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家 名师

王开东:为什么要上学读书?

2019-09-26 10:17 王开东

摘要:第一节课,我走进去,感觉有点热,高一还没有来得及安装空调。上课了,我让学生安静下来。想了想,还是没有做自我介绍,他们应该认识我了,我曾经给他们做过报告——《左手清华,右手北大》,那以后,很多同学看到我,都要笑的。

第一节课,我走进去,感觉有点热,高一还没有来得及安装空调。上课了,我让学生安静下来。想了想,还是没有做自我介绍,他们应该认识我了,我曾经给他们做过报告——《左手清华,右手北大》,那以后,很多同学看到我,都要笑的。

前天,还有一个初中的数学老师,我们在谢师宴上吃饭,中途的时候,在过道上休息,他竟然拉着我的手,说我的这篇演讲,给他巨大的冲击。因为那一次演讲,除了主会场之外,还要直播给每个班级。所以,他们都看到了。

我说,假如有这样一个人,他一直在行走,但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根本不知道他的目的地是什么?你们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学生大笑,有这样的人吗?

我说,昨天晚上,我想到今天的第一节课,既兴奋又期待,还有一些惶恐。但是,我突然想起一个重大的问题。我为什么而教书?

也就是说,我教了这么多年的书,居然没有正儿八经的思考过,我为什么教书?然后,我就一直在想,我认为不解决这个问题,我的教学很难获得持久的动力。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从5岁时,就开始读书,不少人甚至一直读书到三十多岁。一生中最辉煌的,最黄金的,最精彩的时间都给了读书,这是我们所能经历的最浩大的工程。

那么,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我们为什么而读书?如果我们没有想过,那么,我们这么多年岂不是在黑暗中奔波?

现在,我给你们时间来拷问自己,我希望听见的心灵深处的回答。可以很功利,可以很自私,可以不高尚,但一定不能虚假,真实是我们的生命。

十分钟过去了,看到同学们准备得差不多了。我开始让他们自由发言。

有同学说,为了理想而读书。我说,不错,生活是灰色的,惟有理想之树常青。

有一个女同学说,为了让母亲感到骄傲。我表扬了她的真诚,并且说了史铁生。这个像铁一样铸立的男人,为了让自己的母亲感到骄傲,终于用笔劈开一条路。我最后说:你应该是史铁生的知音。

还有一个同学说,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不至于那么俗。这个观点比较新,我稍微拓展了一下。我说在我们人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各种压力或压迫,会觉得越来越烦躁,是读书让我们变得宁静。

还有一个同学居然说,是为了考试。他说,如果不是为了考试,我才不要读书。因为等待我们的是考试,所以,我们要读书。我首先赞扬他的坦诚。但也指出,仅仅是为了考试是不够的,就像我们将来都有一个死等待着我,但我们不能为死而活着。学生大笑。

还有一个男生说,因为没有不读书的理由,所以,我读书。我说,这个回答很有意思,而且还很有哲理。你其实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你读书的愿望和追求。正如有一位哲学家说,“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万物时刻都在变本身。”

还有一个同学的回答让我很伤感,她说:“我没有不读书的功能了。”她看了看我,又说,“我是一台读书的工具。”我告诉她,就算是工具,我们也要做一台高效率的,快乐的运转的工具,好吗?她说好的。

最后,有一个同学的回答,让我很振奋。

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他写下以下的一段话。

“坦白的说,许多人读书是被迫的,因为要升学,要文凭,要饭碗。书读得越多,饭碗也就越大,这是中国很长时间来的一个不变的道理,而现在这个理论就更贴切了,基本上只有读书才能立足社会。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真实的热衷于读书,他们在读书中发现了快乐,他们得到了真理,找到了寄托。我以为这源于人内心的一种自私,一种占有欲,他们想要把这些精华吸收掉,成为他们自己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就会在不断的吸收中,变得类似于强大,而在不断的吸收中,他们就可能产生自己独特的思想。

我以为一个人之所以和别人不一样,就在于他的思想,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没有,那么,现代人真的是一无所有了。”

他的普通话一流,引起了一片掌声和尖叫,我很兴奋,说,“短短的时间,下笔千言,倚马可待,而且层见错出,观点非同凡响,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今年想要做有灵魂的教育,首要的就是要你们要有思想,因此,我正式任命你为我们的语文科代表。”

突然,有一个新的问题,有同学告诉我,班主任已经任命科代表了,我马上向那个同学表示歉意,让这个男生担任荣誉科代表,学生大笑,表示同意。

这时候,下课了。我简单总结,在《恰同学少年》中,毛泽东一开始也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但他用五年的时间,给杨昌济老师一个完美的答案。

我想,今天的这个探讨,也许没有答案,但是,你们必须要有这个意识,甚至要用一生来回答。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为什么而读书,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是我们学习的逻辑起点。它呼应着哲学上的我们为什么而活等重大的哲学问题。

比如,我是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我在茫茫的宇宙中占有怎样的位置?我现处何地?我在自然与社会的境况中如何?有死的一生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类永无终极答案的问题,然而,我们又必须回答。

因为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如果不把目的和意义注入到我们的多种多样的生命活动的过程里去,我们就不能有效地、满怀信心地行动起来,因此,我们对于这些永无终极答案的问题必须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为什么读书(二)

