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影子爸爸”,你正在亲手毁掉孩子的幸福

2017-12-19 07:43 留学杂志

摘要:爸爸,孩子需要你

爸爸,孩子需要你

还记得这个广告么?

小女孩拿着奖状等爸爸回家

看到窗外有车灯的亮光,以为是爸爸回来了,小女孩立刻跑到窗边看,结果,那不是爸爸...

听到门外有动静,小女孩又以为是爸爸回来了,都来不及穿好鞋子,就冲出去迎接爸爸...

结果,那依旧不是爸爸...

这样的故事,不知道在多少家庭中上演着

爸爸经常被当作是家庭中的经济支柱

因为太忙,来幼儿园接送孩子的责任几乎全部交给妈妈和爷爷奶奶;

因为太忙,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从来只有妈妈参加;

因为太忙,家长会上几乎看不到爸爸的身影,偶尔参加一次,才想起来并不知道孩子的班级;

因为太忙,老师安排的亲子小任务,爸爸从不知晓,更别说参与;

因为太忙,爸爸甚至还没来得及陪伴,孩子就长大了......

忙于事业,忽略了子女的教育和陪伴,到底值不值得?

一心扑向事业,家庭事务的大撒把,孩子教育的缺席,让很多爸爸在孩子的生活中存在感很低,即使在家中也像没有这个人一样,因为习惯了有事情找妈妈,这类爸爸也因此得名“影子爸爸”

这类爸爸可能事业上风生水起,在外呼朋唤友,为孩子和妻子的物质生活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但是孩子的成长开弓没有回头箭,是一趟单行列车,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弥补。

可能在“影子爸爸”眼中,妈妈像千手观音一样,把家庭、老人、孩子等事务料理的井井有条。但是在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很重要,甚至重于母亲。

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成绩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平均每天与父亲共处两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和情商更高。

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曾说过:“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父亲有很多教育与社会化的功能,能给孩子带来社会竞争意识、权威意识、道德品质,并能在自我控制、自我创新、成就感等形成与培养上起到榜样作用,父教不能缺失;否则,任何家教都是残缺的。毕竟,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爸爸口袋里钞票换来的礼物,还有爸爸对孩子的精神和人格的影响与带动。

父亲带的孩子更勇敢

需要承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们总是比较淡定,而妈妈们表现得更容易焦虑。

比如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走路总是跌跌撞撞。每次看到宝宝颤颤巍巍的走路,妈妈们最经常的表现是在后面不停的喊着“小心!小心!”“慢一点!”

相比之下,精神大条的爸爸们则总是在孩子摔倒后不慌不忙走近看看,然后说:“没关系!自己站起来。”

仔细想想,在我们的漫长人生中,母亲们大多站在孩子的前方扮演呵护者的角色:尽自己的全力给予孩子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害怕他们走错人生任何一步,受到任何的伤害。

而爸爸们总是会在孩子们跌倒的时候轻轻拍拍他们身上的尘土,轻描淡写的说一句:“没关系。”给予孩子敢于试错、不怕失败的底气。

父亲带的孩子更懂得尊重和分享

大部分的妈妈们在宝宝还没出世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成为最棒的妈妈,将自己的爱毫无保留的给孩子。

所以,妈妈们遇到孩子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圣母”心态。但是爸爸们大多都会在心态上晚熟一点,心里想你是孩子你了不起啊,我也还没长大呢!

比如当妈妈正准备做点自己想做的事,这时候孩子拉着陪他玩时,大多数妈妈都会放下手上的事情然后表现的饶有兴致的陪孩子研究他喜欢的玩具。但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爸爸身上则截然不同:

很多爸爸看起来没有爸爸的样子,和孩子打成一片,称兄道弟,一起抢东西玩,一起争零食吃……看似爸爸的这种方式很孩子气,实则并不是不让着孩子,而是用这样的方式教会孩子学会尊重和分享的处世哲学。

狄更斯说:“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是啊,当妈妈们毫无保留的付出、满足孩子的时候,爸爸们通常会用更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不是对孩子一味的满足,而是教他们懂得尊重和争取,理解等待和允诺,既不自卑、也不骄纵。

父亲带的孩子运动能力更强

柏拉图有句话很经典:为了让人类有成功的生活,神提供了两种管道:教育与运动。我们也越来越看到,这两种管道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不少研究调查也显示:运动能力强的人在社会交往中更容易取得成功。不仅如此,运动能很好的调节人的情绪:运动可以抑制大脑中杏仁核的活化,阻止负面情绪的出现。(怪不得《欢乐颂》中小包总一言不合就打拳击,原来这是科学!)

而在家庭中通常父亲的运动细胞更加发达,更喜欢带孩子参加野外活动,也不怕孩子在外面摸爬滚打。很多妈妈觉得不干净或者本身参与野外活动的机会就少,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天性。

虽然跟爸爸运动回来孩子身上可能浑身是土,满脸是泥,但会特别活力四射,这是孩子应该有的朝气和活力。

父亲带的孩子更自信

与其说爸爸带的孩子更自信,倒不如说孩子更原生态。作为进化的更彻底的女性,我们的社会化程度更高,表现出的道德感、秩序感更强。

比如,妈妈会因为孩子被打是否应该打回去而引发讨论:我们会站在道德的高度思考,以牙还牙的方式没有彰显孩子的教养和高尚品德。

可是,要是站在爸爸们的角度,这个问题简直就不是问题。因为在父性世界里,更多遵从的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我要受到欺负,绝不可无原则的退让,而是用自己的力量发起回击,这就是最最简单的生存法则。

所以,父亲带的孩子通常更自信,小米粒到到现在也是遵循他爸教育的处事原则:对别人绝不主动出击,对自己绝对誓死捍卫。

父亲带的孩子长大后婚姻更幸福

父亲和母亲在孩子性别角色发展中起到作用截然不同,而父亲的作用明显强于母亲:在孩子四岁以前,如果男孩有和父亲亲密相处的经历,那么父亲往往容易成为孩子的精神领袖和形象榜样;而女孩和父亲关系亲密则使她在两性关系中更有安全感。

相反,男孩容易表现为性格行为有女性化倾向、女孩则容易出现青春期异性交往焦虑。

留学君的侄子小时候一直由嫂子带着,那段时间的侄子总是怯生生的,见到生人习惯躲在妈妈后面,也不爱叫人。后来一段时间由留学君的哥哥看管孩子,两个月的时间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变得阳光健谈了很多,再到人多的场合很主动的打招呼。

美国儿童心理学博士陈鲁认为:“父亲是对女儿最有影响力的男人。”当然,在这里并不是想说来自单亲的原生家庭的孩子就不幸福,只是想说:如果可以,爸爸们不再是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影子,而是生动有趣的出现在孩子们的生命里,也许,你点燃的就是孩子一辈子的幸福力。

虽然爸爸们带娃很多时候确实有点“不靠谱”,可是爸爸们对待孩子的赤子之心却是孩子受用一生的精神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