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江歌遇害376天 | 孩子,这些时刻请不要善良

2017-11-13 17:02 凯叔讲故事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作为父母,我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孩子,我们希望你不要忘记善良,但善良的前提是,务必要保护好自己。

01

时隔一年,随着“东京留学生被杀案”开庭日期的临近,江歌妈妈的一条求助信息被放到了网上。

▲江歌妈妈求助信息▲

这个截图,瞬间把人们的记忆拉回到了去年,仿佛那个轰动全国的中国留学生东京遇害案就在昨天般。而随着局面栏目组视频的曝光,“江歌事件”再次成为微博热议话题。

距离2016年11月3日凌晨惨案发生,已经过去了376天。凶案发生后,江歌母亲一直想找到刘鑫了解女儿遇害时的详情,一直没有找到。直到第294天,双方才第一次碰面。

▲江歌遇害第294天,刘鑫首度面对江母▲

当年留学生江歌为了保护室友刘鑫,被刘鑫的前男友连砍十刀,刀刀毙命。让人悲痛的是,江歌倒在了自家公寓门口,她拼命保护的人跟她只隔了一道门的距离。而这道门却成了她的生死门,江歌在外面喊着救命,喊着报警,而身后的门却一直紧闭不开。

更可悲的是,她为朋友挡刀而死,朋友却消失了近一年,最后迫于舆论压力才不得不出来面对江母。

我跟很多人一样,在看完刘鑫跟江母见面的视频后,在江母说出那句:“10刀啊,痛死妈妈了,痛死妈妈了”时,真得让人感觉心口发堵,痛到不行。

正如《十宗罪》所说:人性之中有着冰山一样的冷漠和残忍。刘鑫前男友用血淋淋的刀诛杀了江歌的肉身,刘鑫的冷漠却是诛心之刀。这一刀毁掉的是信任,更是对从善者信仰的辜负。

弗兰克·克拉克说:“家长可以传授给孩子最重要的一课便是,如何离开父母独立生存。”作为父母,我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孩子,我们希望你不要忘记善良,但善良的前提是,务必要保护好自己。

02

善良本无罪,但盲目的善良却可能会害了自己。

这些年,因善良而被伤害的事情太多了。2013年7月份,轰动全国的花季少女胡伊萱案,就是一个典型的因善良而引发的悲剧。

17岁的胡伊萱路遇一孕妇求助,出于好心,送她回家。谁知道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陷阱,孕妇为了帮丈夫泄欲,出门哄骗小姑娘,得手后骗女孩喝下放了安眠药的饮料,供老公玩乐,完事后,二人竟然杀人灭口。

这位天使少女留给家人的最后一句话是:送一个孕妇阿姨,到他家了。

女孩的二姨事后悲伤地说:“我是看着胡伊萱长大的,她从小就比较善良,喜欢小猫、小狗这样的小动物,很有爱心。她的父母也从小就教育她要助人为乐,看到别人有困难就应该帮一把。”

善良是难得的,是该被好好呵护的。孩子富有同情心,喜欢帮助弱者是好事。但家长在教育孩子“助人为乐”的同时,更应该教会孩子保护好自己。比如,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进入封闭空间,不随便吃陌生人递上来的东西等。

03

闺蜜不止一次向我吐槽说,教育孩子认识这个社会的“真善美”太难了。

有一次,闺蜜带着6岁的孩子出去逛街,走到天桥底下,刚好有个妇女抱着孩子在乞讨。她本来打算躲得远远的,但那妇女冲着她当街一跪,她一下子就懵了。她心里明知道这就是一职业乞丐,但看看一旁的孩子,还是从包里拿了十块钱出来。

而她那“大方”的孩子却嫌弃她小气,还一个劲的说:“妈妈,你看小弟弟多可怜,为什么我们不多给他点呢?”

