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试 高考

这个时代,大学毕业生还能“包分配”吗?

2022-04-06 17:57 中国教育在线

摘要:数量空前,对整个社会都提出了新课题。更严峻的是,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少企业缩招、裁员,也进一步加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就业形势更趋严峻复杂。

3月9日,教育部部署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要求高校的书记校长要在毕业季跑够100所企业,千方百计开拓更多就业创业岗位和机会,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为什么?这意味着什么?

1076万,这是2022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规模!

今年,高校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千万大关,也是近年增长人数最多的一年!

数量空前,对整个社会都提出了新课题。更严峻的是,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不少企业缩招、裁员,也进一步加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就业形势更趋严峻复杂。

教育部上述举措,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大学生就业迎来最艰难时刻,现在,压力给到了全国高校的“一把手”们!

教育,为了就业殚精竭虑

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教育系统一项重要工作,千万毕业生的去向,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重大选择,更关系着家庭、社会的稳定。

2019年两会上宣布,高职扩招100万。这一高校招生的政策,放在了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板块,目的显然是延缓高中毕业生以及转业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等的就业需求,保就业意味浓厚。

在毕业生人数持续暴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情况下,从2020年起,为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就业难,缓解就业压力,教育部采取了不同层次的扩招,如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研究生等等。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全国专科起点本科招生31.75万人,平均升本率为8.7%。2020年全国专科起点本科招生61.79万人,平均升本率为16.4%。专升本扩招规模超过30万。

研究生也在大幅扩招。2020年研究生共招生110.66万人,比上年增加19.00万人,增长20.74%。2021年持续扩招,共招收研究生117.65万人。

同样扩招的还有事业单位招聘,2020年3月,中央要求各省事业单位及早发布招聘公告,公布岗位数量和岗位条件,及时为高校毕业生应聘提供岗位信息,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明确要求今明两年事业单位空缺岗位主要用于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

扩招政策显然是为了延缓大学生就业,换句话说,继续上学,减少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用扩招延缓就业,并非今日之发明。

20多年前的1999年,在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大扩招的目的之一,也是延缓就业。那一年,高校招生计划比前一年陡涨50%以上,净增长52万人,达到了160万人。20多年后,这一招再次被采纳。

用升学延缓就业,是否可以解决问题?

结果证明,当年的扩招是成功的,在延缓就业压力的同时,为中国经济的快速扩张提供了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持。但20多年后,时过境迁,这一做法边际效益已经显著下降,面临艰难挑战。近年来,在大扩招的背景下,专升本、研究生、各类资格考试等报考人数不断刷新高,升学难度与就业难度相比,无出其右。

教育部正在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全新升级建成“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通过打造24小时365天“全时化、智能化”平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优质的“互联网+就业”服务,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3月至8月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正是今年的重要举措之一。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止是教育问题,也不是教育部门的主要责任。但教育部门可以说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已经殚精竭虑、全力以赴!

 如今大学生还能毕业“包分配”吗?

1951年,“高等学校毕业生全部由政府分配工作”,掀开了大学生“包分配,吃皇粮”的篇章。

到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还处于精英教育时代,大学生是稀有劳动力,人才资源十分金贵,上大学也就意味着体面的工作,因此80年代对大学生用一个词形容:天之骄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90年代高校大调整、大扩招之后,毕业生人数实现几十万人的突破,此后该制度的作用开始逐步减弱,直至1999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消失。大学毕业生要为自己未来的工作去奋斗。

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

其实,自1994年起,高校毕业生总数一直在节节攀升,不断刷新纪录。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10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足8%。直到2001年,大学毕业生总数才超过100万。但到了2021年,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001.32万人,2022届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一个砖头扔下去必能砸中一个大学生”,大学生沦为普通劳动力。每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

今年的“就业难”,一方面是因为今年的大学毕业生特别多,面对超千万高校毕业生,如何“稳就业”“保就业”是一大难题。另一方面,中国很多行业今年的变化特别大。近几个月,不断有互联网公司爆出架构调整、人员优化、裁员等信息。京东、百度、字节、爱奇艺等均传出规模化优化人员。此外,教培、房地产行业,已经在行业政策变动的大背景下迎来寒冬。与此同时,疫情仍然在反复重现,严重打击了旅游、餐饮、影视行业,让行业陷入停滞。

更为麻烦的是,我们的就业期望值是和学历直接挂钩的,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好高骛远,对择业期待过高,也让就业显得更加难。有媒体对2021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做过一次就业调查,超过20%的大学生预期自己毕业后月薪过万,其中8.20%男生和3.25%女生预期自己会进“5万元俱乐部”。显然,基于这个高预期,会有更长时间的摩擦性失业等待。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一把手”出马,访百企走百家,给本校学生牵线搭桥找工作,有网友戏称是当今时代的毕业“包分配”。

从现在算起,这个毕业季所剩时间差不多已不足100天。留给高校“一把手”们的时间不多了。任务能完成吗?

有评论文章认为,平日里,闭门造车、封闭办学,与企业行业脱节,关键时刻才会犯难,而平时就坚持开放办学的思路,与大量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络关系,引入行业、企业的力量共同育人,就不至于临时抱佛脚,完成任务也就不会太难。当然,完成走访数量并不是目的,与企业形成更紧密的联系,实现就业目标才是目的。

就业质量也是高校的“生命线”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核心指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早已成为高校考察的重要的一环,是高校生存的“生命线”,可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情况和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换句话说,你学校培养的人才,到底社会需不需要?

高考生在选择高校时,通常也会将专业就业情况、高校就业率等信息作为择校报考的重要依据。

如今,高校就业率也早已成为高校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年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众对于高校就业情况的关注,也倒逼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向、目标上进行探索改变。

高校不再是原来所说的“象牙塔”,不再是以前大学教育资源稀缺,精英身份属性较强,就业不是问题。在目前高校毕业人数已有上千万之多,考研人数已有457万之多之际,这些数字,意味着“学历内卷”已相当程度的存在,也意味着就业形势对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此次书记校长访企促岗专项行动,一方面对于高校了解对接企业、行业的需求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对标审视高校自身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存在的短板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求书记校长访企促岗,不只是为了应对眼前的就业,也是要更好地谋划未来的专业安排、招生规划与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一个巴掌拍不响。教育需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让培养出的学生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大学才算真正完成育才的使命。

另外还需解决资源与职责错位等问题。现实中,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主要还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各院系相关负责人在忙,学校其实承担了绝对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但学校和教育部门实际掌握的支撑就业的资源与政策都是有限的,资源与职责显著不匹配,是错位的。

国家每年给相关部门拨付的就业费用,是时候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了,国家对就业的扶持政策与资源,也有必要直接和高校对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