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作业越多成绩越差!疯狂的中小学生作业竞赛没有赢家

2018-03-07 11:22 蓝橡树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上学,可不可以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学习,可不可以成为一件幸福的事?

在一个飞速变革的时代,教育不能置身事外。可能我们过去四十年的基础教育,太看重了教育的“功能”,而忽视了教育的“体验”。

真正好的教育除了“为学生好”,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好”;真正好的学校除了关注学生的“大脑”,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真正好的老师除了关心学生“会不会”学习,更应该关注学生“爱不爱”学习。

上学,可不可以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学习,可不可以成为一件幸福的事?

作业正在“作孽”

2017年暑期,某地新闻照录:

小雨(化名),今年十二岁,上小学五年级,是一个十分乖巧的孩子。自从上五年级以后,小雨每天晚上写作业都要写到十一点,有时候晚上写不完,早晨还要起早接着写作业,弄得孩子十分疲惫。

小雨每天早晨六点多很准时起床,每次起床后会补前一天在学校没写完累积下来的作业,因为太多了,晚上根本写不完。可是上周五早晨父母做好早饭后一直等孩子起床,但一直没有动静,起初以为孩子是头一天晚上写作业写的时间长了,太困了,就没有打扰孩子,想让她多休息会儿。

可是到了吃早饭的时间,女儿的房间里还没有动静。使劲的敲门,里边也没反应,于是父母赶紧破门而入。掀开被子时,满床都是血,原来小雨割腕了!

孩子的遗书

幸运的是,经过及时抢救,孩子脱离了生命危险。

这并非个案,近年来,因作业写不完、考试成绩差而轻生的孩子在各地屡见不鲜,频繁发生。也不要一味责怪孩子心理素质差,至少,泛滥的作业和频繁的考试难辞其咎。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报告数据显示,5个学生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作业已成为“三座大山”之一(注:压垮学生的新三座大山分别是考试、作业、补课)。

作业到底有多少?

中国中小学生的作业,到底有多重呢?

大数据显示,中国中小学学生日均写作业时长在过去三年略有下降,从日均3.04小时下降到2.82小时,但仍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是日本的3.7倍,韩国的4.8倍。而且,尽管教育资源不平均,但在写作业上,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孩子可谓同病相怜,压力不相上下。

每天只有固定的24小时,上课和写作业的时间长度位居世界第一,那休息和玩耍的时间自然位居世界倒数。

“阿凡题”发布互联网教育大数据报告——《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

教育部明确规定,要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生8个小时。对于当下的中小学生来说,可谓是不折不扣的“真实的谎言”。

数据显示近六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国家规定的9小时,以及有超过一半的中小学生在放学后没有和朋友玩耍的时间。

毫无疑问,过度的作业不但蚕食了学生的休息和娱乐,也催生了大量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前文所述的部分孩子轻生,也就不难理解,毕竟天堂里没有那么多作业。

作业霸权恶性扩张的几种趋势:作业七宗罪

趋势一、从高年级向低年级蔓延

一般来说,作业重灾区是初高中,尤其是毕业班,可现在作业已经逐渐向小学,甚至向幼儿园蔓延。

我一个同事几乎是红着眼圈告诉我:孩子才上小学一年级,每天写作业写到十点,甚至十点半,语文默写课文,错一个字,全部课文都要返工默写三遍。她是既心疼又无奈。

不要说小学,就是幼儿园,现在也逐渐卷入到作业的泥石流中。不少地方的幼儿园,不但有期末考试,甚至已经出现了“月考”。

在地铁、公交车上赶作业的小学生

趋势二:作业分化,越是重点学校,作业越多

越是重点学校,越注重成绩和排名,升学压力和考评压力更大,所以老师的“责任心”越强,家长之间的比拼力度也越大,导致重点学校的作业量居高不下。而一般学校,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反而是作业霸权的薄弱地带。

如前文所述因,写不完作业出现的不幸案例,大多发生在城市的重点学校。这从侧面反映了作业的杀伤力。

趋势三:越是放假和休息日,作业越多

本来设置双休日和寒暑假,就是为了让师生休息娱乐。可现在流行的各种舆论是:“学霸不可怕,就怕学霸放暑假”、“假期不努力,开学徒伤悲”,假期成为了孩子们的作业集中营。

作业已霸道地接管了假期,所谓“假期”,无非是换了一个地方写作业、分散写作业变成了集中写作业。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作业不能解决的吗?如果有,那就来个双份作业。

