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青岛

“我的崂山我的家”,触动崂山孩子的心

2024-03-29 18:18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自“我的崂山我的家”征文活动上线以来,崂山区实验学校初中部的学生们创作热情格外高涨。他们的投稿不仅数量众多,质量也同样出色,

青报教育在线讯 自“我的崂山我的家”征文活动上线以来,崂山区实验学校初中部的学生们创作热情格外高涨。他们的投稿不仅数量众多,质量也同样出色,几乎每一篇发自肺腑写出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从崂山区实验学校语文教研组长李莲莲口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们能够纷纷写出感人至深的文字,是因为“我的崂山我的家”这一题目触动了他们的真实情感。

“看到‘我的崂山我的家’这个题目,一下子就想起了爷爷在世时带着自己在啤酒城四周玩耍的日子。”八年级7班学生张紫瞳说,为了写好这篇文章,她特地利用课后时间,去儿时玩耍过的许多地方“故地重游”。在她的眼中,崂山区这几年的巨大变化,与自己童年记忆里那些已经模糊的影像,形成了强烈对比,让自己备受触动,写作文章的过程中也是饱含深情。

八年级2班学生范子瑞则在他的《石老人与灯火》一文中,以“石老人”的视角,讲述了崂山近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他说自己家就在离石老人海滩不远的地方,从小到大出门玩耍最常去的就是这片海滩,最熟悉的景物就是“石老人”。

“拿到‘我的崂山我的家’这个题目,我尝试构思了多个角度,去描写崂山区近三十年的发展变化。”某天晚上,范子瑞突然想到了自己熟悉的“石老人”。三十年的时间对人类来说很长,但是对它来说确实弹指一挥间。如果“石老人”也有思想,它一定会惊叹于崂山区在这短短三十年时间里发生的天翻地覆般的变化,于是他提笔写就一篇以“石老人”视角看崂山的文章。

从范子瑞的创作过程不难看出,他的《石老人与灯火》是一篇经过深度思考后诞生的作品。八年级4班学生王和轩与八年级5班学生刘妙涵对这一点同样感触颇深。二人一致表示,这次征文对自己来说,是一次“升级版”的作文训练。他们说,平时无论是作文课也好,考试时的作文写作也罢,都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文章,而这次征文活动给了他们充足的创作时间。这不仅让他们获得了一次深度思考的机会,那些平时上课、考试过程中,因为时间限制未能运用的写作手法、未能尝试的创作思路,也都得到了充分锻炼。

在和学生深入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崂山区实验学校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视,正是该校学生在这次征文活动中表现亮眼的关键。八年级2班学生齐俞涵说,学校不仅每周都有阅读课供她和同学们阅读“必读书目”作品,语文课上老师更是多次强调文章要书写自己的真实情感,而非流于“模式化”套路。受此影响,齐俞涵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对未来的期许,都写进了作文与周记之中。老师的批注不仅对她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极大,同时也为自己指明成长中的诸多困惑。

也正是上述原因,崂山区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参与本次征文活动时,既勇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也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才有了这些感人至深的作品。

青报教育在线 王四新

附件:崂山区实验学校八年级征文作品选登

 

坚守中的新起点

崂山实验学校八年级2班 齐俞涵

这是一座依山傍海、经济繁荣的城市,这是一座历史文化灿烂、钟灵毓秀的城市,这是一座朝气蓬勃、熠熠生辉、充满希望的城市……这里,是青岛市崂山区,是一个见证奇迹的地方。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城市发展迎来更多机遇。1994年4月,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做重大调整,设立新的崂山区。随着2000年,青岛东部大开发和奥运帆船比赛的落地,崂山迎来了它腾飞的契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30年发展变迁,这座年轻的城市,在探索、徘徊、奋进中凝聚了太多的过往与回忆,光荣与梦想。

