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战“疫”家书 学生组

战“疫”家书学生组(1012)|致亲爱的祖国母亲 青岛市市北区国开实验学校 郑琦琛

2020-03-07 10:10

摘要:

亲爱的祖国母亲:

己亥末,庚子初,在那即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的噩梦正悄然降临在您的孩子——武汉的身上。

没人知道这场噩梦从何而起,也没人意识到这场噩梦会愈演愈烈。人们依旧谈笑风生地准备过年。

直到各大医院的床位陡然短缺,直到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焦头烂额,直到越来越多的患者因呼吸衰竭而死……人们才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并果断开始采取了措施。疫源武汉封城,限制人员流动出入;各大高速封路检查,回家过年的人们原地留守。曾经熙熙攘攘的街道如今空无一人。

气氛变得愈加沉重,情况仍不见好转。确诊的病例依然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医护人员的感染也愈发频繁;让人揪心的新闻频频出现:一对夫妻感染病毒双双离世,抗疫前线的医院院长也撒手人寰;疫情席卷各地速度之快,令公众人人自危;从食物和生活用品到口罩和防护服都供不应求,人心惶惶的群众疯了一般地抢购所有声称能预防病毒的物品和药物……瘟疫像是一滴殷红的墨水,在鄂州上空轻轻点下,又向全国晕染开来。疫情动态图上的华夏大地,布满了触目惊心的猩红色。

可那是什么样的力量在崛起?什么样的力量在茁壮?是什么样的力量曾无数次拯救我们华夏大地于水深火热之中?

1月18日,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主动请缨,深入疫情深处。他和他的团队因为没买到机票,便乘坐了高铁去往武汉。这位曾在“非典“时期立下赫赫战功的中科院院士,眼下正歪斜着身子,酣睡在高铁的座位里。他的到来,为灰色的武汉点亮了一束希望的光;2月8日,来自“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的医疗队陆续到达武汉,并分别“会师”,隔空喊话向对方道加油。为了防护需要,“南湘雅”的男队员剃光头发,女队员则剪成了短发……他们,不过是众多援鄂医疗队的一部分,祖国抗击疫情的有生力量的一部分。“背负医者之名,我绝不能输!”在那些日子里,一封封“请战书”上有无数个鲜红的指印和坚定的签名。那是他们——掷地有声的诺言!一天天,他们穿着闷热的防护服,护目镜勒得眼眶生疼,却时刻准备着与死神争夺希望。也许天使不能拯救人的生命,但是我们的同胞,他们能!

“医院不够就多盖几所!”在这样的目标下,几十架蓝色的挖掘机开始吭哧吭哧地啃咬武汉的红土地,随后用全国各方支援而来的水泥,板材,钢筋飞速施工。短短十天,两座医院以令人啧啧称奇的“中国速度”拔地而起,竣工后几天就开始接收病人;全国各地的支援紧接而至:从白菜、大蒜、马铃薯一直到口罩、目镜、防护服,全国人民将所有武汉可能需要的物品统统捐了出去。一名环卫工人,义无反顾地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虽然也只有几千块钱——捐了出来。他黝黑的脸上挂着由岁月和寒风共同留下的深深的皱纹,却带着朴实的笑,非要民警拿着自己的存折。他不知道这笔钱会用到哪里,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是他仍然这样做了,就像他脸上的笑容一样来得自然。

还有全国的学校,社区,村庄。从基层到上层,从职员到领导,一层层把控,一层层汇报。班主任老师深夜仍在与学生家长逐一确认行程、地点以及健康状况,每天确认,每天汇报。而小区内,从居委会大妈到社区主任,再到街道办各部门,他们从大年初一开始就轮岗值班,在大家都避之不及的大街上坚持巡逻值班。全国上下的人们,那些看似渺小,怀揣希望的人们;那些身穿“战袍”,肩负重任的人们;那些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人们,都在做着自己能做的事,即使那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儿。因为此时此刻,人们心中被祖国的力量召唤,那种让我们五千年屹立不倒的力量,那条腾飞在亚洲的东方巨龙的真正力量,就像迸射开来的金色光芒,从一群又一群不屈的战士身上,光焰万丈地辐射到了全世界!

所有人都在为你欣喜,所有人都在为你担心;所有人都在为你欢呼,所有人都在为你哭泣。当所有人尽自己所有的力量支持你,当所有人都以热切的目光投向你,当所有人都将真诚的祝福寄予你,当所有人——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是的,祖国母亲,请您放心,我们永远不会放弃武汉,我们“与子同袍”,我们“与‘鄂‘同袍“!

此致

敬礼!

青岛市市北区国开实验学校七年级二班

郑琦琛

20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