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招生!一批“新大学”,来了!
摘要:随着各地的落子与积极推进,一大批“新大学”,正在来的路上。
新的一年,全国各地筹建新大学的浪潮,依旧风风火火,热热烈烈。
即将结束的1月里,广州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筹建广州交通大学,河南政协委员在省两会期间建议加快推动河南传媒大学,青岛市教育局也发文透露康复大学(筹)已经基本达到建校首批招生要求……
随着各地的落子与积极推进,一大批“新大学”,正在来的路上。
8所“新大学”,即将招生
大学,是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后发优势。近年来,为了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各地筹建的新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广东,大湾区大学(筹)、深圳海洋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筹)等新生力量,正破土而出;
在河南,河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河南交通大学等类型高校的筹备紧锣密鼓,有望填补省内空白;
在浙江,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已正式奠基,一所高起点、高定位,专为解决“卡脖子”问题而打造的高水平新大学,已雏形初现;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至少有42所筹建中的新大学传出重要进展,其中8所预计将于今年招生。
从志在长空的空天信息大学、湖北航空学院,到胸怀远洋的深圳海洋大学、北部湾海洋大学,再到矢志传承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张仲景国医大学等……一批涉及航空航天、医药、海洋、康复康养等特色行业的新大学,正悄然萌芽。
此外,为了引进海外教育经验,2003年,教育部发布文件允许开办中外合办大学。结合本土与国际名校打造的中外合办大学,备受地方青睐。大批内地与港澳台合作办学高校,也相继落户。
这些新大学,或投资力度大、办学起点高,或是有一定筹建基础、政府倾力支持。随着各地的积极推进,不远的将来,它们或将拔地而起,成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教资源的二次分配
各地纷纷筹建新大学,或许来源于高校扩招后的运转压力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局面。大扩招以来的20余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76%提高到了2021年的57.8%,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4430万,数量翻了十几倍。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我国高教普及化的背后,是绝大多数高校都处于高饱和状态,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用地不足、办学资源紧张等情况与日俱增。
新建大学的出现,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现有高校的办学压力,使其拥有更大的空间来提升办学质量,促进内涵式发展。
此外,长期以来,我国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并不均衡。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大学的布局与发展,可以看作高等教育资源的二次分配。同为一线城市,广州的高教资源上却无法与北京、上海比肩,深圳的高等教育,在深圳大学诞生之前几乎为“零”。而人口过亿、连续4年高考生超百万的河南省,仅有2所“双一流”,靠本科二批、职业院校和民办高校撑起了省内高教的主力。大量手握高分、想上好大学的河南学子,只能离开河南。
为了让高等教育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或是为了满足学子“家门口上好大学”的期待,近年来,广东、河南、浙江等地,都铆足了劲建新大学。
在中国找一条新路
新大学遍地开花的当下,人们对拥有更多好大学的期盼,也变得更加急切。而高起点、高定位、没有历史包袱的新大学,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我办一所大学的目的,不是仅仅让中国多一所大学,而是要借鉴日本、德国等国家的方式培养学生,并希望由此能在中国找到一条路。”2021年11月,捐资100亿筹建福耀科技大学的玻璃大王曹德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如此说道。
随着“新大学”们对不同办学模式的积极探索,泱泱中华的高教版图之上,无数新星正冉冉亮起。而这一轮浩浩荡荡的建校浪潮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方位格局,能否迎来全新的面貌?一切答案,唯有留给时间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