王湛说。

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在郑富芝看来,这更体现了高中教育的育人功能,“整个普通高中课程的设计不能完全跟着考试走,而要跟着育人走,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首提学科核心素养

学业质量要求与高考衔接

“核心素养的提出具有重要的认识论的意义和价值,它意味着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型,可以说,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实质是一场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科教育观的重建,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回应。”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如此评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

与以往不同,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更首次凝练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田慧生看来,这是普通高中课标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也是国际上的首创,“学科核心素养指向的是要培养学生哪些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学业质量要求解决的是核心素养培养到了什么程度。在整个课标修订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这两部分内容的研制花费的时间长、投入的精力很大,经过了反复的研究论证”。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之后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记者了解到,由于学科不同,各学科凝练的学科核心素养也有差异,最少的3个,最多的有6个,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4个,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4个,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与人地协调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5个,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科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是学科育人目标的认知升级,打破了学科等级化的困局,更为国际范围内解决课程建设同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崔允漷说。

研制学科核心素养更与学业质量标准紧密相关。根据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整合,形成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用以规范、指导过程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或高考命题。

“高考也好,学业水平考试也好,都需要命题,而命题需要有依据和参照。为此我们对课程标准进一步具体化、细化后,研制出中国高中学生的学业质量标准。这个质量标准对学生学习的程度做了一个水平划分,一般三至五级,由此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同时为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提供一个参照。”郑富芝介绍说。

以语文为例,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5个级别的水平,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五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在对接考试方面,水平二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五则是对语文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更高要求,修习情况可供高校或者用人单位参考。

“未来我们的目标是:高考、学业水平考试都要变成真正的水平考试。也就是说,学生一门学科学完之后,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与其他学生没有关系,关键是看其本人在这个学科领域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郑富芝强调说。

突出“优秀传统文化”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本次普通高中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其中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

“内容更全,分量更重,要求更高。”郑富芝用了三个“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的体现。一个最直接的例证是,语文学科设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此外,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数学等课标都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与此同时,本次普通高中课标修订也特别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语文、历史、思想政治、音乐等课标都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对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做了强化。

如语文课标中,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课内外读物推荐篇目涉及毛泽东诗词,以及鲁迅、郭沫若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历史课标明确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

“当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把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符号都忘却的时候,也是一个民族逐步迷失自我、失去文化之根的时候。因此,我们的课程必须担负起保留文化传统的重任,回应国家发展战略,树立国家认同,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这样评价说。

相比以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有了许多新内容,但这些新内容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贯彻落实,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我们在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的时候战战兢兢,十分慎重地对待课程的容量和课程的难度,因为这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利益。为此我们也做过国际比较,经过认真测算,中国学生的负担算是适中的。”王湛说。

但王湛也坦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各种社会课业辅导等,“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的实施,关键是要抓实施,尽可能使实施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有适当的、合理的负担,既能够为未来培养高素质国民奠定基础,又能够有利于自主发展”。

“最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建设。要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调整教师编制标准,配齐配足专任教师,满足实行选课走班教学、指导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师资需要。要加强教师、校长的全员培训和研修,使他们切实理解、把握课程内容要求,增强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意识和能力。”郑富芝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