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被减负毁掉的中国家庭:高考录取方式才是减负最大的障碍

2017-12-05 17:11 搜狐教育

摘要:前不久,一篇名为《被减负毁掉的中国家庭》火遍了家长和老师的朋友圈。减负,这个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何会引起那么多人的转发和共鸣呢?

厚厚书本未曾翻,临事方知一考难。十七年来谈减负,而今仍爬作业山。学校不谈留作业,家长忙报补习班。从来学子前程事,诸君莫作等闲看。

前不久,一篇名为《被减负毁掉的中国家庭》火遍了家长和老师的朋友圈。减负,这个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何会引起那么多人的转发和共鸣呢?

该文首先以《中国青年报》一篇谈日本减负问题的文章入手,指出日本在减负之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介绍了日本又取消了减负;进而,又直面当前中国的减负问题,不仅回顾了减负的历史,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减负面临的一切困境,着实戳痛了不少老师和家长的痛点。

的确,在小编上学的时候,国家就在谈减负、谈素质教育。可是,十几年了,减负的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学生的负担更重了。可谓是减负减负,减了再复!

为何减负收效甚微

对此,网友们一定能说出很多原因。我认为,之所以减负未成反而增负,主要源于以下几点原因:

学校对于学生和老师的考评唯分数论

最典型的莫过于当前盛行的某些超级中学,譬如某省的H中学。有些在那读过书的学生回想起来都会说“那太苦了”。为什么苦,无外乎压力大。曾经网上流传过这样一句话:“H中学:你搞你的素质教育,我只想考我的清华北大”,虽然这未必是这所学校流传而出,但是却实实在在的反应了学校唯分数论的考评标准。

我们在此不讨论一所学校通过自己的办法提高学生的分数这种行为是否正确,只是想说,这种一切唯分数高低论英雄的考评方式,无疑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笔者亲戚家里的孩子,在当地一所稍好的初中(这里的“好”,指的就是学校的升学率),还记得初一、初二的时候,孩子就是每天作业要写到半夜十一二点,几乎每科老师都要留至少十几页的作业,长此以往,大大影响了孩子的睡眠和健康!

同时,这种以分数来对教师进行考评的方法,会让教师无所适从

如果教师单纯的追求分数,让学生考高分,那么马上就会有人拿起素质教育的盾牌,对教师进行声讨,指责他不该只追求分数。可是,在当前,学校没有分数哪来的升学率,没有升学率,你让学校怎么招生?!好吧,国家有规定,要求减负,教师给学生少留作业,马上又有家长站出来,“你当老师的上课什么都不讲,不就是让我们报课外辅导班吗!”这种境遇中的教师该何去何从,我不知道。

家长的焦虑是减负实行困难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某些家长,他们面对社会上的某些学历歧视以及自身的一些所谓的社会经验后,都会认同一条道理“考不了高分就进不了好学校,进不了好学校就考不了好大学,考不了好大学以后就找不到好单位!”在这些家长看来,孩子的分数高,孩子才有未来,似乎如果考不了985和211,那孩子的这辈子都完了。可是这些家长并没有考虑过,那些没有上过985或者211的孩子(或者孩子的家长)是怎么成功的。

远且不说,就说当前网络大热的马云,也仅仅是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不是985,也并非211,可是这也并没有影响马云走向成功。

但是有些家长却偏偏不这样认为。于是学校减负,国家减负,他们不买账。学校少留作业,家长就在校外给孩子报补习班。每学期费用过万,成绩有无提高先不讨论,反正时间和金钱是花出去了,按某些家长的想法就是“能给的我都给你了,行不行就看你自己了,以后不行也别怪我。”他们不知道,就算孩子在学校学习不好,只要他有完善的人格,一样能够成功,分数,只是人生中的很小一部分。

还有一批家长,有着另外一种焦虑。他们也看到了当前学生极重的负担,也想让学校减负,可是就怕小孩子玩心大,一旦减负,野马脱缰,就再也收不回心来学习了,同时,自己的孩子在减负,别人的孩子在学习,无形中,自己又增加了一层焦虑。

