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往往没出息,淘气的孩子才能干大事?
摘要:曾经发过《乖孩子是父母的耻辱》这篇文章,有家长在后台表示:这种标题和文章就是在误导父母,就是在告诉大家“不听话的孩子,更有出息,熊孩子才应该被鼓励。这就是给那些用错教育方法且育儿失败的家长找的借口”。
曾经发过《乖孩子是父母的耻辱》这篇文章,有家长在后台表示:这种标题和文章就是在误导父母,就是在告诉大家“不听话的孩子,更有出息,熊孩子才应该被鼓励。这就是给那些用错教育方法且育儿失败的家长找的借口”。
其实纵观整个社会,不少家长衡量好孩子的标准就是“乖不乖”,但是怎么才是“乖”,又鲜有人能给孩子下个定论。
如果乖的层面只停留在得体、有教养,尊重他人,那么这种乖孩子的确应该是好孩子的完美范本,教育的目标。
但更多父母对乖孩子的标准是安静、顺从甚至是言听计从。“乖孩子”不顶嘴也不抬杠,父母不允许的事他们也不会提第二次,不会担心被老师找家长,选大学挑专业找工作全听安排,甚至嫁人都由父母亲自把关过。
乖孩子是父母的耻辱,这话也许极端了一些,但很多时候父母的压制的确扼杀了孩子本应该更精彩的人生。
知乎上也有网友,疑惑“乖孩子”和“能否干大事”之间的联系。
暂且不谈孩子是否出息与很多因素有关,但可以肯定,父母标准下的“乖孩子”,今后人生的路一定会难走很多。
为什么呢?
对于大多数乖孩子而言,“乖”意味着讨好大人,不敢表达真实情绪。
去年,台湾作家林奕含因少年时期被老师诱奸导致抑郁,最终还是选择自杀。一个26岁的花季少女就这样香消玉殒,原因不仅仅是老师的兽行对她的伤害,还在于父母在教养她成“乖孩子”的过程中对性教育的压制。父母不听从不理解不接受,还强制终止了她希望通过语言宣泄来自我救赎。
林奕含是父母们眼中的“乖乖女”吗?
当然是。生来漂亮,学科第一,是学校唯一学测满级分的高材生,学习父母从来没有担心过,她算得上是所有父母眼中的“别人家孩子”。但这种乖乖女却拥有着更不幸的人生。
因为父母有意洗脑的“乖”,她不得不压抑自己的需求去迎合父母,因为她知道父母希望她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所以为了尽力满足父母的各种要求,她放弃了表达自己真实情绪的权利。以至于到最后,自杀成为了林奕含短暂的一生中主动为自己做的唯一的一件事。
乖孩子往往屈从于父母的教诲,屈从于社会的价值观,所以最终只能舍弃自己。太多乖孩子的产生,都是由于家长们太过专制。
当孩子不再向你表达自己,甚至压抑起天性只为不让你看到伤痕和情绪,只为满足你对“乖孩子的标准”,可这种伪装背后的心酸与软弱,作为父母你又是否想要了解?
其实国内早就有医学专家说过,乖孩子心理问题太过隐蔽,对于乖孩子而言:
一方面,孩子的性格往往会内向,听话,懂事;
另一方面,孩子的心理问题淤积,负面情绪得不到宣泄,做事没主见,容易形成依赖性人格,遇事懦弱退缩,人际交往困难。
这也意味着,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乖孩子”的身上有太多的家长控制感。长辈期望他们能够走在一条可复制黏贴的顺畅道路,过一个大家普遍认同的理想生活,这也就是父母眼中“乖孩子”。
2016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针对2000人的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
所谓“配角综合症”,是指在群体的社会角色分配中,有些人“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的配角”。
此外,53.9%的受访者认为,孩子从小接受“乖孩子”理念不去争取是导致“配角”综合症的主因。
听话,柔弱,不闹腾,顺从,当“乖孩子”的论调深入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理念中时,似乎成为“乖孩子”,在既定的“游戏规则”中就能获得最大的肯定和支持;
然而,长大之后,脱离家庭的保护走入残酷的现实,他们便会失去棱角和个性,甘当配角,不愿出头,缺乏自信,丧失否定、批判和想象的能力。
所以越是“乖孩子”,越可能在渐渐长大的过程里,从一个不敢提问的“乖学生”、变为一个唯唯诺诺的“乖员工”、甚至变成感情上让妈妈包办一切的“妈宝男”、生活上完全不能自主的烂好人。
从这个角度上讲,能取得很高成就的人,大多都不“乖”。
“乖孩子”往往是对自我压制和拒绝的结果,是被社会环境驯化出来的,是被“乖孩子”烙下的雏形。他们在认知不成熟的时候,误以为只有“乖”才能被认可和接纳。
所以“乖孩子”式的教育理念,最终会导致孩子们心理孤僻、没有主见、容易固执、缺乏担当、想象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等......这也是越乖的孩子,人生的路越艰难的原因。
所以对于当下中国家庭教育而言,家长们不应该怕孩子调皮叛逆,而更应该怕他太乖。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立场,但尊重孩子的独立。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才能让孩子成长为一个自信、阳光、有担当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