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保护生态!青岛理工学子助力微山湖养殖绿色升级
摘要:为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湖岸协同发展。近日,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运河清澜创研队”再次奔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湖流域,开展以“科技创新赋能湖岸协同发展”为主题的实践调研。团队聚焦水环境修复、产业转型与社区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示范与产学研合作,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新路径。
青报教育在线讯 为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湖岸协同发展。近日,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运河清澜创研队”再次奔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湖流域,开展以“科技创新赋能湖岸协同发展”为主题的实践调研。团队聚焦水环境修复、产业转型与社区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示范与产学研合作,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新路径。
在前期的多次调研中,团队发现微山湖周边养殖塘普遍存在藻类富集问题。由于自然保护区对水质排放的严格要求,传统化学除藻剂的使用受到限制,导致藻类过度繁殖,不仅危及养殖生物存活率,还可能破坏湖泊生态平衡。
针对这一难题,青岛理工大学团队携自主研发的“絮凝气浮-磁性回收”有机高分子材料技术深入养殖产区,在技术落地应用的同时,与当地养殖户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并与北一村村民委员会联合建立技术示范基地。这项创新技术以生物质材料为基础,开创性地构建了“天然材料吸附+絮凝气浮分离+磁性回收复用”的闭环处理系统。应用数据显示,该技术可使养殖水体浊度显著降低90%,pH值稳定在7.19,成功解决了传统絮凝剂对水体酸碱度及鱼虾生长的负面影响。在有效控制藻类繁殖的同时,还能促进鱼虾生长,使养殖尾水达到微山湖自然保护区排放标准。更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通过絮凝后自动气浮和磁性回收工艺,使综合成本降低55%以上,真正实现了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实地演示中,其显著的水质改善效果赢得了养殖户的一致好评:“这项技术既符合环保要求,又能提升养殖收益,是实实在在的绿色科技。”
团队负责人王国帆表示,示范基地的建立标志着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应用。下一步将联合养殖户优化技术参数,并探索“高校研发+农户实践+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模式,为水域治理与乡村振兴提供新范式。
此次实践充分展现了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在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领域的前沿科研实力。由青年学子组成的实践团队深入环保一线,将实验室科研技术成功应用于实际环境治理。他们不仅为地方环境保护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担使命、创新实干的良好风貌,展现了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服务国家战略方面的突出成效。
通讯员 李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