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学习技能

为什么要学语文?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2022-11-21 17:29 木铎语文

摘要:为什么要学语文,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教中小学生学好语文呢?

语文是每个人都要学,并且希望也能够学好的。语文教师教语文,语文教研员和其他语文工作者研究语文,家长关心孩子的语文学习,都希望他们学好语文。那么,为什么要学语文,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教中小学生学好语文呢?这里谈谈我的看法。

为什么要学语文

北京曾有一位中学校长就“如何提高高考成绩”发动全校教师讨论,结果有数学、物理老师提出,应该给语文增加课时。理由是,近年来的考试题目,强调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试卷中占分最多的应用题,往往是给一段材料,有具体情境,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少学生由于阅读能力差,常常抓不住答题要点,导致考试时失分。其实,其他学科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较强的语文基础,都会碰到这个问题。数学家苏步青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说,如果教育部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建议先考语文。如果语文不合格,后面的你就不用再考了。语文基础打不好,数理化肯定也是学不好的。这说明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习、生活、工作中最常用的工具。

语文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从小到大,他的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他所有的知识能力、学识见识,甚至兴趣习惯等,无不从读书开始,读书又是从识字写字开始的。所以,小学、初中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养成习惯、提高素养的关键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特别是小学语文决定着未来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和精神面貌,具有为人生奠基的作用。从社会来说,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为社会健康发展和良性运作提供人力资源。教育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但学校是主阵地,义务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语文学习关系着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语文素养关系着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中华文明传承的信息载体,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学习用中华通用语言文字。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也能够学好中国语文。这既是责任,也是义务。语文教育当然要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读写能力,发展思辨能力,培养审美情趣,但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不是要背诵多少名词术语,知道什么是名词、比喻、主谓宾定状补,也不是要背“李白是哪里人”“鲁迅有什么代表作”“三省六部”的具体所指等,而是通过语言文字运用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和规律,培养热爱中华通用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实际应用能力。语文课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综合性,二是实践性。前者是说,语文课主要但又不限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课文内容包罗万象,不仅与文学、文化、思维、思想密切相关,还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后者是说,语文是工具,使用工具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熟练掌握。教师的讲解指导固然重要,但不能全指望教师,主要是靠自学的语文实践,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综合运用实践。理想的语文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提高中华通用语运用能力,培育人文素养,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进而启智增慧,培根铸魂,立德树人。

语文是什么?语文首先是工具,运用于人们的交际交流、学习发展。语文学习,听说读写是基本功,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都是语文课的内容,但重点是读和写。学生从出生到呀呀学语,每天都在听说,都在进行言语习得练习,语文课当然需要给学生提供口语训练的机会,但重点是阅读和写作。语文也是桥梁,沟通古今中外文化,传承精神血脉。语文课里,有对秦砖汉瓦的向往,有对唐诗宋词的热爱,有对《红楼梦》的痴情,有对《西游记》的迷恋。有大江东去的气势,有怒发冲冠的激情,有大漠孤烟的雄浑,有小桥流水的婉约。大道之行,语文为先。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战略,都需要语言文字作为桥梁和纽带。语文还是载体,承载着公民的人文素养,提供审美体验。通过语文,我们能够与古圣先贤对话,与中外精英交流。可以不分时代,毋论南北,没有国界,也不问彼此所操何业,有何信仰,都能够让我们轻松便捷地就走进那些思想大师、文学大家名家的内心世界,含英咀华,吐故纳新,占领思想高地,领会精神内涵,走近真善美。

语言文字记录的是事实、情感和思想,表现的却是勇气、人品和境界。新冠疫情爆发后,在驰援武汉医疗物资的标语上,既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也有“武汉不哭,湖北加油”等,语文素养不同,雅俗效果立现。钟南山说:“我经过了至少七十几年的学习,最大的体会就是要学好基本功,只有具备了最基本的知识以后,你才能够往上走。学好基本功,最重要的就是要学好语文,这样才懂得如何对事情进行分析总结。”

