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不打孩子却给他带来了深深的恐惧!你是这样的丧尸父母吗?

2018-02-04 09:53 美国式家庭教育

摘要:最近佳片不断,除了前两周看过的《奇迹男孩》,这周又把阿米尔汗的《神秘巨星》刷了一遍。

最近佳片不断,除了前两周看过的《奇迹男孩》,这周又把阿米尔汗的《神秘巨星》刷了一遍。

电影讲的是天才少女尹希娅热爱唱歌,因父亲阻挠,她只能蒙面拍摄并上传自弹自唱原创歌曲的视频,最后,在母亲支持下追求梦想并获得成功的故事,剧情的套路说不上新颖,但仍十分励志和感人。

今天,我们先不讲其中的励志和感人的部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部片。

整部电影最让我印象深刻其实是一幕幕的家暴场景,真的堪比恐怖片!(幸好没带孩子,否则造成心理阴影怎么办?)

片中的父亲嫌弃饭菜做得淡了,掀翻了盘子

得知女儿成绩不好,把吉他给破坏了

发现妻子背着自己卖嫁妆给女儿买电脑,逼着女儿扔了珍爱的电脑

接着,当着孩子的面儿,对妻子拳打脚踢

在这位暴力男眼里,女人一点儿地位都没有!他嫌弃自己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嫌弃妻子没文化,让女儿读书只是为了找个好亲家。他和妻子之间最多的交流就是拳头。

这真是我见过的最差劲的父亲了!作为家里最有力气的男人,他没有保护家人,反而伤害柔弱的妻子和女儿!真为这样的父亲、丈夫不耻!

这也是我见过的最辛酸的笑容了!母亲眼角的淤青还没消散,却依旧最牵挂孩子的幸福!

面对父亲的暴行,面对被伤害的母亲,尹希娅和弟弟又是怎样的反应呢!

是颤抖的身体和深深的恐惧,

是心痛、难过、自责,

虽然暴戾的拳头没有打在他们身上,却刻在他们的心里、灵魂里、性格里、人生里!看着这两个孩子,真是心疼极了!为什么投胎给了这样的父亲,为什么要遭受这样虐心的待遇?!

在很多父母眼里,夫妻之间厉声呵斥、争吵,甚至偶有动粗太正常不过了,谁都要占个上风,语言上搞定不了的那就武力解决,这种对大人来说司空见惯的“情绪表达和发泄模式”在孩子眼里,是什么样的呢?我曾看过一个小视频,虽然画面有些恐怖,但感受足够震撼!

影片一开始,妈妈在给小女孩讲故事。

后来,妈妈出去了,留下女孩一个人在房间里。

女孩听到了父母的吵架声,走下楼梯,发现爸爸妈妈在打架。

她害怕地躲在一边,发现爸爸变成了可怕的丧尸。

而妈妈也变成了丧尸!

被吓坏了的女孩跑回了房间,发现自己最喜爱的玩具也变成了丧尸。

女孩慌乱之下跑进床底,发现自己的手布满了鲜血。

最后,她发现自己一家人都变成了丧尸!

第一次看这部短片时,我着实被吓着了,尤其是最后一家三口变异的恐怖样子!

所以啊,父母们是否知道,自己在抵制、声讨那些恐怖动画片的同时,却可能每天在家里、在孩子面前给他们“直播恐怖片”,孩子还要场场不落地被迫观看甚至要被裹挟其中!

幸运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即便当着孩子的面激烈地吵架、打架,父母也不会真的变成丧尸!但是在孩子的眼里,这种行为带来的恐惧感,恐怕和看到丧尸也不会差太多。

也许孩子还小、还不会表达,也许孩子是因为害怕选择了沉默和逃避,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在乎父母吵架、打架,更不代表对他们没有影响。

关注父母间的情感互动

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

正如心理学家Cummings所说的,孩子会非常关注父母之间的情感互动,以此作为判断家庭环境是否是安全的依据。作为一个毫无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他们必须要时刻关注自己的父母和家庭,为自己寻找一个安全的、温暖的成长环境,这是一种生存本能。

所以你会发现,孩子对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敏感。即便是没有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孩子们也能从父母闪烁的眼神、皮笑肉不笑的脸上看出端倪。而且,越小的孩子目睹父母争吵和暴力就越不安。

婴儿时期,会很恐惧、害怕,常常会无缘无故地大哭。

幼儿时期,会感觉很自责,因为他们觉得父母关系差是因为自己。

童年时期,会很自卑,而且觉得自己被遗弃了!

即便是成年子女,对父母间的冲突仍然非常敏感。我曾看到一个男人在博客里写道:“看到父母吵架,我冲出房屋哭得泪流满面,像我小时候一样,那一年我34岁。”

那些目睹爸爸妈妈

吵架、打架的孩子

人生可能更艰难

很多大人觉得,“孩子这么小,怎么会记得我们吵架?长大就忘了。”或者“孩子都长大了,我们吵两句他们会理解的,也不会有什么创伤了!”

