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从江歌案到《芳华》,我们该如何教孩子“善良”?

2017-12-28 07:29 教育家杂志

摘要:12月20日,“江歌案”宣判。江歌帮助朋友却搭上了性命,有网友感叹,“孩子,我并不希望你做什么英雄,只希望你一生平安”;热映的电影《芳华》中,好人刘峰没有太好的结局,也有人因此称“孩子,我情愿你不是好人”。

近日,“善良”成了热点话题。

12月20日,“江歌案”宣判。江歌帮助朋友却搭上了性命,有网友感叹,“孩子,我并不希望你做什么英雄,只希望你一生平安”;热映的电影《芳华》中,好人刘峰没有太好的结局,也有人因此称“孩子,我情愿你不是好人”。

据报道,12月3日,江西上饶某中学三位学生称,他们在放学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摔倒,赶紧上前扶起,结果老太太不但不感激,反而指责他们把拐杖踢倒,才导致自己会摔跤,要他们赔偿10万元。报警后看了监控才真相大白。此事件又引起一轮“老人倒地扶不扶”的争议。

另据新闻报道,12月2日,在广西玉林博白县城松园,几个孩子在路上玩耍,一辆三轮车撞倒了其中一名孩子。肇事的三轮车主驾车逃走,路上往来行人也没有上前查看。玩耍的孩子之一想请另外一名刚才与他们一起玩耍的孩子过来帮忙,孩子却被家长拉走了。最后这个男孩独自扶起了受伤的孩子。

我们应给孩子传递怎样的善良观?如何教孩子善良?如何避免自己的善良被利用?好人未必有好报,为什么要做好人?就这些问题,《教育家》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

善良应当是一个完整概念

记者:江歌帮助朋友却搭上了性命,有网友因此感叹“孩子,我并不希望你做什么英雄,只希望你一生平安”,称不做能力范围之外的善举,不在涉险的情况下助人,您怎么看待这种观念?

檀传宝:首先应明确,善良应是一个完整概念,不完全指向他人,也包括善待自己。一个善良的孩子,可以对自己、对亲人不负责任吗?一个孩子无辜失去生命,对自己好吗?对亲人好吗?对这个社会好吗?当自己有风险、没有能力去救人的时候,孩子当然没有必要把自己赔进去,这是从完整的善良概念出发的考虑。

其次,善良的境界是分等级的。有些境界比较高的人,明知有危险,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他愿意舍身取义。比如80年代,有大学生跳到粪池里面去救农民;民族危亡的时候,有人愿意为国捐躯。这当然是极高境界的善良。

有些人达不到这种境界,在自身涉险的情况下选择不帮人或不直接帮忙;在许多情况下,有些人可能只是不做违背道德底线的事。对于这些你也不能简单说他不善良。

所以,教孩子善良,要注意两个维度。一是善良的完整性,另外一个是善良的层次性。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应该教他最基本的善良,即要有底线,基本的人格教育不能丢。在此基础之上,如果他愿意朝更高的境界走,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尊重,都应该给他们掌声。而就德育目标来说,既要进行基础道德建设,也应该明确道德教育的超越性使命:要对自己、对他人的人性有更高的期许。

要教孩子道德实践的策略

记者:有时候孩子的一些善良之举会被利用,您怎么看待这样的情况?怎样让孩子既帮助他人又保护自己?

檀传宝:从价值判断上来讲,帮助他人肯定是对的,不能说助人有风险就不要善良了。但是,但从完整意义上的道德教育上讲可以肯定的是,不是只教孩子善良就够了,其他方面的教育也要补齐。

教育孩子善良,不只是告诉他要做一个好人。教育者不仅要教道德的价值、道德的原则,也要教会孩子道德实践的策略——孩子们应该学会在帮助他人时考虑自身主观条件、客观环境、有效助人的生活策略等。德育应当让孩子知道采取得当的方式去做一个善良的人。

所以,学校德育要与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及日常生活实践经验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好的德育从来不是、也不能只是讲价值。只有价值灌输,没有实践策略肯定不行。小孩子完全可以选择间接助人而不是自己直接施以援手,比如打110、请成人或专业人士去实施帮助,又比如,几个人一起行动,有人作证,尽量防止被别人讹诈。尽量在救人的同时保证自己的权益。

记者:可是有时候并不具备上面所说的助人条件,怎么办?