今天,继续昨天的讨论,一个女生说,“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增长知识可以提高能力,提高能力可以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才有好生活。”

我说,说得不错,我把这句话重复了一遍,说,我一下子就都记住了,原因是你用了修辞手法。但是,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比如有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

我又问,你知道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吗?她摇摇头,说不知道。我告诉她,这叫“顶针”的手法。就是下句话的开头用上上句话结尾的词。我说你们喜欢易中天的《评三国》吗?学生都说喜欢。

我说,上面的蒋干和周瑜是老同学,后来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周瑜假装喝醉了酒,喝醉的时候,唱了一首歌,你们知道吗?同学们说不知道,都笑着说,老师,您唱一唱。我说,古人说唱,其实就是吟。我来吟诵一遍。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

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将醉,

吾将醉兮发狂吟!

我问写得怎么样,学生都说好。我说,以前老师也写过一篇文章《语文是什么》,也就是用了这种手法。能够使文章文气贯穿,一泻而下。

后面的一个男生说:“读书是为了求知,求知是为了生活,生活是为了梦。”我问,你们俩有没有商量啊,都用了顶针的手法,他们说没有。我说看来是英雄所用略同。我评价说,你的这个发言最后突然拨云见日,让人眼前一亮。

要知道现在我们的很多学生都不会做梦了。而一个没有梦的青年是颓废的,一个没有梦想的民族是猥琐的。学生若有所思。我接着说,这种先平后起的手法也很有特点,而且是中国古代文章写作的常见方法。我举了芦花诗。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芦花总不见。

这首诗前面写得很平,结尾突然波澜起伏,云涌风起,让人大开眼界。漫天的芦花和满天的风雪,交相辉印,天地白茫茫一片,境界全部出来了。

看到学生很感兴趣,我于是又卖弄了一首同类诗歌。我说,明朝有一个神童伦文叙,曾经应邀帮胡员外在苏东坡真迹《百鸟归巢图》题诗。

伦文叙伦文叙开始题写的两句是“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胡员外大失所望,真迹被毁,心痛如焚。

伦文叙一言不发,停了停,然后一挥而就。“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一时举座皆惊,拍烂手掌。都说,“诗情画意,亦可为今日忠良寥落,奸臣当朝,民不聊生之讽刺矣!”

伦文叙说,且慢,此诗的前两句也大有文章。第一句“一只又一只”即两只;第二句,“三四”相乘即十二只,“五六”相乘即三十只,“七八”相乘即五十六只,加起来正好是一百只。众人闻听,又是满堂喝彩。

伦文叙把深刻的主题,包含在平凡的词语之中,平中见奇,平中见险,实在不可多得。

一个红衣女孩子说,我读书是想让我模糊的世界变得清晰。

我说这个表述很有诗意,从书中借一双慧眼,把世界看得清晰,然后,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还有一个女生说,读书是为了看看自己到底能有多成功。我哈哈大笑。我说,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一个中师生,但现在却能指导博士,还被北京请去做万人培训的专家,他本来是做市长的秘书,但现在他要做一个高一的老师,他的梦想是——看看自己究竟能飞多高。你的这个想法和他很相似,什么时候,他过来我让你们成为朋友。同学们一片惊呼。

最有意思的是一个男生,胖胖的,发言有领导人的架势,他说,我为了世界的繁荣、富强和民主而读书。班级笑声一片。

我也笑了,马上让他们安静下来,我说,这个理想很崇高,当年周总理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你走向了世界,好,有志向。

马上有一个同学表示反对,他说,我读书是为了自己做一个文明的人,我不赞成那种不切实际的高大。比如,我读书出息了,就能富裕,我不随地吐痰,就是文明。

同学们觉得很有意思,我对那个宏大叙事的同学说,怎么办?人家提出反对意见了,你有没有什么反驳的?

他激动得脸红了,说,你是管住自己不吐痰,而我,是要影响所有的人不吐痰,你说,谁的文明追求更有价值?

我说,其实这两种文明都是文明,不过人生的视野和境界不一样。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两个伟大诗人,一个是白居易,一个是杜甫。白居易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随便问了一下,这个“穷”字怎么理解,有两个同学自告奋勇,但都解释错了。我夸奖了他们,并且说,错误是进步的阶梯。

白居易在“穷”的情况下,就管好自己不吐痰,做好一个文明人。但在“达”的情况下,是要“兼济天下”的。而老杜则不相同,他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而他自己宁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又是最后一个女生的发言非常有特点,她说,“我为什么读书?我常常自问,后来,我就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堵墙,它在那里,阻碍了我们,光和线。所谓的读书,就是不断地搬垫脚石,读书读得越多,垫脚石就越累得越多,而我们,就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我心里窃喜,于是,开起了玩笑。我说,同学们,我们就像那个寓言中的乌鸦,不断地往瓶子里扔小石子,有一天,我们终究能喝到香甜的清凉的水。我很喜欢这种比喻说理,它让我想起了韩东的《山民》。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等到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朗诵完了这首诗歌,我说,同学们,好在我们不愿意做走不出山的山民,读书是越过山,看到海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当然,短短的两节多课,我们不大可能解决掉我们为什么而读书,但是,我们一定要有这种意识,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修正和追求自己读书的意义。而为了同学们更好的读书,我还会和你们提出一些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