趋势四:公办学校减负,补习机构加码

当然,在国家三令五申政策的监管下,在部分老师的自觉抵制下,部分公办中小学的作业量确实有显著减少,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比较明显。

但公办学校课内作业量减少了,家长们担心作业少了,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纷纷在周末、假期把孩子送到民办补习机构。学生的课外负担又上来了。

民办的补习机构则是纯粹彻底的应试驱动市场驱动,毕竟它们的生命线和卖点就是“提分”。因此,公办学校减下的作业量,往往在补习机构给双倍补上。

趋势五:从单一作业到多元作业

现在的作业,也与时俱进,不再是过去单一的书面习题那么简单,而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

语文除了传统的听说读写,还有写书评影评、课本剧表演;英语除了传统的单词语法刷题,还要有视频作业,口语作业等;理化生除了大量刷题,还有各种课题研究、动手实验等;政史地除了背诵刷题,还有各种社会调研、研究报告,不一而足。

当然,这些新式作业对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精神是很好的尝试和创新。但问题是,传统的书写背诵作业变本加厉,新的实践类作业又“锦上添花”。

趋势六:作业检查的全员化多样化

过去的作业是老师检查批改,现在的作业数量种类繁多,仅靠老师批改已捉襟见肘,所以现在的的作业检查是人盯人、全员检查。

第一,发动学生间互查。如组长检查组员,课代表检查组长;或者几个小组之间互查。学生之间检查可比老师苛刻多了。

第二、发动家长检查。作业须由家长检查签字,甚至要求在班级微信群内定时打卡、录像上传。信息技术成为检查作业的得力工具。

第三、假期抽查。要求学生按规定的节奏和进度完成作业,不能提前或延后完成,并定期上传作业内容,美其名曰“假期生活规律化”。假期完全被作业绑架。

第四、返校考试。规定假期中间的某一天为“返校日”,让学生返校上缴阶段性作业,或举行返校考试,这些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是操碎了心,让人叹为观止。

趋势七:从学生写作业到全家总动员

过去,写作业是孩子一个人的事儿,现在,写作业已经成为全家的头等大事。

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一篇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推文一度刷屏。文中提到:陪孩子写作业成了危险工种,陪写作业导致家长心肌梗塞。没办法,不写好作业,轻则在微信群里点名批评,重则学生面临停课,家长接受约谈。

作业肆意扩张自己的边界,侵蚀休息,驱赶娱乐,摧毁健康,破坏亲情,奴役未来。

作业为何这么多?

难道老师愿意布置那么多检查那么多作业吗?难道学生喜欢写那么多作业刷那么多习题吗?莫非家长愿意看着孩子没日没夜的写作业吗?当然都不是。

可事实上,老师、学校、家长却合力逐渐推高了作业的“巴别塔”。

问题的根源在于单一的应试评价体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

以应试分数为标准的教育评价要求所有孩子都排队排在前面,家长希望自己孩子排在前面,学校希望用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评定自己的业绩。所以,学生作业多是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合力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光靠各级政府发文件要求减少作业,是不能治本的。

单一评价机制的背后,是过于激烈和焦虑的就业与生存竞争。

应试教育体制的短期评价机制下,参与博弈的老师、学校、家长,为谋取考试成绩的短期收益,采取非理性的对抗性博弈策略(增加作业),最终形成作业无法减少的“负和博弈”僵局,即“纳什均衡”局面。

在形成了这种“负和”的局面后,率先退出作业博弈的一方会是短期利益的受害者,所以各方都无法单方面减少布置作业的量,因为在“纳什均衡”的僵局下,谁改变博弈的方向,谁就是更大的利益受害方。

除了应试教育体制、激烈的生存竞争外,还有长期的文化传统,如重脑力轻体力的社会观念;独生子女政策使家长难以容忍子女学业失败;各种媒体的煽风点火,添油加醋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综述,作业的增加,是全社会过度竞争形成的合力,单靠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一纸禁令,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作业持续增加的问题。

吊诡的反讽:作业越多,学生成绩越差

作业量的激增是否会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

短期内,作业量激增会提升学生的课业绝对成绩(即卷面分),但终究不会改变学生的相对成绩(即排名)。很简单,因为大家的作业量都提上去了,所以,全体学生彼此之间的位置基本不变。

由于中高考是按名次录取的“零和游戏”,名牌大学或名牌高中并不会因为考生卷面分都提升了,就会增加录取名额,只会提升录取的分数线。所以,作业的持续增加不会改善学生的升学层次,只会让学生、老师、家长都比原来更累。

作业量的激增,是否提升了我国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研究表明,“那些学生做大量家庭作业的国家,学术成就上的国际排名,没有比家庭作业少的国家表现好”。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国际测试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的高等教育排名和科技创新能力可远远没有基础教育的排名这么靠前。

一个可能原因是:我们用了太多的精力去进行简单的基础知识的重复(作业)和应试训练,而用了太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创新性学习。

作业的持续泛滥,可能是大量差生的重要成因?

