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补课不烧钱不焦虑, 他们咋把女儿送进北大?
摘要:小编今天推荐的这篇北大女生的文章,没有严肃刻板的理论,只是作者从自身成长经历、父母教育理念发出的真实体悟,有血有肉有情感。
10月,窗外,绵绵秋雨下个不停,朦朦轻雾笼罩着大地。又是一周新的开始!
小编今天推荐的这篇北大女生的文章,没有严肃刻板的理论,只是作者从自身成长经历、父母教育理念发出的真实体悟,有血有肉有情感。
从她的成长经历来看,父母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倒是很符合我们写过的多个被科学证实的理论。根据作者父母的教育方式,总结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理论,大家读完文章后,可以回过头看看:
父母管理好自己的心态、情绪,克制住自己的焦虑,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多压力,因为压力会伤害孩子的大脑、心理和行为。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不过度管控、插手,只在大方向上进行管理,适度给孩子自治权。
对孩子保持高期待,有助于孩子取得更好成就。
身教重于言传,榜样力量最有效。
父母格局远大、视野宽阔,对孩子的未来规划眼光长远。
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优劣势,探索适合他们的管理方式,切勿盲目跟风,眼睛只盯着“别人家的孩子”。
而这些教育方针,与诸多清北学生家长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是非常相似的。
我们不能保证里面的教育理念,会适合所有的孩子,比如自我驱动力不高的孩子,就可能不应太过民主。但哪怕文章只有一点戳中了你,那也是值得的。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焦虑的高中生家长一丝感悟。
好了,我们来看文章吧~
虽然高中是以不错的高考结果而告终,但是我始终没有办法忘记,高中三年所经历的浮躁和纠结,即使是现在回想起来,也依然不能释怀。
不得不说,爸爸妈妈在我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记得高中开始时的第一次摸底考,我什么也没有准备,考得很差劲,整个人就慌了神。
那个时候的我,特别没有自信,几乎整天都生活在忧虑和恐惧之中。
比如,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课总害怕自己听不懂,听懂了又怕自己做不对作业,做了作业又怕考不出考试。
而且,我总是止不住与别人相比较,总觉得周围的人都比自己厉害,他们上课一听就能听懂,不用花什么功夫就能做好作业、考好考试。于是,在无端的比较中,我更加觉得自己很差劲。
总而言之,我的关注点永远在无穷无尽的忧虑之中,而没有放在具体的解决方案中。
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面对生活,结果可想而知。
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成绩,便再次证明了我对自己的暗示:我真的很差,我不如别人。所以,我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成绩并没有什么提高。
不过令我很感激的一点是,无论我的状态如何,爸爸妈妈从来都是鼓励我的。
比如,爸爸总说:“没事没事,下次好好考”、“以后会好的”,而妈妈虽然不会说这些很具体的话,或者特别关心成绩排名,但每天都给我准备好热气腾腾的饭菜,看我心满意足地吃下去。
每天回到家,总觉得能够休息休息,吃到可口的饭菜,享受家庭的温暖,是莫大的幸福。
现在看来,家庭没有给当时焦虑烦躁的我施加更多的压力,其实就已经是在减少压力了。
即便是面对“女儿成绩不够好”的事实,父母也能镇定自若、淡定如常,每每想起,真是得感激父母的淡定。
那个时候,我的成绩还不是很好,前十的排名没有我的名字,老师也不会特意表扬我。而我爸去参加家长会的时候,一直都是坐在下面给别人家的孩子鼓掌,最后再排好长的队,去找老师询问我的情况,而得到的回应,却是老师断言的“她以后只能考XX大学”。
可想而知,老爸心里并不好受。
然而,即便是怀揣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家里,爸爸给我的安慰,也只是“没事,会好的,我们相信你,别听那老师瞎说,你很优秀”。
直到考上大学之后,我爸才给我透露,当时的他们,其实根本不像表现出的那般淡定,内心之中,他们也非常担心我以后能考上什么大学。
更让我感到心酸的是,他甚至悄悄地和我妈妈说:“我给崽留了条后路,去我同学的一个小公司做事,不用考试也能进。如果她什么都考不到就去那里。”
现在想想,五味杂陈。
我知道,表面上乐观的爸爸妈妈,其实内心怀揣着深深的不安,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把这样的情绪又转加到我的身上,造成我更大的不安,真的挺不容易。
对此,我爸的回答是:
“我看出你很努力了,还说你干嘛呢?”