中考和高考的机制是学生减负难的根本原因

当前的中高考,尤其是高考,可以说是某些家庭(尤其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如果高考中能够取得好成绩,那么以后就可以说一只脚已经踏入成功的大门。

诚然,高考确实曾经在一段时间,起着改变人的命运的重要作用。尤其对刚恢复高考那会的人来说,这一记忆是十分强烈的。

但是,不能把“改变命运”作为高考的主题曲。事实上,当高等教育已经要进入普及化阶段时,还以“改变命运”作为高考的功能,这不但错位,可能误导高考改革与教育发展,而且会制造社会的高考焦虑与教育焦虑。改变命运,渐渐变为高考和中国教育的难以承受之重。

或许有人会说,高考以分数来判定学生成绩,比较公平。但是分数公平,对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未必公平。目前的分数公平,是在设定的高考科目范围内的公平,按这几门高考科目的分数从高到低,结合学生志愿录取。从1980年代起,就对高考科目进行改革,也对高考内容进行调整,力图通过科目改革,倡导素质教育,但不论是高考科目从7门到6门,还是后来各省实施的3+X,3+文科综合、3+理科综合,以及2014年国家颁布新高考改革方案,推行3+6选3,或7选3,都没有改变按科目总分录取的模式。只要这种按科目总分录取的模式不便,减负只能是纸上谈兵。

于是我们就看到教育部门在力推减负,学校在减少作业量,教师在提高课堂效率,但培训班依然火爆,学生负担依然沉重。

我们该怎么办

难道,面对减负,我们就没有办法了吗?近几年,尤其是十九大之后,政府政策频出,各种针对减负的政令不断细化,但是学校和家长焦虑难消,减负令不是万能灵药。

总的来看,各地区主要从入学选拔和在校教育两个方面加以限制。

有的地区如河南,除了实施小学就近入学和取消小升初考试,同时还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单独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举办培训班。有的地区选择以减少平时考试次数为切入点。北京规定,小学除语文、数学、英语每学期期末可以举行一次全校或全年级学科考试外,其他课程不得组织考试。有的地区则对中小学生在校时间和课后作业有明确的规定,如天津要求小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

尽管政策频出,孩子的负担和家长的焦虑却始终没有得到缓解。日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研究”报告调查显示,“00后”在校时间和做家庭作业时间均超过“90后”,学习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重,睡眠不足现象也更严重。

相关专家表示,从目前的政策力度看,行政力量已经用到最大,单纯依靠政策来有效降低学生负担并不现实。

那么,我们应当怎么办呢?

我想,有两个很关键的办法:

首先,坚决取消那些与中小学功能完全一样的课外培训机构,让教育回归公益性和学校主体性,同时借鉴国外的经验,对补习学校的招生对象和内容限定为初高中毕业生和考学复读,这样用政策来规范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补习范围,那些与中小学教学同步的社会教培机构就没有生存的土壤了,家长也就没法在校外给孩子增负了。

其次,尽快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并开设相应的中小学课程。2014年9月,国家就对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其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探索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可现在的现实却是有了多元录取机制,却没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更没有与之对应的中小学课程,学生如何具备综合素质就成了一个难题。实际上,多年来中小学素质教育始终难以为继,其原因其实也正在于没有相应的教材和课程。换言之,如果没有综合素质教育教材、课程、教学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所谓多元录取机制只能是空中楼阁,根本无法落地。

因此,窃以为,当务之急是教育部门一方面要痛下决心,对应试教育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构建应试、素质教育并重的新机制,实现与高考多元录取机制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要明确综合素质的门类和内容,制定、编纂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尽快在中小学开设相应的课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逐渐具备综合素质,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也才有一个坚实的基础,而家长也用不着在校外为培养孩子的才艺等综合素质而去增加孩子的负担了。

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两点,相信家长根本用不着逼着孩子去补习了,学校也可以根据教育部门制定的素质教育教学大纲和音体美艺劳教材开展素质教育,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进行选择和发展,这样存在多年的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怪圈也就可以不攻自破了,而喊了多年的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口号也就真正能变为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