同一个班级内部,学生的学习程度往往参差不齐,超负荷的工作量又使老师无法开展分层次教学,只能要求所有学生完成统一的作业,否则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进度和任务。

尖子生写作业等于浪费时间,可能丧失进一步提升自己水平的机会成本;中上等学生是认真完成作业的主力军,但基本没有机会培养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疲于应付;后进生越来越差,恶性循环。

差生之所以差,可能不是因为写作业太少,恰恰是因为写作业太多,导致他根本没有机会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精准学习”。只能被迫忙于进行“伪学习”,或者只能抄作业应付检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能正是过多的作业制造了一批“差生”。

作业的正确打开方式:制定规范、各科协调、分层设置

作业是检测学习、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适当、科学、合理的布置作业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其一、制定作业规范

当下教育行政部门只是限定了学生每天写作业的时间,缺乏细化的指导意见,没有可操作性。

建议制定一个“作业标准”,明确各年级各学科作业布置的技术细则,如作业应不多于几道选择、几道填空、几道计算题等。且应像公布学费一样张贴在每个教室的显著位置,也可以在网上公布。并建立对超量布置作业的举报投诉机制。

其二、各科协调机制

许多老师称:我布置的作业并不多啊。是啊,一科作业不多,九科作业加起来呢?根据博弈理论,同一学科内部不同老师的竞争,同一班级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竞争,是各科老师竞相作业加码的重要成因。

因此,学校应有作业布置的协调机制,防止作业的“旱涝不均”,防范各科作业的“扎堆”现象。

其三、研究作业分层的落实途径

对于尖子生,是否可以减免一部分机械重复的作业?某些学校曾推出优秀生“免写作业”“免月考”的办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对于差生,是否可以减少一部分过难的作业?给他们减轻作业负担,布置针对性的“补差作业”或“矫正作业”。

其四、从刚性作业到柔性作业

当前在作业布置和检查中,学校和老师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学生和家长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生和家长是学校的顾客、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和学校是学习的服务者。顾客根本没有点餐、选菜的机会,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尴尬?

作业还是得有,但显然,如何布置是一门学问。

呼唤学习的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这四十年来,社会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步有目共睹,教育也不例外。

但在基础教育领域,量的扩张并没有带来质的飞跃,根本一点就在于:这四十年的基础教育,始终是一种“淘汰式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以考试为手段,“筛选”出一部分人,“淘汰”掉大部分人。因此大部分人在教育中获得的是失败体验。

在经济落后,资源匮乏的时代,“淘汰式”教育有其必然性,我们曾靠数量庞大的、中等文化素质的年轻人口红利赢得了三十年的辉煌。

但是今天,中国已具备了相当的物质基础,中国人口也已经快速迈入老龄化时代。再靠人口数量的扩张,不靠人口素质的提升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完全丧失了可能性。

80后人口总数是2.28亿,90后人口总数是1.74亿,00后人口总数是1.26亿。90后比80后少30.68%,00后比90后少19.39%。再指望00后像70后一样勤奋,像80后一样踏实,可能是痴人说梦了。

人数更少,却只会也只能写作业的00后(对了,他们还会打王者荣耀和吃鸡游戏呢),能担当起创造未来的沉重使命吗?

“一土教育”的创始人李一诺在黑龙江调研时,问一名上中学的孩子:你喜欢上学吗?这学生干脆地回答:不喜欢。然后又加上一句:我们学校两千多人,没有一个人喜欢。

李一诺感叹:一个16岁花季的少年,正该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刻,却这么痛恨学校,我们的教育真的是“居功甚伟”。

在一个飞速变革的时代,教育不能置身事外。可能我们过去四十年的基础教育,太看重了教育的“功能”,而忽视了教育的“体验”。

真正好的教育除了“为学生好”,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好”;真正好的学校除了关注学生的“大脑”,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真正好的老师除了关心学生“会不会”学习,更应该关注学生“爱不爱”学习。

上学,可不可以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学习,可不可以成为一件幸福的事?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