我的舅爷爷在翻看旧相册时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崂山区的交通不发达,山区的村民出行特别困难。当时经济比较落后,特别是农村,年收入一千多块钱,那时候谁家要有一辆摩托车,一台黑白电视,都是全村羡慕的对象。如今,尘土飞扬的泥土路被宽阔平整的沥青路覆盖,多条立交桥拔地而起。现在,海尔路、深圳路、松岭路车水马龙,彩电走进千家万户。

道法老师上课时望向窗外的居民楼回忆起,学校对面的小区在她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还是一排排平房,到了教我们的时候平房变成了一栋栋高楼。崂山区从原来只有一个苦苦支撑的丽达,到今天金狮金鼎万象汇等等大商场建立。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独一无二的城,每一座城都有独属于它的魅力、历史和荣光。作为一座建区仅有短短30年的新兴城市,崂山百姓亲眼见证了它的变化和成长。从以种茶捕鱼为业,到在办公室中工作。从不起眼的小渔村,到不可估量的新秀。崂山区每一条新修的道路、每一片新建的家园、每一个新修的公园、每一个新筑的港湾都记录着崂山区三十年来的蜕变……从喜悦到欣慰,从支持到赞美,百姓见证着城市的变化,也享受着城市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

30载春华秋实,崂山由一片相对落后的农村区域,华丽变身为一座现代化的生态田园城市、山海品质新城。30年拼搏奋斗,从量变累积到质变飞速。

如今的崂山区,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产业与城市彼此融合,城区与乡村联动发展,山与海相互映衬。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全面起势,社会事业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一座经济繁荣、城乡共进、生态秀美、活力开放、生活富裕的幸福之城傲然屹立,崂山也站立在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  

怀揣对经验的坚守、对现实的善意、对未来的果敢,勤劳智慧的崂山人必将携手自己的城市,共创更加美好的家园,使崂山成为山清水秀、文化内涵丰富的科技前沿城市。

 

石老人与灯火

崂山区实验学校八年级2班  范子瑞

他老了,低垂下的头,似乎与腰身融为了一体。远处涌动的浪,一波又一波滚到他的脚下。海水映着将暮的天色,那色调,像珍珠背光的一面。次第亮起的一盏盏灯,像是星星撒下的金粉,浮在黑黝黝的海面上,看得石老人的心都浮起来了。

许久以前,他已经习惯了黑暗。摇橹声由远及近,是一叶叶归家的小舟。微弱的渔火,在海风中扑闪着眼睛,一眨一眨,看不清海面,亦分不清小船。哪怕靠了岸,绵延几十里的海岸依然是黑漆漆的一片。老人立在海里,整夜的侧耳,日夜的张望,生怕弄丢了每一个孩子。

似乎是做了一个梦,那一排排低矮的小房,忽地不见了,摇身一变,成了一片片高楼。阳光好像忙碌的主妇的一角纱巾,从楼房的肩上滑落到马路的边缘。没等石老人揉开眼睛,夜幕来临了。一颗星,两颗星……往日沉寂的小房,已然是一潭星。它们散落在黑夜里,像细小的金沙,映在老人眼中,折射出异样的光芒。他不在孤单,那片片灯火,在和他一起等待,等待一个更亮的明天。

石老人的期待,如这珍贵的人间。昔日海滩砂石的尖利和杂乱,已披被厚厚的细沙;岸坡的杂草丛生,已是细软的绿毯和浓绿的黄山松;岸边的小路,成了原木色栈道,彩色塑胶跑道……海边热闹起来了,停靠的渔船上的笑脸,来自五湖四海的笑声,映照的不同肤色……石老人笑了,眼角的褶皱如同一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春天。

白日太阳浓烈,水波温柔。夜晚星光灿烂,灯火与老人相伴。一潭星,两潭星,处处是潭星。沿海的灯火,柿红,橘黄,翠绿,靛紫……犹如一条锦带飘在海边。它柔软细腻,轻抚着这座城。锦带上,父母低头与孩子耳语,年轻人热血沸腾,老年人悠哉散步,小狗儿撒欢,就连海风也那么轻柔,海浪也是轻轻浅吟,唯恐惊动了灯火中这份清风朗月和岁月静好。

