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青岛

青岛教育,把答卷写在市民心上

2017-10-10 17:06 青报教育在线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让每一个孩子接受尽可能优质的教育”,在青岛正在变为现实。

说教育涉及千家万户一点也不为过。

青岛有920万人口,在校学生就有160万。这意味着这个城市一半的家庭都有一个在上学的孩子。

就这样一个涉及百万家庭的领域,却获得了《行风在线》99.3%的群众满意度,创出历年新高。

支撑这一历史满意度的,是一组组过硬的数据。

2014年,教育部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青岛市的教育公平指数从第10位上升到第4位。其中,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程度大幅度提升,排名第一;

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与比较研究报告显示,青岛市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指数、市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指数、中职毕业生双证水平指数等9个指标居全国第一位;

2016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青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满意度又位列全国19个重点大城市第一名。

中央领导也对青岛的教育频频“点赞”。

2017年5月,在市教育局在举办全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咨询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发表重要讲话,对青岛的职业教育予以肯定。

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仅有青岛、上海、天津3个城市,代表全国职业教育界,向刘延东副总理汇报职业教育活动周开展情况,这是青岛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

2016年,青岛获批了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和山东省首个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先后承担12项国家级和多项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校长教师管理改革等多项改革举措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为各地的教育改革推进提供了可学习借鉴的鲜活经验。

青岛教育,正在奋力书写让市民满意、让人人出彩的答卷。

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2011年至2016年,青岛市政府连续多年将幼儿园建设列入市办实事,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29所,全市90%的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免费对新建、改扩建幼儿园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对1400所农村幼儿园进行饮用水卫生质量检测。实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全市80%的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完成信息化设备配备工作。

各区市实验类幼儿园纳入财政拨款范围。每个镇(街道)举办1-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其中80所被核定为独立建制事业单位。启动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举办幼儿园脱钩改革,逐步将党政群机关办园移交教育部门管理。参照政府部门办园投入政策,支持企事业单位办园、集体办园向社会提供普惠服务。

目前,全市在园幼儿达24.1万人,入园率98.5%,学前三年教育实现全面普及,有效解决了“入园难”问题,其中80%幼儿可进入公办幼儿园和政府认定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就读,基本解决了“入园贵”问题。通过幼儿园招生制度改革,主城区三分之二的幼儿园实行了就近入园,让幼儿在家门口即可享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建立了学前教育资助体系,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孤儿、残疾儿的入园机会,真正实现了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的宗旨。2016年,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与比较研究报告显示,青岛市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指数排名第一。

义务制教育:总体满意度位列全国第一来之不易

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关乎每个人的发展。5年来,青岛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一份份数据与图表中,更体现在每一张真切的笑脸上。

“各个学校、各个班级之间的师资配比都很均衡,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女儿也在家门口上了心仪的小学,孩子压力小了,家长压力也小了。”青岛学生家长尹女士笑了。

前面已经提到,2016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青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满意度又位列全国19个重点大城市第一名。但青岛的这个第一是何等的来之不易。

市委常委、市教育局局长邓云锋说,家长择校主要是择老师、择名师。“今后市南区的老师都属于市南区教育系统的,不单纯属于哪个学校,这样可能在一个县市区的范围内先动起来。”2014年第一轮交流结束后邓云锋局长如是说。未来师资要达到市域均衡,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结对帮扶的方式、名校扶持的方式,让农村的学校、老师们进来,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把他们的水平也都提起来。

围绕实现学有优教目标,2014年开始,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普通学校跨区域办学激励政策。目前,全市参与跨区域合作办学的优质学校扩大到40所,扶持的新建和发展中学校扩大到45所;市南区、崂山区等区市实现学区制管理新的突破。全市80%以上中小学参与办学模式改革,校际间、区域内、城乡间义务教育学校差距进一步缩小。

2013年开始,规定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应当具备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实行5年聘期管理,聘期内也必须到农村或薄弱学校支教或教学指导累计一年以上。采用中小学教师聘用制等方式,2015年至2016年,补充教师6500余人。2016年,青岛市启动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工程,面向农村中小学招聘相关学科教师789名,占全年全市教师招聘总计划的28.6%,到2017年计划为乡村中小学共配备1400余名音、体、美等学科专任教师。

职业教育:“大国工匠”在这里起航

教育担负着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创新能力提升的责任。

“比如说像我们合作的青岛电子学校,到这个学校分配的季节,我们就坐在校长办公室不走,希望能够把职业院校非常优秀的学生分配到我们的企业里面,金蓝领在现在企业里是非常缺乏的。” 企业负责人表示。

目前,青岛市共有中职学校55所,在校生8.9万人;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8所,在校生8万人。青岛市职业教育一直处于全国职教发展的第一方阵,被教育部誉为全国城市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

青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投入25亿元建设青岛幼师高专、蓝色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青岛盲校新校,三校已于2016年下半年开工建设。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明年8月完工交付使用。青岛盲校新校,占地面积比原来扩大10倍。青岛蓝色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由轻工工程学校扩建为高职。据了解,项目总投资约16亿元,总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规划在校生规模6500人,设置5个系,36个专业。市教育局表示,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青岛市北部乃至整个青岛市职业教育事业基础建设水平,均衡高、中等职业教育比例,使高、中等职业教育实现有效衔接。

