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区:推进义务教育一体化 建山海品质新城
摘要:2016年,崂山区实现GDP 550.2亿元,人均GDP近2万美元;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1.1亿元,位居山东省区县第二。
近年来,崂山区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山海品质新城的目标,强力推进金家岭金融区、青岛中央创新区、崂山风景旅游度假区和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建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城市基础配套日臻完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全省领先的青岛东部新城区。2016年,全区实现GDP 550.2亿元,人均GDP近2万美元;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1.1亿元,位居山东省区县第二。
崂山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教育等民生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崂山区现有公办中小学35所,在校学生近3万人。崂山区坚持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投入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构建质量一流、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山海品质新城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2013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今年11月又顺利通过国家督导组的复检。
坚持教育优先
加强一体化发展的统筹推进
崂山区先后印发《崂山区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崂山区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崂山区中小学现代化学校建设实施方案》,确保区域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区政府根据崂山区新的发展定位与空间布局,着力解决分片区控规编制带来的教育布局不均衡问题,对《崂山区中小学教育设施专项规划》进行控规修编,并确定了率先实现城乡教育现代化的“十三五”规划奋斗目标。
为解决教育发展所遇的瓶颈问题、热点问题,2015年以来,区政府常务会召开8次教育专题会议,区政府会议研究教育问题39次。每年教师节期间都组织教育专题会议,为教育解决实际难题,促进教育改革发展项目落地。建立和完善教育督导机制,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作为民生实事,进行重点督查。今年将10所学校的新建、扩建项目列入“民生实事”,定期组织调度会进行督查。
坚持城乡统筹
完善一体化发展的保障机制
1.加快学校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规划,根据常住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需要、国家生育政策调整等,合理调整和完善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建立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保障学校建设尽早开工。十二五期间,崂山区先后投入18亿元,完成6所学校新建和18所学校改扩建,新增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增加学位10000多个,有效缓解城区入学难问题。2016年,崂山区借助国有投资公司作为代建平台,加快书香门第配套小学等6所学校新建和姜哥庄小学等4所学校改扩建工程,力争在2019年9月前全部投入使用。2017年又确定了第二批重点推进的5所学校建设工程。
2.加大教育投入。2016年,崂山区教育事业总投入达到12.2亿元,较2011年山东省出台《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之初增长95%。结合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设立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专项资金,推动内设配套、小型修缮采购和物业管理下放到学校,拨付的标准为义务教育阶段每生每年1500元。考虑到农村部分规模较小学校的实际,采取了经费保底措施,规模不足300人的按300人标准拨付。目前小学和初中生均经费和办学条件专项改善资金合计,分别达到了2750元和2950元。
完善教育普惠政策,免除义务教育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将小学阶段校服免费增加到3套、初中增加到2套;在小学四年级、初中二年级免费发放1套礼仪教育制服。自2016年11月开始,崂山区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餐费执行10元标准,其中由区财政每人每天补助2元,惠及28所学校20000余名学生。每年投入120余万元,为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家长免费发放家长学校教材。每年投入近400万元,通过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为全区3万名中小学生参加综合实践买单,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
3.优化资源配置。按省定办学条件标准为所有学校配齐教育教学设施,满足教育教学和特色发展需求。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完成所有教室的新班班通工程,全区中小学均创建成为“青岛市智慧校园”。搭建崂山教育云资源服务平台,开展创客教育、VR技术进课堂和STEAM课程活动。实施运动场地塑胶化工程,2013年所有学校运动场全部实现塑胶化。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和生态美丽校园建设工程,设立专项资金,重点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学校食堂100%创建成为市标准化食堂,并统一实行餐饮业6T管理模式。投入98辆专业校车,开通校车专路129条,解决了5700多名学生上下学不便问题。
4.保障平等入学。全面落实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入学政策。近年来随着崂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内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内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已达16万,占全区总人口的37%,适龄儿童就学压力巨大。崂山区通过新建改扩建配套学校、挖掘教育资源、扩大招生规模、就近调配等措施,保障所有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能顺利入学,让家长安心参与崂山经济社会建设。目前,全区在读小学生23000余人,其中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近11000人,占44%。在读初中生6800余人,其中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近2700人,占比39%。在中心城区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例达到了55%。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构建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龙头、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以上。
坚持人才强教
打通一体化发展的瓶颈问题