看着孩子天真无邪的脸,她是真得不知道该如何向孩子张口解释:这个社会上除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还有一部分人是专门利用别人的善心牟利的。

善良是把双刃剑。我们都知道人性都有两面性,人心险恶,世态多变,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过度的保护孩子,只展示真善美给他们看,用自欺欺人的方式遮挡住社会丑陋的一面,一味地去粉饰太平,其实不是爱孩子。

我们在跟孩子灌输“人之初,性本善”的时候,也应该告诉他,人是有好坏之分的。对好人善良,是行善,对坏人善良,有时候却可能伤害到自己。

轰动一时的杭州保姆纵火案中,雇主一家对保姆很好,不但给她开了高工资,还借钱给她用。但保姆却偷走雇主家的财物,又想用“放火”的方式,掩盖偷盗的行为,最终却一把火烧死了女主人跟三个孩子。

在我看来,盲目的善良不但是对自己不负责,更是对身边人的不负责。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但也一定告诉孩子,必要的时候,可以收起善良。

04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判断事情的真假,作为父母,我们要教会孩子:善良没有错,但是要有底线,不然很容易被人利用,甚至受到伤害。

首先,教育孩子善待身边的朋友,但告诉他善待不等于忍让。

平时孩子之间难免会有个磕磕碰碰,我们在教育孩子跟别的孩子和平相处的时候,更应该向孩子解释清楚:不要欺负别的小朋友,但是如果有人欺负你,要懂得反击。忍让的行为并不等于善良,那会让人觉得:你真的很好欺负。

我侄女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班里的一个男孩抢了她的一本画册,她试着去跟他讲道理,那男孩不但没有还她,还打了她一巴掌。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平时轻声细语的侄女,放学后自己背着书包找到了那个男孩的家里,面对侄女“正气凛然”的说辞,男孩当着父母的面跟侄女道了歉,并赔了一本画册给她。自此,这个男孩再也没有做过过分的事情。

其次,所有。

韩国有部叫做《素媛》的电影,是根据当地的一个真实案例改编的。讲的是一个10岁左右的女孩素媛,在一个下雨天的上学路上,遇见一位醉汉向她求助。善良的素媛看他在雨中淋得很是可怜,于是同意打伞送他。

结果,在一处废墟的旧工厂里,醉汉露出了魔鬼的样子,残暴的性侵了她,导致素媛后半生只能靠人造肛门排便。

素媛的父母都是善良的人,他们平时教育女儿要善良,却忘了告诉女儿对于成年人的求助,可以选择不去帮助。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当遇到一个比你强大的人寻求帮助时,你可以选择拒绝。

再次,告诉孩子善良不是失去自我,他有say no的权利。

所有善良之举一定是让自己快乐的。如果行善不能让自己感觉快乐,那这一定是伪善。比如,我们让孩子分享给同伴玩具,这个一定是基于他乐意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孩子只是按照父母的意愿,觉得我这样做,我就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但实际上,我并不想跟人分享。这样孩子即便帮助了别人,内心也不会真的快乐。

美国幽默作家比林说过,人这一生中的麻烦,有一半是由于太快说“是”,太慢说“不”造成的,这就是有名的“比林定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会拒绝不仅是学会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也是学习一种如何与人交往的处事技巧,这更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一种培养。

所以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如果一件事,你做了会觉得不开心,一定要学会拒绝。善良是一种选择,但say no 却是一种智慧。

最后, 善良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

告诉孩子,帮助他人是有前提的,自己有能力去帮就帮,没能力可以灵活处理。一个不会游泳的人,看到有人溺水而没有跟着跳下去施救,是一种智慧,而非冷漠。因为跳水不是唯一的救援方式,大声呼喊,打110是更明智的选择。

我们要保护孩子的纯真善心,呵护他幼小的心灵,就要让他们知道善良从来都是有用的,但却是有原则跟底线,更是有技巧的。

在对人表达善意的时候,不妨先自己提问自己几个问题:

1. 帮助别人,会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2. 帮人后,会对我造成什么未知风险?

3. 这件事做完我会不会感觉不快乐?

4. 周围那么多人,他为什么选择向我求助?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善良从来都是可以被真心对待的。父母们,请不要忘记告诉孩子:我希望你不要忘记善良,但是行善的同时,请务必保护好自己!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