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培养孩子学习内驱力,家长要避免这七个误区

2022-11-28 14:34 李兆良微信公众号

摘要:学习的本质是不断形成和激发个体学习内驱力的过程。如何有效激发和培养孩子学习的内驱力,让孩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内心深处爱上学习和主动学习,是家庭教育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点燃孩子主动学习、主动汲取知识的热情,让孩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这便是学习内驱力。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学习内驱力需要避免哪些误区?一起来看——

学习的本质是不断形成和激发个体学习内驱力的过程。如何有效激发和培养孩子学习的内驱力,让孩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内心深处爱上学习和主动学习,是家庭教育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学习内驱力也称学习内部动机,是指由孩子的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学习活动本身能给孩子带来快乐、满足、意义和价值,即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奖励。学习内驱力含有更多的自主或自我决定成分,学习行为主要受自我内部因素驱动,而不是为了获得家长奖赏或者避免惩罚等外部因素驱动而进行。

当前,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内驱力上存在一些误区,引导家长认知并避免这些误区,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误区一:忽视对孩子身心需要的积极满足

心理学的驱力理论认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也就是说,个体有了某种需要,然后产生满足需要的动机,在动机的驱动下投入行动使需要得到满足。心理学的自我决定论认为,当孩子本性中自我发展的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关系需要获得满足时,其内部动机就会得到积极的发展。

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基本需要没有满足的情况下,孩子很难出现成长性需要。比如,一个肚子饿得咕咕叫又缺失家长和老师接纳、关爱和尊重的孩子,是很难做到专心致志地学习和读书的,也无法使求知需求成为其学习的内驱力。

误区二:忽视孩子在学习中的积极感受和体验

研究表明,孩子学习时的消极情绪感受和失败体验会直接影响其学习动力和学习投入,进而影响其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后,更多感受到的是家长的指责、贬低、羞辱和打骂,体验到的是痛苦、自卑、羞愧和失败,会使其负责思考、想象、记忆等学习活动的大脑前额叶皮质层处于抑制状态,无法激活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也就无法有效激发孩子学习内驱力。

误区三:对孩子的学习行为进行错误的表扬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行为和努力过程缺乏积极的回应,采用错误的方式表扬孩子的聪明和天赋,不利于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家长过多地表扬孩子的聪明和天赋,会使孩子容易产生骄傲和自满心理,觉得自己是个神童或天才,不需要付出行动和努力。而且,用这些比较笼统的语言和空洞的方式表扬孩子,会让孩子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形成不愿付出和输不起的消极心态,起不到激发学习内驱力的作用。

误区四:对孩子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家长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以及布置过难的任务,使孩子怎么努力都无法达成,便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心理。习得性无助感会使孩子学习内驱力降低,变得消极被动,反应性降低,对学习不感兴趣,妨碍新的学习投入。

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最后的结果都是不好的、失败的和痛苦的,时间长了,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即“我不可能学好”“即使我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结果”,于是选择“躺平”和“摆烂”,沉湎于这种无助中,使本可以掌控和改变的学习任务也变得无能为力。

误区五:对孩子的学习行为采用外部奖励

一些家长在要求孩子学习或写作业时,喜欢用金钱或物质的方式进行“激励”,具体表现为成绩考得好或者作业做得好就可以获得某种外部奖励。此种方式在开始时可能会有效果,但却难以持续长久,无法培养孩子内驱力。

外部奖励这种做法难以有效激发孩子继续做这些事情的兴趣和内部动力,相反他们会把写作业和读书当成一项任务,对学习本身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完成任务之后获得的某种外部奖励或福利,以至于难以体验学习活动本身所具有的乐趣、价值和意义。同时,这还会使孩子形成一定的得失心和功利心,在学习上讨价还价和讲条件。很显然,在这些受外部激励驱动而进行的学习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和内在自我决定成分很少,此种奖励方式难以有效激发孩子学习内驱力。

误区六:对孩子的学习结果采用消极的归因

归因理论指出,对人行为的归因包括外在环境归因和个人因素归因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任务难易等,个人对其行为结果不负责任;后者是指将行为的原因归为自我的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在对待孩子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时,一些家长习惯于采用消极的归因模式,把孩子取得好的学业成绩归因于运气好、奖励的结果等,导致孩子不在乎,减少其对成功的期望,缺乏趋向成就任务的内驱力;另有一些家长把孩子学业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性格问题等,导致孩子产生羞愧、沮丧和无助无能感,降低了其对成功的期望,会让孩子缺少自信心和坚持毅力,同样无法激发孩子学习内驱力。

误区七: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

心理控制是指通过使用引发内疚和焦虑、否定感受或爱的撤回等方式对孩子的思想、情感和心理需求进行控制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控制欲强的家长多居于支配地位,表现出对孩子经常指手画脚,无时无刻地监视、干涉和限制孩子的自主选择和决定,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感受和看待问题。家长经常采用心理控制的方式对待孩子,会压制孩子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导致孩子不自信,贬低自我存在的价值,变得消极和被动,依赖性强,不利于孩子自主性的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孩子学习内驱力。

综合上述,在学习活动中,家长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激发孩子读书、思考、求知等学习内驱力,要注重对孩子身心需求的积极满足,要给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要引导孩子体验学习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要重视孩子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绪感受,要使用正确的方式表扬孩子努力的行为和过程,要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要对孩子的学习结果进行积极的归因,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培养孩子学习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