石老人静静矗立,透过深邃的天空,凝视着一弯灯火。他深知,灯火背后,是平凡生活中家人的闲坐与可亲,又是崂山人一代又一代的坚守,更是国家政府锐意改革的伟大成果。他泪目了,他的张望与等待,他的守望和站立,他的期盼与梦想,在现今一个灯火叠叠的夜晚,他带着满足和欣慰,卸下了千斤重担,放心的老去。

石老人老了,他的记忆终将随风而去。然而,他背后的灯火不灭,它由三十年前点的第一盏灯,到今日片片人间星火,终是补益了山海,增辉了日月。时光的书,在风里翻转,未来的这片海,定会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赓续先辈壮志,续星火之原。 

 

在石刻上撞见崂山的灵魂

崂山区实验学校 8.4 王和轩

去年一个夏天的傍晚,我漫步崂山,探寻古迹,在那个炎热的处处流火的日子里,抬手触摸到一块石刻,竟然感到了一种浸润的冰彻的凉意,感到石刻在青苔的掩饰下做着一个灰色的梦。这个梦以道教清韵为配乐,主题是一座城的辉煌与诉说。

我在一座座石刻中撞见了崂山的灵魂。这是一座紫气东来的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渊厚的城市,在过去,它的光荣与耻辱比肩而行。崂山是一本打开的旧书,文人墨客在读他,帝王将相在读他……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清雅尊贵的气息,却不能预先识破他历史的心跳。

两千年前,一块石刻留下了“始皇二十八年游于此山”的看似漫不经心之句,在那位传奇帝王东行郡县的旅途中赋予了崂山第一次荣耀,但这次旅途有着极强的目的性——他留恋君临天下的帝王生活,东巡,求仙,旅途的结局也很明确——没有人能超越生与死。

在那块石刻静静伫立了千余年后,一位身负行囊、脚踏谢公屐的道人真正亲近了山中草木,坚隐不仕,一朝悟道,淳实厚道中参悟了道门玄机,在云雾中刻下“野鹤来时应不倦,闲人欲去更相留”。现代人们叫他丘天师。一九一四年,崂山虔女峰下,德国普鲁士亲王忽起野性,在崂山中游玩,之后于一汪碧水中沐浴,还在一块儿石刻上留了它的名字——王子泉,德国人之后又是日本人,五十年间,侵略者们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直至一九四五年,崂山人民在青保队长李先良的东海增辉石刻下彻底踏平了日本人的殖民梦。

多少殖民梦在青岛灰飞烟灭,这座城市从来就不属于野心家。他们对这片灵秀之地的钟爱结果是自讨苦吃,历史清楚的说明了崂山属于谁,而又不属于谁。

如今,我从小在崂山长大,在这座宜居宜业的灵秀之城中,推开北窗,可见青山,推开南窗,可见大海。而在这里奋斗着的人,也像崂山一样,既不喜爱繁华喧闹,也不爱沉闷闭塞,即使不能拥有广阔的山海,也向往着崭新的生活。没有山一样的博大,但他们一定沉稳厚重,实在肯干;他们淳朴厚道,容易相处,每一个人都是崂山的一块增光添彩的石刻,共同创造着崂山这条奔流着的大江大河。崂山真正应该属于这样的人。

直到现在,崂山仍有许多石刻等待人们发现。但如果一个人真正喜欢自己的居住地,一定会用心体悟这里每一寸的美丽。崂山不仅有石刻,在夏天,我们会在海风中点几串烧烤;在春天,我们扎进青山中,听草木与树叶的呼唤,这是时代与自然的碰撞,生活在这里多好!