但事实上,这些阴影将伴随他们的一生,随着他们长大、成人、进入社会。

即便当时的场景模糊了,但他们的性格、行为方式、思考方式都在告诉我们:这些恐惧和害怕,他们还记得。他们可能会变得敏感、自卑、不信任他人,他们可能会忍气吞声、也可能会变得暴力。

而更让人唏嘘的是,父母无心或偶然造成的阴影,可能需要孩子用一辈子、甚至用尽全身力气也不能摆脱掉。

知乎、天涯、贴吧、知道……难道曾经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们只敢长大后在这里说实话么?!

目睹暴力也是受害者

20多年修复创伤

美女导演黄莉,童年时期目睹父亲打母亲,而母亲又总是趁着父亲不在时打她。后来,母亲离家出走9年。为此,她很自责。

父母打架、母亲的隐忍让她只学会了一种相处模式:隐忍和牺牲。

但是得来的却是索取和伤害。

直到她34岁时,心理咨询师才告诉她,自己是受害者。

直到她37岁时,《中国反家暴法》颁布,才知道目睹家暴也是受害者。

直到她38岁时,经过几年心理治疗后,才放下了心里的阴影。

家暴不再是家丑,而是犯罪!

伤害是一时的,修复却要用一生的时间!这种无形的伤害,可能会随时发生在你我的身边。时常会在新闻或街头看到吵架的父母,旁边跟着一个哭泣的、无助的孩子。那些总以为孩子哭一会儿就没事儿的父母,你们现在真的没有一丝丝后悔和担心吗?

夫妻磕绊、摩擦实在是平常了,也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法。毕竟生活不易,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表达不满、情绪的权利。但是作为父母,在表达情绪的时候还是应该有几个禁忌,最好能时刻放在心里。

可以吵架,但不要有人身攻击

夫妻两人吵架时,往往已经是气急败坏的时候了。但这个时候,还是要用理智告诉自己,说话要有底线,不要戳对方的痛处,也不要进行人身攻击。因为这样,会把争吵从一件事放大到整个人身上。

当孩子看到父母互相攻击时,会非常受伤和矛盾。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在孩子眼里都是充满光辉的形象。父母的攻击,会让孩子美好的世界坍塌。他们可能会觉得世界是不安全的、是不值得信任的、是可恨的。

吵架没关系,

但别忘了事后的解释和表达爱

其实,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的原因往往不是吵架,而是事后的行为。很多父母在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后,把孩子单独留下,没有任何安抚,任由孩子悲伤、难过。

如果你们能把吵架的原因给孩子解释一下,孩子很可能就会理解。关于这点,影片《怦然心动》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里面女主朱莉的父母吵架后的补救行动就很值得效仿。

朱莉家的院子被男主一家嘲笑,朱莉很生气告诉了父母。母亲要求平整院子,父亲不同意。两个人在餐桌上大吵一架。

双方冷静后,他们分别到朱莉的房间解释。父亲说,他把所有钱都用于治疗智障的弟弟了。他爱弟弟,也爱自己的家人。

朱莉的妈妈则说,自己非常爱爸爸,也很爱她。

很快,朱莉就释然了,并很感谢父母。

实在过不下去,离婚也比争吵好

面对婚姻,很多人还持有“宁拆一座庙,不破一桩婚”的观点,劝那些已经感情破裂的男男女女:“为了孩子,凑合过吧”。

但是,孩子真的需要父母这样的忍耐和牺牲么?貌似不是!面对争吵不休的父母,很多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拜托了,你们早点离婚吧”!

相比于离婚本身来说,双亲冲突(parental conflict)才是真正造成不幸的原因。Amato(2003)的研究就揭示了父母不和、离婚和子女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与父母争吵不休的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的孩子幸福指数可能更高。

所以,当关系已经无法挽回,与其每天争吵,让自己生活在焦虑和痛苦中,不如早早结束这场战火,给孩子一片清静、更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

其实,好多父亲或母亲宁愿忍受争吵也不离婚,根本不是“要为孩子好”,而是源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害怕:害怕无法预知的未来,害怕从此要一个人承担生活的压力,害怕被别人议论……只是这与孩子没有半点儿关系,这是一个成年人应该要担起的责任。不要再拿着孩子做借口,困在无望的婚姻里,彼此做无谓的折磨!

你相信吗?尽管没有打孩子,他们却是最大的受害者。

心理学家Steven Stosny在长期研究中发现:一个看到妈妈被爸爸殴打的孩子,比孩子自己被殴打所带来的心理伤害更大。

所以,爸妈们,不要再互相伤害了!你们举起的拳头,重击的是孩子的世界,打碎的是他们一生的希望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