商务印书馆1918年版《新国文》中有一篇课文:“学生入校,先生问:‘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飞禽走兽,饥知食,渴知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奇异者,能为人言。唯不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与禽兽何异?’”这篇课文就是要告诉孩子:人不读书,不能成人。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学做人。阅读能帮我们丰富知识、滋养心灵,认识世界,寻找人生答案。写作则让我们用文字发表观点、交流信息、沟通感情、表现人生。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对学生来说,要上好语文课、多读课外书、听说读写并重、注重社会实践。

1.上好语文课

上好语文课就要做到: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书要仔仔细细地读,作业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这些都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写字。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能够独立识字,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字体端正,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能体会汉字的优美”;初中生能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字左右,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高中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高考作文则要求“卷面整洁,不写错别字”,并有“每一个错别扣1分”的规定。

阅读。阅读有默读、朗读、速读、精读、略读、浏览。尤其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过程。课程标准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无论是学中文还是学外文,都离不开朗读,中国语文教育优良传统,有所谓“书声琅琅”,不少普通百姓就把孩子上学接受教育叫做“念书”,校园就是“念书”的地方。

识记。识记就是识别和记忆。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积累就需要识记。识记也是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法。背诵是训练识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习写作的有效途径。语文中考、高考都要求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考查的就是识记基础上的理解。

练习。使用语文工具要想得心应手,一靠正确,二靠熟练。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多练习才能熟能生巧。《说文解字》解释“习”的本义就是“鸟习飞也”,就是要像鸟那样多练习才能飞得起来。比如,听说训练,就包括发言、提问、讨论、演讲、辩论,等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也常常有听说的训练。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知识及运用规律,都离不开有效的练习。练习重在复习巩固,掌握方法,但不能一味搞“题海战术”“机械刷题”式的训练。

写作。写作实际上是一个人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体现。有人说,要想知道一个人头脑里是不是真正有货,让他写10句话就够了。因为从这10句话的内容、行文流畅程度、逻辑、主谓宾结构、断句的方式,甚至“的、地、得”和标点符号的使用,立马就能知道这人到底有几斤几两。写作并不神秘,无非就是用笔来说话。必须说真话,抒真情,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的学生喜欢说“大人腔”,故作高深,拿腔拿调,言不由衷,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有的会在有意无意中说些假话、空话、大话、套话,更是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2.多读课外书

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语文学习时说:“要大量阅读,有精读、有略读,二者的界限也不必划得太清。一学期读它80万到100万字不为多(这里面当然包括语文课本)。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70%得之于课外阅读。现在语文水平高的学生,要问他怎么学的?多半回答:“主要不是从课堂学来的,而是靠课外阅读。”新的统编语文教材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教材有“亲子共读”“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初中教材有“名著导读”;高中教材有“整本书阅读”,把《乡土中国》和《红楼梦》编入必修课本,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3.听说读写并重

阅读和写作之所以受到重视,因为中考、高考都要考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尤其是作文,在所有试题中,单题分数最多,往往成为拉分大项,少则能拉开一二十分,多则拉开二三十分。哈佛大学所有学生都有一门写作必修课,清华大学也把“写作与沟通”列为必修课。中小学作文不能用成人或作家的标准,只要求清通,文从字顺,文风端正。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不仅需要打好语文基本功,还要想清楚。没有想清楚肯定写不出清通的文章。语文学习,听说读写应并重。尤其是信息时代,随时都需要听和说。高校强基计划招生包括面试,考查的就是口语表达能力。不能只是“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倒不出来”。

4.注重社会实践

青年成长离不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引路、个人领悟”。前提是读书。假如不读书,即使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但又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把书读“活”,就要联系生活,结合社会实践。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才能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联系生活、参加社会生活实践,不仅包括洒扫庭除,参与小制作、小发明等实践动手项目,也包括文学社团、编辑报刊、演讲辩论比赛,参加主题征文、编演课本剧,甚至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开展研学旅行等,其意义当然也就不限于语文了。