 

崂山,一抹跳动的曙光

崂山区实验学校 八年级5班 刘妙涵

在青岛东部的黄海之滨,有一片充满神奇与诗意的土地。那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这片土地就是我的家乡--崂山。

红瓦绿树上升起的炊烟,轻盈地飘向远方,述说着三十年走来的故事。她那山的雄伟,海的壮阔,是我灵魂的归处,吹过海风,就会唤起骨子里的崂山记忆。  

常思振兴之道,不畏彷徨

傍晚,清风伴着夕阳,唱着疲惫的歌,流入青黛色的天际,燃烧着的晚霞逐渐暗淡。记忆里,桌子上总有一壶茶,劳作了一天的长辈们嘬一口茶,赞叹着茶的香,随即开始念叨着这么好的茶却没有销路,偶尔他们也会看向在场唯一年轻的我,喝口茶,叹口气,咽下光阴似箭的惋惜,而我不懂他们眼里的苦闷,匆匆吃两口饭就去找小伙伴玩闹。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崂山茶开始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长辈们也开始意识到,要让崂山茶走出小城,必须提高品质,创新营销方式。于是,他们开始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加工设备,对茶叶进行精细化管理和加工。同时,他们还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崂山茶的特色和优势。渐渐地,崂山茶的名声开始传播开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现在,崂山茶已经不仅仅是小城的特产,更成为了代表家乡的一张名片。家乡的崂山茶,走出了小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当年的期待一语成箴,水有源可长流,木有根可茁壮,我从家乡茶的发展中,体悟到家乡文脉的延续与长辈们拳拳匠心的坚守。

常怀爱民之心,不问前路

我们家有几件老物件,有不停摆的老座钟,有用了几十年的粗石小磨,当然,还有姥姥最珍爱的那台蝴蝶牌缝纫机。

这台缝纫机已经很破旧了,周边都起了毛边,只有底板上能模糊看见印着一个展翅飞舞的金蝴蝶。

姥姥总喜欢跟我讲她和缝纫机的故事。那时候,大多数家庭不让女孩子上学,姥姥怎么求曾祖父,也没得到允许。后来姥姥嫁给了姥爷,曾祖父破天荒的陪嫁了一台缝纫机。不知是为了弥补不让姥姥上学的亏欠,还是想让姥姥学会一门手艺好养家糊口。总之姥姥高兴坏了,那可是家里唯一的机械。

妈妈的记忆里也是姥姥在烛光下,哒哒哒地蹬缝纫机的样子。虽然大多数都是在缝缝补补,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做一次新衣服。但姥姥那聚精会神的样子,却像在创作一件作品,每完成一件,姥姥总是如释重负的长长叹一口气…

再后来妈妈上完学,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落后的思想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公正和可持续的发展机会。

而如今我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老师运用多媒体和互动教学软件。将复杂的科技知识直观生动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的力量正在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咱们政府政策好,人人手里开出幸福花,家家走上致富路",脸上岁月的沟壑也未曾掩埋眸底的光亮,姥姥向我讲这句话时脸上的笑亦没消失过了。大家伙脸上都是自信,大家伙眼里都含着暖。他们皆昂首朝阳,日日皆喜,我想这是崂山振兴带给他们的自信,这是政府三十年发展带给他们的底气,更是中国人血脉里自强不息的铮铮骨气。

常有发展之思,不惧风雨

我的童年是围绕家乡铺陈的,时光将我领入奋斗而忙碌的青春。那锈迹斑斑的铁门,裂痕道道的巷墙,开满小花的路口,似乎早已没入我的记忆,却又常常若隐若现,扰乱着我的思绪。

抬头望向家乡,却发现她似已成长。当我穿过霓虹灯牌闪烁的都市,步于阡陌小路上,我借着月光,仿若看到了当年街上的凄清,那年街区的孤寂,又回现在,繁华热闹的都市标志着新时代,家乡的历程即是时代的缩影。

我想,崂山,我的家乡,她像一抹跳动的曙光,她正年轻,正有力量。家乡的富足变化,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天地应该由我们而书写!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从决心奔向征途的那刻起,我等便应与时俱进,为山河添一抹青山绿而笃行不怠。

