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青岛

青岛第四十四中学:青蓝相继育英才,六秩薪火铸师魂

2025-05-04 08:55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2025年,学校迎来建校六十周年华诞,这座从荒山劈石而建的学校,正以蓬勃的生机、创新的姿态,书写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崭新篇章。

青报教育在线讯 在青岛第四十四中学的化学实验室里,青年化学教师王亚男正带着学生一起制作制氧机模型,将书本上的化学方程式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科学实践。这样的场景,是青岛四十四中青年教师日常教学的缩影。2025年,学校迎来建校六十周年华诞,这座从荒山劈石而建的学校里,在五四青年节之际,青年教师们正以蓬勃的生机、创新的姿态,书写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崭新篇章。

青蓝工程筑基,锻造卓越师资

教育的高度,源于教师队伍的厚度。2018年,初入职场的她带着师范生的青涩站上讲台,面对教学与管理的双重挑战,心中不免忐忑。然而,青岛四十四中早已为青年教师铺设了一条清晰的成长路径。学校始终将青年教师培养作为强校提质的核心战略。新人教师入职后需经过两年的沉淀与积累,对教学工作有了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后,才可以担任班主任职务。学校为每一位教师都配备了学科师傅和班主任师傅,学科师傅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给予悉心指导,班主任师傅则在班级管理、学生沟通等方面传授宝贵经验,让教师在专业成长和管理能力上实现双重进步。青年教师从站稳讲台到成为骨干,每一步都有清晰的规划与坚实的支撑。  

“走出第一步,后面的路就没有那么难。”这是王亚男常挂在嘴边的话。初入职场时,青岛44中副校长马永涛叮嘱她说,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工作规划,三年、五年乃至十年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与规划。

那时,她便定下了目标:三年站稳讲台,五年成为骨干,十年追求突破。凭借这股韧劲,她迅速成长:从初出茅庐的师范生到学科组长,从普通教师到班主任,再到教务处副主任,王亚男用七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教育生涯的“破茧成蝶”。自2018年参加工作以来,她以扎实的专业功底、敢闯敢拼的实践精神,在化学教学、班级管理、学科建设等领域不断突破,成为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短短七年,她斩获青岛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青岛市义务教育学科命题大赛二等奖、市北区主题班会课设计二等奖,并带领化学组获得市北区优秀教研(集备)组,开设了青岛市公开课,成功立项市北区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专项课题……王亚男的故事并非个例,而是一代代四十四中教师与学校共生共长的缩影。 

创新实践赋能,激活课堂生机

在青岛四十四中,“亦生亦师”不仅是理念,更是融入血脉的实践。学校打破传统课堂桎梏,鼓励青年教师以创新教学点燃学生热情。化学课堂上,王亚男带领学生用水果拼出分子模型,制作净水器等实用装置,将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转化为手中鲜活的作品,在实践中深化对化学原理与化学反应的理解。

这些充满巧思的课堂设计,源于学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持续推动——青年教师实验说课大赛为教师教学创新提供丰沃土壤;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如化学组与物理组共同设计并推进“校园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航天金属回收”等项目的实施,让教师们拓展了学科边界,成为“六边形战士”。

学校更以“教学合一”为标准,严抓教学常规管理,从备课详案手写到课堂分层检测,形成精细科学的“四十四中模式”。在学校倡导下,各学科推出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的趣味假期作业。以化学学科为例,具备美术天赋的同学,挥动画笔,将化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漫画之中;文采斐然的同学,则编起了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先通后点防爆炸,先熄后停防氧化……”让化学知识在韵律中深入人心;更有胆大心细、勇于实践的刘沛松同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依据化学知识自制鞭炮,这一富有创意的拓展作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挑战中不断精进。

同时,学校创新成立的“青年教师成长论坛”成为培育新生力量的重要平台。每周一次的论坛,成为新生代教师的“充电站”,青年教师们在这里自主分享教学心得、探讨难题。物理教师陈艺洁便是受益者之一,作为2016届毕业生,他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情感重返四十四中任教,在学校“青年教师成长论坛”的帮助下,从“课堂小白”迅速成长为能独立设计趣味教具、活用积分制的优秀青年教师。他表示:“每节新课前,我都会先听老教师的课,在‘青年教师论坛里’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再结合学生特点优化设计。”这种“传承中创新”的模式,让青年教师既有底气扎根课堂,又能绽放个性风采。

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更体现在大胆赋权上。王亚男入职仅两个月,便被选派外出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校本课程开发、TED演讲等项目也交由青年教师主导。如今,青岛四十四中90后教师占比达22%,他们在教学、科研、管理等领域崭露头角。化学组三年内及格率提升35%,自招录取率显著增长,李柠珊等学生以接近满分的成绩叩开名校大门……这些成果,是青年教师将学校理念转化为实践的生动答卷。

六秩传承聚力,赓续教育初心。青岛四十四中始终秉持“劈山而立”的拓荒精神。1965年,第一代教师肩挑手扛,在荒山中开辟出知识的绿茵;如今,新一代教育人接过火炬,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信念续写辉煌。

青报教育在线 孙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