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青岛

青春对话传统:青大学子探访葛村榼子非遗技艺,解锁匠心传承密码

2025-02-17 14:45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青岛大学“墨韵榼行”实践团以脚步丈量非遗文化根脉,以行动践行文化传承使命。

青报教育在线讯    一把刻刀,雕琢千年民俗印记;一方木纹,承载代代匠心传承。寒假期间,青岛大学思政大课堂学生联合会(习研会)“墨韵榼行·探寻非遗匠心”实践团走进即墨古城,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葛村榼子制作技艺,对话非遗传承人,触摸传统工艺的温度,记录匠人守艺与创新的故事,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走进古城:聆听榼子里的岁月回响

榼子,俗称“饽饽榼子”,是胶东地区民间制作面食的木质模具,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鱼虫花鸟、福禄寿喜,榼子上千变万化的纹样不仅是面食的“塑形器”,更寄托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被称为“刻在木头上的年味”。

此次活动中,实践团成员走进即墨古城非遗工坊,拜访葛村榼子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承厚。工作室内,木屑纷飞,刻刀游走,王承厚师傅正专注雕刻一枚寓意“连年有余”的鱼形榼子。同学们屏息观摩,从选料、画稿、凿坯到精雕,见证一块普通梨木如何在匠人手中蜕变为民俗艺术品。

沉浸体验:刀锋流转间的匠心传承

“下刀要稳,力道要匀,图案的深浅疏密全凭手感。”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尝试了榼子雕刻的基础工序。看似简单的线条,实际操作中却需心手合一,稍有不慎便会刻歪纹路。雕刻榼子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对刀具的熟悉和掌握。即使是最简单的图案,不同部位的雕刻也需要使用不同的刀具,王承厚师傅向团队成员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各种不同的制作工具。团队成员王雨晨感慨:“一刀一刻皆是功夫,非遗技艺的‘慢工细活’让我们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敬畏。”

除了传统纹样,团队还关注榼子技艺的现代创新。王承厚师傅向团队成员展示了融入卡通形象、城市地标等元素的文创榼子,并坦言:“老手艺要活下去,必须跟上时代。年轻人喜欢的图案、实用的文创产品,是我们探索的新方向。”他还通过抖音等平台直播手造故事,积极推广榼子文化。

对话匠人:守艺五十载,刀木春秋写初心

“干这一行,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传承。”访谈中,王师傅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与榼子结缘的故事。从年少学艺到坚守半生,王承厚师傅已在做榼子的道路上坚持了近50年,他的双手布满岁月的痕迹,每一道皱纹、每一个茧子仿佛都在诉说着他对这门手艺的热爱与执着。在谈及榼子技艺与传承发展时,他坦言传承之路并非坦途。“学好这门手艺需要长时间积累,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如今,随着非遗保护力度加大,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榼子文化,这让老手艺人倍感欣慰。

团队成员详细记录榼子的历史脉络、工艺特点及文化内涵,并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在社交媒体传播,让“藏在深闺”的非遗技艺走进大众视野。实践团负责人毛童表示:“我们希望用青年视角讲好非遗故事,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

以青春之名,共赴非遗传承之约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青岛大学“墨韵榼行”实践团以脚步丈量非遗文化根脉,以行动践行文化传承使命。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即墨榼子等非遗项目的发展,通过调研报告、文创设计、公益课堂等方式,助力非遗“破圈”传播,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彩。

青报教育在线  冯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