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于永正: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2017-12-09 12:26 中国网教育频道

摘要:为纪念和缅怀先生为中国教育所做贡献,我们特别编辑推送了于永正先生博客上的一篇博文,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教育智慧与为师之道。也希望更多的教师们,将这样的智慧与精神传承下去。

2017年12月8日凌晨5点,于永正先生因病去世。斯人已去,虽世间再无先生,但先生一生积累的教育智慧,会永远激励后学,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为纪念和缅怀先生为中国教育所做贡献,我们特别编辑推送了于永正先生博客上的一篇博文,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教育智慧与为师之道。也希望更多的教师们,将这样的智慧与精神传承下去。

于永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语文教育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

思考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爱因斯坦的一句话。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才是素质。”这是爱因斯坦体验得非常深刻的一句话。

因为爱因斯坦从小学到大学,没有一个老师欣赏他,没有一个老师喜欢他,他就回想他受的教育给他留下了什么。

如果能把这个问题想清楚,我想:怎样做一个小学语文老师?答案就比较明确了。

我忘掉了什么?

我最喜欢的语文学科,从小学到师范学校,受了12年的教育,读了24本语文书,我忘掉了什么?

我思来想去,有两个方面忘得比较干净。

课文内容

读了24本语文书,多数内容忘掉了。有的连课题都记不住。我想在座的老师大概和我有同感。

由于课文忘了,今天我当了语文老师,我就想我应该怎么教语文。而且课文内容的确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老师的分析讲解

我从小学到师范学校,有好多好的语文老师,其中有两个特别突出。但若有人问我:“你老师讲的是什么?”我只能说,对不起,我记不住了。我只能笼统地说讲得好、教得好。最怕什么讲解啦,分析啦,这类知识下课后就忘了。

现在我当了语文老师,我就想:既然分析讲解下课就忘,那我们何必掘地三尺呢?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课文的深度的确要把握好。浅了没味道,深了他听不懂。

怎样把握好这个度,老师究竟要不要在课堂上设计那么多精彩的描述,要不要那么多的排比,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当然除了个别老师才华横溢,必要地讲一些外,我建议大部分老师不要挖那么透,不要刻意做精彩的描述,因为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学生终究是会忘掉的。

我留下了什么?

如果说老师的分析讲解都会忘掉,老师是不是就白费劲了?语文白教了?我的语文就白学了吗?不是的。

我仔细地想:我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师范学校的老师给我留下了什么?简练地说,给我留下了语言。

词汇积累

首先,老师教我认了很多字。师范毕业的时候,我大约认识4000多字,也包括我读课外书学到的字,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词汇。由于老师比较重视读书、朗读,使我有了比较好的语感。

书写能力

我还要感谢我的老师给我留下了能力,如书写能力。我在老家上学时,我的老师非常重视写字,从三年级开始仿笔,那时候叫写仿。老师写一篇大字,我们把纸蒙在上面去描,描了一年整。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是临帖。

我的老师喜欢柳体,每人一本,天天写,天天一篇大字,从三年级开始,天天四行小楷。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所有作文,都用毛笔写。

我的老师非常重视书写。当时我在老家时,我的字算是中等的。我们班写字写得好的很多。但是到了徐州以后读中学、读师范,我的字是最好的。感谢老师给我留下书写的能力,使我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经常讲四大家,各种字体如隶书、楷书、草书、魏碑等,讲得我们常常入迷。直到现在,我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墙上有字,我就驻足欣赏一番。我很感谢我的老师。

初步的阅读、写作能力

我的老师还给我留下了初步阅读、写作的能力。能力是伴随人的终生的,对人未来的发展有用。我最感谢我的中小学老师使我对语文有了浓厚的兴趣,使我养成了读写的习惯。

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人是习惯的奴隶。如果有好习惯,受用终身。反之,养成坏习惯,也有很大的坏处。

我经常思考我的老师在语文教育方面给我留下了什么,我忘了什么。这样想过以后,对我今天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经常说,别人的我不知道,自己的应该清楚。不妨先研究研究自己,把自己研究透,问问自己的研究能力、语文素养是从哪儿来的,这样对每个人本身是非常有帮助的。

家长希望我们给孩子留下什么?

在座的各位,请你站在家长的角度,你把孩子送到学校里,送到我的班里,你希望我还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从语文角度来讲,我想,如果你的孩子送到我们班,到小学毕业时,能写一手好字,喜欢读书,喜欢写作,而且有初步的读写能力,再有个好习惯,那家长就应该感谢我。

反之,你把孩子送到我们班里来,字写得一塌糊涂,不喜欢读书,不会表达,没有好习惯,孩子将来会对我不满意,家长也会埋怨我。

我们该输送什么样的学生?

我们送给中学老师的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应该有哪些素养?我有个特别好的朋友,是中学特级教师,我经常跟他交流。

有一次,我问他:“林老师,你想让我们小学老师在语文学科方面送给你什么样的学生,你就满意了?”他说:“如果第一篇作文收上来,字写得比较好,比较清晰,好认;文章的格式、标点符号还比较正确,知道怎么写;内容写得比较通顺,错别字比较少;这样,我们就感激不尽啦!”

老师们,中学老师的要求并不高。那么,上课呢?林老师说:“如果第一节课,有很好的习惯,并且善于倾听,敢于发表意见;不管让哪个同学读书,站起来就能读的顺畅、流利。这样,就真的感谢你们啦!”