 

想和你见证这座城市的巨变

崂山区实验学校八年级7班 张紫瞳

温吞、迷蒙。最近的天就好像一锅清水粥,温火慢煮,不冷也不热,风也是刚刚好,即使吹在脸上也不会刺痛。我趴在窗边,看到那有卖豆腐脑的店面,心底不由得怀念起那股细腻的味道。

那家店面是家老店了。爷爷还在的时候,他就常常领着我去那一条街吃东西。

我其实很久不来这里吃饭了。

自打爷爷去世的八九年后,我似乎是很久没有仔细看过这座爷爷生活了一辈子的城市了。飘渺的记忆什么都留不住,而今只剩下了满目的陌生。

豆腐脑很快吃完,仍然熟悉的味道稍微扯回了部分记忆,我想起了过去这条街的样子。

走出店铺,这条街竟与记忆中的样子完全不同。

水泥与青石路不知何时已经换成了砖块与瓷砖,远处似乎总是蒙着层尘土的低矮房屋不知被哪场雨淘洗了,已经成了干干净净的高层公寓。曾经街两旁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店面,好像哆啦A梦的口袋,小小的却什么都有,只是现在店面少了很多。我有些疑惑,皱眉思索为什么。眼睛忽然瞟到远处大型商场的商标,豁然开朗。原来小店面都出人头地,成了高档商场中的角角落落。

听爷爷说过,我还没出生的时候这里就是个小渔村。我顿然想到大海就在离着不远的地方,想要再次与它相见的心情立刻集满了胸膛,脑子一热便叫停了一辆出租车,让他带我前往与它相见。

在车上的时间我翻找着相册,意外发现了一张很久很久之前的照片,那是爷爷四十几岁时拍的,大概就是三十年前。

这照片还是我自己从纸制相簿里拍的,还能隐约看出相片底边岁月的痕迹。

照片背景是一片未被开发的海域,爷爷的头发还没白透,那会应该是有一阵风吹来的,爷爷的头发被轻轻吹起,对着镜头笑的豁达。我有些触动,默默的关掉手机,看着窗外发呆。

路程也不长,在我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到了。迎面吹来的海风,夹杂着淡淡海盐的清新气息包裹了我的身体,我拿出照片与眼前景象辨别,想分辨出这里与爷爷所拍照的地方是不是同一个。但结果是很难,毕竟这里变化太大了。

但我就是肯定这是同一个地方。方才被海风拂过身体时,我感受到胸前的项链那种将要溢出的情绪,我相信那是爷爷对于久别重逢的激动。

这里变化太大了。靠近海岸的沙滩围满了帐篷,稍微远一点的地儿也站满了人,而沙滩边缘则是各家店铺,热闹非凡。

海边的绿化做的很好,明明才只有一个脚尖踏进春天的领地,却显示出几分绿意盎然的样子。我脱了鞋拎在手里,赤脚踏进沙滩,感受脚底细软的沙子,一种说不出的情绪堵在喉中。

爷爷应该跟我的想法一样吧。

环顾四周,其实这里每个地方都变得更好了。数不清的高楼大厦,日渐变好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巨大进步,无一向我证明着,这座城市正变得越来越好。

爷爷要是还在的话,应该会跟我一样感到无比自豪吧。

回去的路上下起了蒙蒙细雨,没有伞。我凭着记忆行走着,儿时爷爷给我讲过的故事在我脑中慢慢交织、串联,这座城市曾经的样子好像真的在我眼前浮现。而我抬起头,眼前盛世形成的巨大反差又是那么的令人震撼。

算算日子,今年已是这座城市的建区的三十周年。今天一路走来,我想,我也算带着他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巨变了吧。

在这春光乍泄之时,我擦干了眼睛,看清了绿叶的新生,看清了这座城市三十年来的沧海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