1.加强人才保障。十二五期间,引进包括齐鲁名校长、齐鲁名师、省特级教师等600余名骨干教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按照青岛市政府人事改革的创新举措,实行聘任制教师招聘,近3年来共招聘聘任制教师近400人,有效缓解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实施转岗调整,把富余学科的教师,通过培训转岗到薄弱学校缺编学科上。在教师分配方面,重点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实现师资队伍一体化配置。
2.注重师资培养。近年来,崂山区每年安排600余万元师资培训专项资金,实施“十、百、千”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对新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进行分层次培训。启动以“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为载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成立13个区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4个市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实现名师、名校长资源全区共享。2018年还将在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高校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加强校长领导力培训、教师学科素养培训和教育信息化培训。
3.推进教师交流。积极探讨教师双向交流机制,鼓励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通过开展街道内、跨街道以及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的交流,人事关系采用短期交流和关系随转相结合,每年教师交流的比例均超过10%,逐步缩小城乡师资差距。探讨建立优秀教师到偏远学校任教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激活内生动力。2017年9月份开通教师班车,满足全区路途较远、交通不便的农村教师上下班出行需求。
推进办学模式改革
探索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高校辐射中小学。崂山区先后与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合作办学,较快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多元、特色发展。目前,9所中小学挂牌成为高校附属学校或实验学校,占全区学校总数的26%。另外,崂山区还依托区域内科研院所密集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多种渠道的合作,提升全区中小学整体办学水平。
2.实施学区制改革。崂山区根据区域实际提出了三种学区组建模式。一是以街道为单位组建学区,成立学区管理委员会,对学区学校的教学管理、设施设备、教师配置、教育科研、质量检测等工作统筹协调,带动学区发展。二是以优质学校为龙头组建学区,由1所优质学校联合1—2所薄弱学校组建学区,优质学校校长任学区长,将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和校园文化等移植到薄弱学校,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三是以初中服务范围为基础组建学区,由1所初中联合对口直升的小学组建学区,统筹学区内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资源配置。
通过学区制改革,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空间,实现区域内师资、课程、社会资源等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学区成员学校的共同发展,目前全区参与学区制改革的学校比例达到50%。
3.推进名校办分校。采取“名校+新校”、“名校+乡校”的模式开展名校办分校试点,成立崂山区实验小学和青岛实验初中分校。通过名校输出管理模式、师资队伍、课程等和优质资源,带动分校快速成长为新的优质学校,满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
4.加强特色学校建设。出台《崂山区关于全面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意见》和特色学校评估标准,推动学校走个性化、特色化的内涵发展之路。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特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学校特色建设。开展4批区级特色试点学校的评选工作,全区特色和特色试点学校创建率达70%,全区中小学都有自己的特色发展定位。深入开展蓝色海洋教育,构建现代海洋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搭建海洋教育平台,9所学校获青岛市海洋教育特色学校称号,4所学校被授予“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创建率居全市前列。
促进多元发展
彰显一体化发展的育人内涵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德育一体化改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责任、创新、实践为重点,构建学段衔接、学科融通的德育课程体系。推进德育品牌建设,全区7所学校的品牌获得青岛市十佳德育品牌。启动以“修身立德尚礼明志”为主题的崂山区礼仪教育活动,为全区中小学生免费发放礼仪制服装。开展“美德少年”评选活动,大力宣传美德少年事迹,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2.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将科技教育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与学校活动相结合,与校外实践基地结合,提升科技教育成效。连续举办1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设立科技创新师生奖励专项资金,我区创建成为全国科普示范区。2014年以来,有293人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比赛项目奖,168人次在全国比赛和世界级科技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其中获得国际冠军或金牌10余项。
3. 加强体育艺术教育。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建立健全艺术教育评价制度、全面实施第三方艺术素质测评,切实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校校有特色、人人都参与”的良好艺术氛围。2016年在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崂山区荣获2项一等奖,山区学校的剪纸和面塑工作坊接受了央视采访并播出。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丰富“体育、艺术2+1项目”内涵,全面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增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在小学四年级免费普及游泳课程。全面推进足球进校园活动,4所学校创建成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1所学校创建成为青岛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96%以上。
教育是民生改善的来源,传承文明的载体。让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共同愿望,也是十九大报告中对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将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强化政府统筹,不断提升全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早日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