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家长说教命令或起反效果,换位思考帮娃理解是关键

2017-11-15 10:09 青岛晚报

摘要:怎么才能跟孩子解释清楚,有的事情别人能做,但是他不能做呢?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怎么解决。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扰——给孩子制定了一些规矩,在家的时候他们都能够比较好地遵守。但是,一出门,辛苦建立起来的规矩就很容易面临挑战:“妈妈,为什么别人能吃冰淇淋我却不能吃? ”“为什么我不能摘花,别的小朋友就可以摘? ”“你说过马路不能闯红灯,但为什么这个叔叔闯红灯”……怎么才能跟孩子解释清楚,有的事情别人能做,但是他不能做呢?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怎么解决。

说教命令可能起反效果

当孩子对你所建立的规矩提出质疑时,你会怎么做?说教可能是很多人的选择。比如告诉孩子“宝宝不能吃,吃了会生病,听话,这才是乖孩子。”这些说辞暗含的逻辑是:如果你不这么做,就不好、不乖了。尤其当孩子沉默时,家长容易反复重申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长篇大论的阐述,夹杂着“赶快照我说的做”这样的催促,令孩子不开心,并觉得困惑。

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待孩子的质疑,更简单粗暴一些,直接下命令:“别人是别人,你是你,你就是不能吃! ”这种方式非常强硬,但是可能显得很“有效”,但当孩子从两三岁开始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后,一味的命令就容易加剧他们的逆反行为,“你越是命令我干什么,我就偏不干什么”。这样看来,简单说教、命令都不是什么好办法,甚至可能起到相反效果。

换位思考帮娃理解是关键

小一点的孩子,由于还不了解自己和别人所感知、所想和所做是不同的,所以很难理解别人的想法,这时家长需要首先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换位思考,试着帮孩子表达和说出他内心的想法,这对孩子未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是非常有益的。比如先肯定孩子的想法,“冰激凌很甜,很好吃,你一定也很想吃一个对吧,妈妈也很想吃呢。”之后,再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去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才是最有效的。

四岁以上的孩子,能更好地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也能慢慢理解别人的想法了。此时家长就要教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即猜测和推断别人的处境和想法,并对他们的行为做出解释。还是以吃冰激凌为例,“你觉得他为什么能吃一整个呢? ”然后在孩子回答的基础上,再展开讨论,并予以引导——“他个子比较高,所以可以吃一整个”,这可以顺势引导孩子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长个子以后也可以吃一整个。 “他牙齿好,所以可以吃一整个”,那么可以和孩子聊一聊冰激淋对牙齿的影响,以及对胃口、饮食等各方面的影响等。

偶尔放宽规则行不行

有些事,别的孩子能做,自己孩子不能做,往往是因为规则不同。在孩子挑战你的规则时,尤其是举出具体的生活例子,向你发出挑战时,身为家长,你会怎么做?是放宽标准,还是严守标准呢?

实际上,家长必须自己先想清楚:孩子所挑战的规则是不是原则性问题?如果是原则性问题,那就不能有丝毫的动摇;若不是原则性问题,则可以和孩子共同讨论,协商出尽量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其实,孩子不仅在听你怎么说,也在看你怎么做。如果你希望孩子能理解别人、理解你,那么你需要言传身教,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去倾听和理解自己的孩子,在这一基础上,共同商讨出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