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精品课程?这场论坛来支招
摘要:11月2日-3日,青岛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在青岛市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举行课程建设实验联盟项目课程联盟校展示交流论坛。
青报教育在线讯 课程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今年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积极贯彻落实,依据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和规范青岛各区市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
满载收获的季节不可辜负,去看看海边的日落,去闻闻桂花的芳香,去赴一场课程展示交流之约。11月2日-3日,青岛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在青岛市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举行课程建设实验联盟项目课程联盟校展示交流论坛。来自青岛各区市地校课程教研员、分管校长和骨干教师共500余人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由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课程教育部魏清泉主持。
深耕细作方得果,课程展示亮风采
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万莉以“乐创课程,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为主题作课程建设经验交流。她提到,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坚持“五育并举”,构建了“乐德、乐智、乐健、乐美、乐劳、乐言”六个领域课程体系内涵,形成了“乐创”课程体系。为满足二小学子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在一至二年级开设家长大讲堂,三至六年级分年级共开设90余门菜单式个性化定制课程,并在110个学生社团中渗透德育教育,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
青岛市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徐阳开设《品送别诗 话家国情》主题公开课,教师以紧凑有趣的送别诗擂台赛活动开始,带领学生赏析诗词《送元二使安西》。同学们通过课前查阅王维、元二及所处时代的相关资料,纷纷发表诗中“雨水”“客栈”“柳树”“酒”等意向在诗中表达的作者感情。同学们饱含感情地朗诵诗句,读出王维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朋友之间分别的悲伤与不舍之情。赏析完诗词后,教师通过“百发百中”“华山论剑”“用情至深”等填空、选择和情景演绎的小练习,让组内学生沉浸式参与课堂,在寓教于乐中帮助学生掌握送别诗的意向及表达的保家卫国之情。
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教师刘蓬蓬开设《探究密闭空间的含氧量》主题公开课,教师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带领学生进行了项目式学习——《探究密闭空间的氧气含量》,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模拟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建立模型”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促进科学探究意识的发展。
专家指导促提升,课程建设稳实行
魏清泉对两位教师的专业素养表示赞赏,对两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表示肯定。会议中,魏清泉对我市学校目前的课程建设任务与方向提出建议。他建议教师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定位,包括课程的内容、对象、难度、时间等方面,充分利用学校优势资源,明晰课程改革方向,持续跟新和优化精品课程。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孙宽宁围绕“基于现实问题的学校课程建设”进行分享。孙教授从国家的课程政策及改革历程切入,分析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共性问题。孙宽宁指出,课程建设要结合教育部教育改革方案和学校学生的基本学期,探讨跨学科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活动开展等问题,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秀课程畅分享,经验交流共进步
优秀课程建设的交流是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帮助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岛城教师分为高中组、初中组和小学组,分别进行优秀课程建设的交流,汲取成功教学经验。高中组由青岛九中、青岛市即墨区第二中学教师进行分享,初中组由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中学、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九中学、青岛市崂山区第三中学进行分享,小学组由青岛市实验小学、青岛平安路第二小学、青岛市第二实验小学、胶州市三里河小学、莱西市第二实验小学进行分享。各个学校的精品课程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为中心,经过多个方面的进行综合考虑和设计,在教学评估、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变革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创造出符合学生最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精品课程。
“通过本次活动,让我再一次体会到,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要通过课外积累、课堂小游戏互动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打造热烈活跃的课堂氛围。我将对自身和学校的课程建设进行梳理和总结,学有所用,呈现出更精彩的课堂。”一位课程分管校长分享自己的收获。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本次论坛活动,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帮助全市各区市的教师们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未来,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将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加强课程体系的质量建设和规范管理,强化学生重品德、肯担当、有作为的价值追求和使命驱动,促进我市精品课程建设水平持续提高。
青报教育在线 原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