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干货!本文专治拖沓磨蹭型“作业困难户”

2017-11-18 08:23 腾讯教育

摘要:如果你真心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变得更好,就需要接受教育的内涵:前期大量投入,中间耐心等待。想改造拖沓懒散的娃,还得回到第一步:时间管理,从这里,沉下心来做起!

故事开始:

娃他妈出差,我这个爸爸新官上任,负责监督娃做作业。对战况不熟的我刚开始信心满满,想着按这个作业量,最多两小时就能搞定。

然鹅,一小时后,我去书房看儿子,发现他趴在桌上,偷偷在白纸上画机器人,见我进来,还慌慌张张拿书掩住。我忍了,平心静气地跟他说,写完作业再做别的,他也满口答应。

又过了一小时,该吃晚饭了,我去叫他,发现桌子上除了画满机器人的纸,又多了几个玩偶,他呢,正在指挥玩偶演戏,作业几乎没有进展。这次,我才意识到形式严峻,大声警告他吃完饭后,必须在半小时内完成作业!

结果,到了晚上九点半,他还在书桌前坐着,除了英语做完了,数学、语文、科学实验统统没开始。被我一顿吼后,才一脸苦大仇深地赶作业。而这时候,已经快十点了,不睡觉不行了,我又只好兵荒马乱地催他去洗漱。

这一仗结束,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一下子理解了娃他妈的感受,怪不得前几天还跟我抱怨,说她的梦想就是有这样一个孩子:说起床就起床、说睡觉就睡觉、说做作业就做作业、说玩就玩、说收心就收心。

而现实却是:一到写作业,娃就尿尿、喝水、腿疼……各种磨蹭拖延让你分分钟想揍人。

我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娃宁可挨骂,也不肯速战速决搞定作业,再安安心心去玩?!

写这个月的系列文章前,我把大家吐槽娃做作业的各种疑难症状梳理了一下,发现“作业困难户”基本可以分为两大款:

1、拖沓磨蹭款

2、错误百出款

如果你看前面的故事深有同感,说明你家娃属于第一款。这一款,在“作业困难户”里,占70%以上比例,也是家长最头疼的类型。

说到拖沓磨蹭,很容易联想到一个词——“拖延症”,很多大人都有这个毛病,我自己也时不时会犯,病因很简单:没做时间管理。

孩子也一样,从小没学过时间管理,长大后就发展成拖沓磨蹭款。相反,你观察后会发现,一般学霸的时间管理都做得很好。

所以,想解决娃一做作业就磨蹭的毛病,归根结底得先教会他们时间管理。

=== 这是一条准备上干货的分隔符 ===

时间管理的前提——规律生活

看标题,你们可能会想:一点不新鲜嘛,谁不知道要规律生活?连我家婆婆都晓得,让娃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才好适应小学生活。

的确,“规律生活”不是多创新的点子,但它难就难在,知道的人多,做到的人少。

不信?让我们采访一下,从没为“早睡早起”跟娃打过拉锯战的爸妈有多少?估计举手的没几个。(欢迎文末留言区举手,传授经验^_^)

所以,敲黑板了……我要介绍的,是如何做到规律生活。

每天,尽量让孩子在固定时间吃睡玩,让他每一天都可以预期、而不是乱七八糟的,是大家都知道的方法。这里,我们讲个新方法,叫时间的整体划片。

所谓整体划片,就是把时间切割为几大块,每一大块时间中只做一件最主要的事情,以形成这块时间的主题。

我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来举例。千寻每天幼稚园兴趣班放学是6点半,入睡9点半。这中间有三小时,我将其划为三大块。第一块是六点半到七点半,主题:玩耍。这一个小时里,她可以彻底放松地玩(中间吃点东西补充能量);第二块是七点半到八点半,主题:学习。这一个小时我们在绘本馆度过,大量阅读以及做一些英语、数学练习(“和千寻一起读绘本”栏目的所有音频就是在这儿新鲜出炉的);第三块是八点半到九点半,主题:内务整理。就是刷牙洗澡换睡衣。

整体划片的好处是:每一块时间,因为主题明确,很容易在孩子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规律,然后内化为生活习惯。养成习惯后,孩子到小学阶段,会倾向于一个时间段专心做一件事。

整体划片另一个好处是把最好的时间留给了最重要的事。我知道很多没有做时间划片的家庭,阅读是通过睡前故事来完成的,但效果往往不好,稍微拖沓一下,就没时间讲睡前故事了,而且,一番洗漱拉锯战后,家长和孩子都已筋疲力尽,你觉得这样的阅读会有效吗?