老师们,从家长的角度、从老师的角度看,我们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这样想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该怎么做,就会很明确。

中学老师、家长们对我们的要求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要追求的东西。

语文教育应该留下什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定性,对语文课程的解释,关键词是“运用”,这是过去没有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这段话的最后,这就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一个什么课程?是学习语言运用的课程。

简单说就是六个字:学语言、用语言。“用语言”就是指“听说读写”。“用”不仅是表达(说和写),也包括听和读。能运用丰富的词汇而且对词义有所了解,能读懂别人写的东西,听懂人家的话。所以,一定要运用语言。

语言从哪儿来的?是从大量读书中获得的。

听也能获得语言,但那是口头语言。语文老师要积累艺术。我的“五重教学”,第一个是重情趣,第二是重感悟,第三是重积累,厚积而薄发。积累非常非常重要。没有积累,没有丰富的语言储备,你就不会运用,话就说不好,文章也写不好,因为语言太贫乏。

既然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课程,那么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呢?

留下语言

怎样做才能留下语言?

第一,要识字。小学教育要完成认识3000个汉字的目标,2001年课标的要求是3500个,2011年减到3000个。其实,老师们,这是个保底的了。有远见的老师在小学阶段识字越多越好,因为这是最佳的识字时期。那3000个字是保底的,应该在大量的阅读中去识字。

我对我的学生有要求:无论读什么书,遇到生字一定要查字典。如果这个书是自己的,那把它画下来,立刻把它查出来,读什么音,什么意思,都写在旁边。这样读书对小学生是最有用、最有益的。

第二,积累词语,每一课后面都有“读读写写”。这些词语,要记住,要理解,要积累,以后还要会用。

那么,认字认的很多,积累了很多词语,是不是拥有以上两项就等于掌握了语言呢?不对,如果这样,拥有语言就很简单了,就不必上语文课了,只需一人一本词典,天天读,把词典都背下来就行了。

光背下词语不等于拥有语言,语言的运用要靠一种重要的能力即语感,即对语言的感受力。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孩子的语感。语感好的,可以在瞬间缀字成文,不假思索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这叫语感。语感好的人不用想这个字该跟哪个字组合成语言。语感哪里来?主要靠朗读,其次是大量课内阅读。语感从阅读中来,从朗读中来。

如果具备以上三点,可以说孩子已经拥有了语言。

留下能力

第一,书写能力、写字的能力。能力是跑不了的,一般忘不了。我们会骑自行车,尽管十年八年不骑,给你一辆自行车,你照样会骑,因为自行车对你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能力。

第二,阅读能力,包括朗读的能力。朗读能力非常重要。

第三,表达能力,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我们要留下语言,怎么办?读书、写字、积累词语、培养语感,好好朗读,多读书。要留下能力,怎么办?实践。好好练字,按照写字的规律练字,天天练字。你看课标规定得多好,每天至少有十分钟的时间练字。我们徐州每天下午有二十分钟写字课,雷打不动。下午一上课就写字。这个写不是乱写,是照着字帖写。

还要说一点:能力是在语文的实践中形成的,在读书中形成的,在写作中形成的,在说话中形成的。所以说,语文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留下情感

老师们都很熟悉三维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者中,情感是第一位的。

一个人有了良好的情感,就一定会有良好的价值观。语文教育一定要给孩子留下丰富的情感,因为语文是最有情感的一个学科。

这个“情”是怎么得来的?也是读书得来的。我的五重教学,第二个是重感悟。感情是感悟出来的,是读出来的。

留下兴趣和习惯

为什么我们总说要潜心育人?潜心是一种境界,现在有几个人可以潜下心来做事?我们好多时候都把学生当作了手段,而不把学生当作我们的目的。你看,为什么当作手段了?使劲培养,培养好了以后我得高额奖金,这是他获得奖金的手段、获得名誉的手段,于是难免浮躁。

有这两点就意味着语文教育的成功。现在,我们的学生有几个愿意学语文的?对语文是否有兴趣?哪一个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学语文的?只有根据兴趣学习,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很遗憾!我们的学生几乎没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所以,我们的教育在扼杀天才,扼杀个性。

我想:我之所以在语文教学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是因为我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让我喜欢语文,使我有了梦想和追求,上中学和上大学后才能拼命地读书,拼命地写作,读书不断,笔耕不辍,一直到现在。

尽管当作家的理想没有实现,但为理想奋斗的那种历程是重要的。如果那个历程是被迫读书、写作的,我就不会成为特级教师。所以,老师们要尽可能地让孩子有兴趣读书。

当年,达尔文和他妹妹在一个学校学习,达尔文每次都考不过他妹妹,成绩总是比他妹妹低,而且低得多。他爸爸很生气地责备达尔文,怎么连妹妹都考不过?但是,达尔文对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最终成为伟大的生物学家。而他妹妹尽管上学期间成绩比他高得多,但终究是泯然众人矣。看,兴趣多么重要!

留下自主发展的实践和空间

我很庆幸我从小的时候到师范学校,没有任何家庭作业,寒暑假也没有任何作业,寒暑假放假时间都属于我,因此,我才能学习唱京戏,学习拉京胡,学习绘画,学习书法,有时间就读书,有时间就写作。

所以,我感谢我的老师。今天,我当了老师,我就按当年我的老师怎么教我的、按照他们的方法去教我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