“家长肯定想得很极端,万一你连大学都考不上怎么办,所以要给你留下退路”。
而我心想:你们想得真极端,再差一本总是考得上的呀。
所幸,我这种消沉状态没有持续太久。
即便时刻处于忧虑和比较中,但看着父母如此信任我,我也开始学着抛除忧虑,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反思。
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为什么费了那么大的劲,但是成绩还是没有上来。后来我才渐渐发现,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清主次,尤其是在高一高二阶段,要学习十门功课的时候。
我以前总希望把时间等分成十份,分给每门学科,收获一样的效果。然而,这样根本不可行,因为每一门功课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学习每一门功课的感觉,也是大不相同的。
比如语数英政,这是要最后高考的科目,必须以全部的精力去学习;但是像某些学科(暗指物理),要求只是会考,就不必太使劲。
而且,有些学科天生就不是让我弄懂的(暗指物理)。
我现在回想起来,如果高一的时候,我没有花费那么多时间学习薄弱学科,那么是否会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重要学科,获得更好的效果呢?
然而,人生并没那么多如果,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总是要慢慢摸索的。分清了主次,看清了自己的优劣势,保住优势学科的优势,再去管剩余学科,成绩自然就上来了。
“坚持”这两个字,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就开始反复提及了吧。不用说,每个人都知道这两个字的可贵,然而真正能做到一如既往坚持的,还是少数。
正如我爸对我说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说到到做到的距离。
所以,我爸爸就从来没有语重心长地和我强调过“坚持”这两个字,只是自己每天都在坚持,用最好的行为榜样,向我示范如何才能做到坚持。
最贴切的例子,就是爸爸每天早晨雷打不动、风雨无阻的晨跑。
他每天早晨都会晨跑一小时,所以就会五点钟起床,哪怕冬天。
我是田径队的,我知道跑步要忍受多少的煎熬,内心要经历多少挣扎,才有勇气走进田径场,一口水也不喝地连续跑上30圈。
我也很清楚,一个人倘若不愿意跑步,可以找到多少的借口。我更加明白,冬日里的被窝,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谁都想被子合为一体,死活不愿意分开。
但是,我爸还是起床了,去跑步了。
他从来没说过“冬天太冷啦”,也没说“起得太早啦”,更没有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放弃晨跑,而是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这件事情。他对我经常说的是:“每天早上跑完步,觉得一整天都很有精神。”
现在在大学,我依然需要坚持田径训练,而每当我产生惰性,就会想起爸爸的坚持,所以我的训练出勤率,一直是最高的。
我和爸爸一样,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天赋,但是我们始终觉得,没有谁可以比得上一直匀速奔跑的人。
说完爸爸,再来说妈妈。
妈妈的工作不算很忙,也无需很费脑子,所以她工作剩余的精力,就毫无保留地给了家庭。
每天都会为我的吃饭挖空心思,比如早上吃什么更有营养,晚上烧什么菜我会爱吃,晚上散步再带点什么点心,让我明天在学校加餐吃。
尤其等我上了高中,全家的生活节奏,更是以我为中心。
就好比早餐,爸爸每天早起跑步,妈妈也没闲着。
我早上六点三刻就需要出门上学,妈妈六点不到就起来为我做早餐。每天的早餐有五个以上的品种,一周的早餐都不重样,拌面、拌粉、绿豆汤、芋艿、紫薯、包子馒头、小米粥、白米粥……
她每天晚上睡前的最后一句话总是:“明天早上吃什么?”,这句话总是让我的生活充满了盼头,繁重的学业生活也显得不那么枯燥了。(我妈:“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我和爸爸六点三刻出了门,妈妈又是马不停蹄地收拾碗筷、洗衣服和打扫卫生。花样繁多、营养丰富的早餐,加上随后的洒扫事宜,所以早上这两个小时,是妈妈一天中最紧张的时间。
而她,就是在这样的紧紧张张中,毫无怨言为我付出了三年。
因为早上六点半吃早饭,要等中午十二点才能吃午饭,这漫长的时间,加上高强度的脑力活动,肚子是很难熬的。