檀传宝:的确,有时候事发紧急、突然,不可能每次身边都有证人,有证据,不可能让你什么都准备好了再去做好事。比如,有小孩要被车撞上了,你拉他一把就得救了,这个时候你怎么留证据?帮还是不帮,没有那么多时间考虑。这个时候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孩,都必须自己做出自己的决断。

做好事被讹,或付出其他代价,这个从全世界来说都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有可能会遇到这样的困境。人们只能根据具体的情境去做决定,你对你的决定负责任。要明白轻重,权衡利害。

前不久新闻报道了这样一个交通违法事件。有一个老人要过马路,但来往车辆都不让行,有一个司机把车开过去拦住那些车,让老人过了马路。根据交通规定,这样做是要罚款的,当事人也知道,但是他仍然选择这样做了,事后也承担了罚款。

当然,社会也要允许个体做出不同的价值选择,有人就是即使明知对自身不利也要做善事,也有人怕自己陷入不利境地而做出其他的选择。我们不能对这些人过于苛责,但我们要尽可能追求最大的善。像广西玉林发生的小孩被撞仅有一个小孩帮忙的情况,你不做这件好事,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不能过多地谴责你,但是,在道德上你是有严重瑕疵的。一般情况下,你至少可以打电话给警察,打电话叫救护车,找合适的人去解决问题,也可以在互相作证的情况下去帮助这个人……这些你都没有做到。如果人人都避而远之,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在一个道德冷漠的社会,没有人会获得真正幸福的生活。

总体上来讲,如果可以的话,发挥最高的人性光辉,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帮人,才是最佳选择。就德育来讲,在基础道德建设的同时,始终要奔着最高境界的善良的目标去。

道德教育不能忽略榜样力量

记者:广西玉林小孩被撞事件中,成人都没有施以援手。成人都没有做好,怎么对孩子做善良教育?

檀传宝:德育对象,向来不专指儿童。学做人是一个彻底的终身教育的概念,德育对象包括所有人,时间贯穿终生。

现在很多孩子身上的毛病,其实多数都是大人身上毛病的折射。所以习总书记强调“家风”的重要。如果家长自身不正、不善良,不管他有没有用语言明确表达,教育孩子“不要善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体上都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即使孩子天性好,如果他每天看到的都是一些不好的事情,他也会受到消极的影响。

道德教育不能忽略榜样力量。少年儿童喜欢观察模仿成人,顺从成人,榜样在儿童早期道德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德育要在生活中进行,而在生活中最重要的榜样是成人,尤其是父母。如果家长自己不能做好榜样,光靠学校教育,光靠自己口头上说的那些漂亮话,是没用的。

做好人是人生最大的成就

记者:有一种观点认为,做好人有可能被讹,好人未必有好报,甚至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为什么还要做好人?

檀传宝:好人跟好报的关系,从个案上不好说。但从总体上来讲,肯定是好人有好报。你想想,小孩被撞后躺在那里你没有帮,即使没有人谴责你,你心里好受吗?你的良心会谴责自己。做了好事,没人表扬你,但是你内心愉悦。从精神性福报上讲,你的福报始终是跟良善连在一起的,尽管这个好报是精神上的。孔子有一句话叫“仁者无忧”,如果道德上是个仁爱的人,则不会患得患失,整天苦恼。成为一个好人,自己愉悦,这就是做好人的福报。

当然,从功利意义上说,好人有好报,不是每一个事件当中都有对等体现,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一般化原则,德福一致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概率上不是“好人有好报”,则整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有存在的可能,正如如果每个人闯红灯都能够安全、快捷到家是不可能的一样。由于从总体或者概率上来讲“好人有好报”是一个规律,所以对每一个个体来讲,做好人是绝对正确、安全的价值取向。

有一句格言:“成为一个好人,就是对好人最大的奖励。”也就是说,成为好人本身,就是人生最重大的成就之一。因为做坏人常常只不过是在顺应人类动物习性,比如做一个巧取豪夺、按照丛林法则行事的人,是不需要学习、不需要努力的。这样的人,与动物无异。而要做一个“好人”,则需要克制某些动物性欲望。人类的进化过程就是慢慢褪去或者限制某些动物性的过程,越是有道德的人,就越远离人作为动物原始状态。所以,做一个善良的人,既是回归本心,也是“做人”的一种成就。德育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教育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真正的、“大写”的人。

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出版著作《德育美学观》《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浪漫自由与责任——檀传宝德育十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