最后,做到“整体划片”,还有一个因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父母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

我曾带二十多个家长一起做整体划片,最终坚持下来的只有五个。没能执行下去的,都是忍受不了全时段陪娃的家长。

整体划片,最好在孩子入学前就做。对家长来说,这是一个“先苦后甜” 的方法,我知道,对上了一天班很辛苦的爸妈们来说,下班还要坚持全程陪娃真的好累,可一旦养成习惯,便能尝到孩子更高效、知识储备更大的甜头。

时间管理的技巧——顺势而为

创建规律生活,做好准备工作后,我们再来讲讲时间管理中实用的技巧。

让生活规律起来,是大方向上可为的事儿。可就像伏尔泰说的,“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把家长搞崩溃的往往是生活中的小事,比如早晨赖床、晚上不肯按时睡觉等等。

小事不小,它们切实关系到时间管理执行的可行性。经我反复实践,发现最有效可行地方法是:顺势而为。

所谓顺势而为,就是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解决他深陷的拖延症。

比如,之前最让我头疼就是娃的洗漱问题,感觉自己都快整成夺命连环Call了,她还窝在沙发上像只赖皮狗,一动不动。吼?吼多了就不怕,讲道理?形同空气。。。

学了符合人性的“顺势而为法”后,我就在卫生间搞了个播放器,把娃喜欢的叽里呱啦放起,不用催,自个蹦蹦跳跳就过来了。如果动作快,她还能在洗澡时看个动画小短片。从此以后,洗漱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又比如,一入冬娃早上就起不来,各种赖床,我就先开空调把房间温度调高,让她感觉穿衣服没那么痛苦,效率也就提起来了。

这个技巧的精髓在于:转换思维。

从“你必须按我说的来做”转换为“我做点什么你才愿意”,实现“对抗”到“双赢”的战略升级。

没办法,娃的智商一直在涨,现在的10后比当年的我们精多了,“道理管人”的时代早已远去,聪明如你,还是加入到斗智斗勇的队伍来吧!

时间管理的内化——利诱与代价

前提是基础,执行是过程,但最后我们要达成的结果一定是让孩子自己学会时间管理,也就是时间管理的内化。

如何内化?让孩子享受做好时间管理的利益,同时,承担没有做好时间管理带来的代价,是最便捷也是最具实效的方法。

我一朋友学了这方法,最近正乐此不疲地用,我给大家分享一下他们家的实战效果。

有天放学,他跟儿子说,“你要是一小时把作业搞定,接下来的时间就全部由你来安排,你说玩啥就玩啥,爸爸都陪着!”他儿子在确认了老爸不是骗人后,那效率,前所未有的高啊,还真在一个小时内把作业完成了。不过,他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之后,傻乎乎趴地毯上陪儿子玩了好久乐高。

如此反复几次后,他儿子尝到了高效的好处,做事情越来越麻利,到后面不用他利诱了,自己就开始安排:“我得做作业了,做完之后就可以舒舒服服地敞开玩!”

不过,友情提醒大家:这个方法,最忌讳是家长说话不算数。有些爸妈,给娃保证搞完作业就可以玩,结果人家好不容易做完,又好言相劝,“乖宝贝,你看,时间还多,我们再做一套练习题吧。”试想,如果你高效工作的结果,就是老板给你安排更多的事,收入又没提高,你还会不会坚持高效?同理心,同理心啊!

我再用自家例子来掰一下“代价”。

千寻跟小伙伴约好周六去玩,周五晚上我提醒她,“明天你要早起出门,今晚最好早点睡哦。”但她左耳进右耳出,放飞自我去了,疯到晚上十点半才终于睡着。第二天起床后,知道小伙伴早走了,气急败坏地质问我怎么不叫醒她!我心想,不切身感受“后果”,下次你怎么会注意到时间安排?果然,不爽归不爽,后来遇到同样状况,她就靠谱多了。

如果说利诱最忌讳是家长说话不算数,承担代价最忌讳的则是家长心太软。有个妈妈跟我抱怨,她女儿天天上学都要迟到,她只好让幼儿园老师帮忙留早饭。我心想,有这么体贴入微的妈妈,什么后果都不用承担,女儿不迟到才怪呢!

感觉自己又啰啰嗦嗦讲了好多。每次掰完,都很担心你们会不会觉得我越来越像老妈子。但我想,一个问题如果不掰细、掰透,家长也很难有真正的收获。

这篇文章提供的方法,越早使用,效果越好。像“时间整体划片”,我们家已坚持两年,现在才看到明显成效。

教育就是这样,“播什么种得什么瓜”。也许,有些家长会说:“谈时间管理,还不如上点直接让孩子马上做作业的方法!”很遗憾,如果你从未教孩子做时间管理,已经养成拖沓的习惯,这世界上还真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直接起效。

所以,如果你真心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变得更好,就需要接受教育的内涵:前期大量投入,中间耐心等待。想改造拖沓懒散的娃,还得回到第一步:时间管理,从这里,沉下心来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