所以,为了让我有充足的能量学习,爸爸妈妈每天都会利用晚上散步的时间给我买一些小点心,比如杏花楼的抹茶红豆糕团(大学的时候再吃依然觉得很好吃)、味多美的紫薯饼,还有各种各样的水果。
就这样,我每天的早餐、晚餐和甜点,都和前一天不一样,而妈妈呢,对于自己的菜谱,也是要求甚高:精选的陈菜要保留,此外还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今天的土豆牛肉要提前炖才能煮得酥烂,那就下午骑车先回家炖着吧;可以再炖一些莲子汤,崽崽很爱吃。
而且,每天回家,妈妈还总会要求我给出反馈:带过去的水果吃了吧?好吃吗?还要吗?那一会儿再去买;不好吃呀,那就换一家吧。
琐碎,微小,却异常温暖。
父母对我的淡定,也表现在对补课的态度上。
不像周围很多家长跟风报名给孩子补课那样,我爸妈从来没有主动说过,要我去参加补习班,也没有很积极地给我买过教辅。
因为他们认为,学习是一件很自主的事情,也是一件很个性化的事情。他们的态度就是:如果你觉得有必要补课,那就我们准备好钱送你去,如果你觉得没有必要,那就不去。
对我而言,就在高一成绩不好的时候,我的确尝试着去补过课。爸妈听说我想去上课,就说“好呀,去吧”,随即给我报名交了学费。
然而,上了一个假期的课之后,我发现并没有什么效果。于是,我就和爸妈说,“我不去了,自己在家整理错题和知识,这种方式更加适合我,也对我更有帮助”。我爸妈依然回答,“好呀,在家挺好的”。
就这样,补过一次没什么用的课之后,怀揣着一丝浪费了爸妈钱的内疚,我匆忙结束了短短的补课生涯。之后的高中时光,都是老老实实在家里,用适合我自己的方式看书复习。
选择加一的科目,我是毫不犹豫的,因为我在政治学科上,有绝对的优势。至于之后的专业,爸爸妈妈依然没有跟风,让我学什么经济金融,而是让我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因为在他们眼中,未来每一个领域和行业的发展前景,不是现在的我们就可以预知的。所以不能用现在的趋势预测未来,甚至用这种主观的预测,来左右我的人生选择。
因此,他们告诉我,“既然每一条路都是未知的,那就按照自己的兴趣选吧,爸爸妈妈支持你”。
最后,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一个专业,终于不用学高数(⊙o⊙)哦!
我高三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一所全国排名靠前的院校保底了,而且这所学校又在本地,毕业后就业前景一片光明,相当于接下去几十年的吃喝不愁了。
所以,那时的我,本可以轻松地去迎接毫无压力的高考。
但我爸早就看出了我不是这种人,我不是那种拿一份不错的工资,过点小康日子就满足的人。更何况,他也觉得我应该有更高远的追求,更宽广的眼光,更伟大的志向。
所以他一直鼓励我,要撸起袖子继续干,去更好的学校,这样才有机会进入更高层次的圈子,更接近自己的梦想。
爸爸从来不觉得,我的豪言壮志只是青年人的年轻气盛。
他说,“年轻人都不敢想,不敢做,那还有啥用?年轻人嘛,什么都没有,就是有很多种可能”。
他会陪着我一起去梦想,鼓励我激发自己未来无限的可能。
最后,我也的确考上了最好的大学。现在想想,如果当初做了一只井底之蛙,坐井观天,那将会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吧。
回想整个成长的过程,父母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自由自主。
他们给我把握好大方向,然后就说,你选吧,你读吧,你做吧。然后,他们潇洒放手,让我去学、去尝试、去摸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之路。
此外,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鼓励。
他们从来没有说过我差,也没有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没事没事,没关系没关系”。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他们一直很相信我。
即便老师和别人不断说“你家孩子就考考XX大学吧,你家孩子学理科吧,要不让她考回去,别折腾啦,考不上的”,爸爸妈妈永远最相信的人,依然只有我。
他们不止一次和我说,“你觉得应该学文科,那就学文;你喜欢这个专业,那就选它;你想去最好的大学,你可以做到的,我们全力以赴。至于别人,他们不了解你,他们不看好你,都没有关系,我们最相信你了”。
最可贵的,从来都不是成功之后的鲜花和掌声,而是亘古不变的信任和鼓励。
爸爸妈妈,谢谢你们这么相信我,我做到了。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