怎样教中小学生学语文

语文教师教中小学生学语文,要注意了解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了解学生

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中说:“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要为学生未来着想,因材施教,充满仁爱之心,研究学生,掌握他们的特点,才能与之同“欢快”共“忧虑”。少年儿童精力旺盛,头脑灵活,反应机敏,对世界充满好奇,勇于尝试,具有超强的模仿力、理解力、联想力、想象力。他们学东西快,好习惯、好品格相对容易养成,但也容易沾染一些坏毛病。一旦染上坏毛病,虽然也能浪子回头金不换,但是纠正起来相对比较麻烦,也会增加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成本。

2.激发学习兴趣

无论学什么,激发兴趣、树立信心最关键。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识字写字、阅读、表达(口语、写作)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要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只要愿意学,肯下功夫,每个人都能学好语文。实际上,语文课最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最容易引起学习兴趣。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每一篇精美课文都能打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都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学生读书并不是越简单越好,而是越详细具体、历史情节越多越好。他们模仿成人、观察社会、认识世界,多数来自于文学艺术,来自于绘本、漫画,来自于小说、戏剧,来自于感触、感染和感悟。写作教学要鼓励他们大胆写,开始先不管文章的立意高不高、中心是否突出,先写起来再说。只有写他才会写,不要怕他们写不好。一开始写可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没关系,写着写着他就会了。关键是要让他敢于尝试。多一些表扬、鼓励和激励,少一点条条框框或清规戒律。学生一般也不喜欢听大道理。丘吉尔就说他从小就爱学习,但不喜欢被教导。要充分相信学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富有理想,在他们看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对学生要以鼓励为主,特别注意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允许异想天开,鼓励班门弄斧,敢于质疑书本,勇于挑战权威。不要怕孩子犯错误,小孩子偶尔犯点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

3.养成四个好习惯

一是享受阅读的习惯。爱读书比读什么更重要。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把读书当做一种精神享受,而不仅仅是作业或任务。杨绛先生有一个比喻:“读书好比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入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就高明,和他对质。”读书就跟穿衣吃饭一样,因人而异。每个人在不同学习阶段都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化书单。分数高的人素养不一定高,但有较高语文素养的学生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着足够的积累去挥洒任何一张语文试卷。无论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未来,素养教育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训练要可靠得多。

二是善于思考的习惯。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好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已有的知识烂熟于心,而是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探究质疑,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近年来中考、高考语文试题,着重考查阅读理解、信息处理、语言表达、应用写作、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等关键能力,而且不局限于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自圆其说,意思答对即可。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就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问题是不可以问的。提问不是为了“出风头”,更不是可耻的事情。不懂就问,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正说明他有求知欲和好奇心,应该表扬。切忌对学生说:你不该问、你不准问、你提的问题很可笑,等等。高明的老师一定会鼓励学生多提问,哪怕自己一时回答不了,被学生“难住”。

三是乐于表达的习惯。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养成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习惯。写作的乐趣全在于写作的过程,相对而言,写本身比写得好更重要。写作形式可不拘一格,除了作文,日记、笔记、随语、漫画都是写作。有的说:我不想当作家,也不想当记者,将来也不想学文科。其实,受过教育的人都需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正如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运动,但不一定当运动员一样。不要把作文当作特殊的事情,要写就写,跟要说就说一样,自己有想法,就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告诉别人。写作没有捷径或秘诀,当然有些写作技巧需要老师们点拨,但主要还是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多实践,勤学苦练,熟能生巧。写不出的时候不要硬写,否则就是没话找话,无病呻吟。

四是自主学习的习惯。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语文我做主。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他们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是为自己的明天而学,不是为老师学,也不是为家长学。也不要学得太死,不要太功利。要帮助他们掌握自学的方法技巧,养成自学习惯,能够自主阅读、自主写作、自主选择。有规定动作,有自选动作,不要塞得太满,最好留有一定空间,让他们爱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要注意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我国已进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的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具有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有远大的理想、宽阔的知识面、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今天的中小学生,到那时正处于青壮年时期。中国能不能如期实现既定目标,就看他们这一代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育现代化程度。语文教育现代化包括教材、教学、考试的现代化,但根本是语文教师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