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青岛

山大建世界最高海洋环境实验“舱” 将为“蓝碳”确立国际标准

2018-03-14 07:26 青岛晚报

摘要:它的建成,为我国全面系统地开展“蓝色碳汇”研发试点,打造“人工上升流增汇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技术保障。

mini-MECS工程设备主体。

晚报讯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强调节能减排的同时,一直努力探索解决二氧化碳吸收的新途径。3月13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为引领的山大海洋研究院的科学家们正致力于探索由海洋来大规模“消化”二氧化碳的新途径——蓝色碳汇。

建起全球最高海洋环境实验“舱”

记者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看到,一个类似“哨塔”的单体建筑出现在该校东门附近的海边,颜色蓝白相间,并配有旋转楼梯,通体钢铁材质,上面有管装接口和玻璃窗。但其作用又不似“瞭望”那么简单。随后记者联系上它的主人——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得知这是山东大学自主投资建设的海洋环境模拟实验系统 (MECS)的工程设备主体——海洋环境模拟实验“舱”。该舱高12.5米,直径3.6米,未来配套的还有提水泵房、水处理站、中央控制室、污水处理站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微型实验体系,即mini-MECS。

记者了解到,虽然该“舱”仅有12.5米高,但已是目前全球最高的海洋环境模拟实验设施,它的建成,为我国全面系统地开展“蓝色碳汇”研发试点,打造“人工上升流增汇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技术保障。

“人工上升流增汇平台”领先全球

“人工上升流增汇”是什么?在解释该概念前,先需要理解三个名词:碳汇,简单点讲,就是利用植物等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海洋碳汇,即通过海洋进行的碳汇;增汇,简单点讲就是增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通过对山大海洋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刘纪化博士的采访,记者了解到“人工上升流增汇”的含义和原理,通俗点讲,就是根据生态系统的实际需求,通过太阳能提供动力的设备,将底层海水弄到上层来,由于这个深度的海水更富营养,它被弄到上层后可促进海洋生物、动植物的生长,进而增加海洋生物、动植物对二氧化碳的消耗或储存,从而达到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目的。

刘纪化博士讲道:“人工上升流增汇技术不添加任何外源物质,不企图改造自然,而是调节近海生态系统平衡,从而增加近海碳汇,并降低或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目前的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实施人工上升流增汇技术可提升高达30%的海洋碳汇能力,将人工上升流技术应用于我国典型海湾环境、大型海藻养殖区等,能起到非常理想的海洋增汇效果。 ”

记者了解到,青岛校区启用后,山东大学跟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合作,已在鳌山湾海域开展了较深入的前期研究,组织了多航次调查,基本摸清了鳌山湾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参数背景。

记者了解到,不论是实验舱,还是人工上升流增汇平台,它们的打造,都指向一个目标——蓝碳,即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

山大将为“蓝碳”确立国际标准

记者了解到,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以“海洋碳汇”为导向,着力在海洋惰性有机碳库成因、海洋碳汇对生态环境的调控、海洋碳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等重大科学问题上开展研究并取得原创性成果。

目前,海洋研究院已在青岛校区搭建海上围隔体系实验平台,利用“中宇宙围隔生态系统”,系统研究海洋碳汇过程参数,探讨发挥碳汇潜力的增汇途径,并评估其生态环境效应;通过打造人工上升流增汇平台,利用海洋自身的环境生态特征,制造海区的人工上升流水环境来开展海洋增汇,实现多种能源的互补。特别是海洋环境模拟实验舱建成启用后,科学家们便可大展身手,通过各种实验得到各种复杂数据,进而为世界“蓝碳”确立国际新标准。

“从目前全球各科研机构在该项目上的研发能力和设备来看,这个国际标准的确立是山大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希望5年内取得扎实进展。 ”刘纪化坚定地说。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杨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