2013年青岛市成为山东省首批开展“3+4”试点城市。到目前为止,试点中职学校由最初的3所增至8所,对口本科院校由1所增至5所,首次与省外本科院校联手培养应用型人才。在青岛艺术学校开展了“职普融通”试点,试行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学分互转”。在2017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青岛代表队共获得33个一等奖,42个二等奖和23个三等奖,金牌数量和奖牌数量均保持全国前列。

225亿大投入:让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

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关键是提高教育供给能力。按照全域统筹发展、学校建设先行思路,青岛加强学校规划建设。2012年以来,共投入建设资金225亿元,新建改扩建760所中小学,新增600多万平方米校舍,投入资金和新建改扩建学校分别是“十五”“十一五”十年总和的3.4倍和1.38倍;在郊市区建成5所现代化寄宿制普通高中,蓝色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盲校新校、幼儿师专等项目启动建设,教育资源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扶弱方面,2012年,青岛投入资金约16亿元,用于改造校舍和更新教育设施等,全面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全市普通中小学均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 2012年到2014年,市本级财政共投入2.59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学校的扶持工作,推进实施了“新班班通、实验室与专用教室、图书馆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2014年开始,青岛市面向农村学校启动了两项专项工程:一是实施欠发达镇中小学校建设扶助计划,到2015年,市级财政扶持15个欠发达镇中小学改造12.5万平方米校舍,更新4.6万余套课桌椅。二是实施“全面改薄”工程。计划到2017年,全市农村所有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整体改善,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为提升教育品质,市委、市政府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围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目标,建设了青岛实验高中、青岛美术学校、青岛外语学校、青岛十九中新校区、青岛三十九中新校区等5所现代化寄宿制普通高中。投资35亿元,建设5所现代化寄宿制普通高中新校区,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5所高中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的要求设计建造,各方面工作都有所创新。新建5所现代化普通高中新校区是青岛建制以来前所未有的大事,是青岛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5所现代化寄宿制普通高中新校区整体改善青岛市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早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出台最强政策:让非营利民办教育享公办待遇

平度市在省内县(市)级率先制定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的实施意见》。全年吸引民资6亿元,民办学历教育学校达9所,承担近10%的在校生基础教育工作。创新做法得到青岛、平度各级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平度代表青岛市在全省民办教育管理培训会上作典型发言。

盛振文教授、山东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说:“发展民办教育,就是要清除制约其发展的政策瓶颈和障碍,创新发展机制,形成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平度发展民办教育的首创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也为其他地区可持续发展民办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截至2017年9月,青岛市共有教育部门批准的各级各类民办学校982所,其中:学历高校9所,学历中小学78所,成人中专9所,非学历培训学校886。全市民办中小学在校生6.6万人,非学历培训机构年培训82万人次。

青岛市教育局积极鼓励支持民间组织和资金进入教育领域,重点是解决长期制约青岛市民办教育扩大发展的瓶颈。还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在2012年市本级设立300万元的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全市民办学校贷款贴息和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资金总额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动态调整,到2017年已达到2400万元。

市教育局实施公办、民办学校学生一体化减免资助政策,鼓励公办、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对于在青岛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取得办学许可的非营利性民办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达到一定投资规模,按规定分别给予奖励。

2015和2016年连续两年,对青岛市行政区域内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含民办幼儿园和社会资本举办的独立学院,不含民办培训机构)新上基本建设、设备购置、房屋租赁等新上项目从银行类金融机构取得的实际贷款给予财政贴息。青岛黄海学院2016年贷款项目已经通过评审,270万贴息资金已经到位。

青岛市还启动非营利性民办学历学校教师养老保险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试点工作。根据省政府办公厅文件精神,2016年经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青岛市试点工作方案。规定自2016年7月起,正式启动试点工作。全市民办学校按照机关事业参加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困扰民办教育20多年稳定持续发展的教师待遇问题,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   

筑巢引凤:引进高校刮起“青岛旋风”

“可以说,这两年来,我们在‘引智’路上衔枚疾进,名校抢滩进青,一个‘大腕儿’云集的‘高校朋友圈’已经雏形初现。”青岛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青岛将继续做好高水平大学引进工作,重点推进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5所高校青岛(黄岛)校区的建设工作;加快推动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打造以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四位一体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积极争取中国康复大学等高校落户青岛。

青岛引进高校的步伐从未停歇。从凤毛麟角到如今国内外名校接踵而至,青岛奔向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的底气越来越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首次纳新,首批新生共有125名研究生,未来三年将主要在北航青岛研究院进行科研与学习。今年8月24日,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迎来首批142名研一新生;1958年搬迁济南的山东大学,再次牵手青岛落子续写前缘,六个学院今年集中搬迁至青岛校区。

根据青岛市教育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青岛引进高等教育机构达到30所,其中,已引进并运行的高校(机构)有13所,已签署合作协议并正推进的国内外高校(机构)有17所。

目前,复旦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针对青岛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了教育培训,上半年共培训2073人。专业领域集中于金融、外贸、管理、科技创新等,针对性强、师资水平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欢迎。

其中,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举办了“青岛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研修班”;对外经贸大学青岛研究院举办了西海岸新区国有企业财务培训班、PPP业务培训班、金融改革创新培训班等;上海财经大学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开设了企业内训项目,满足各大金融机构的个性化培训需求;山东大学联合英国剑桥大学创新转化中心举办了“青岛市领导干部创新与转化专题培训班”;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研究院开展舰船装备技术保障人才培训10次,培训人员共计1000余人次。

“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让每一个孩子接受尽可能优质的教育”,在青岛正在变为现实。

青报教育在线iqdedu.com 刘旭洋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