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遇上“三年级现象”怎么办?

2018-08-02 08:10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读二年级常考100分的,怎么一下子就跌到80分了?以前对我们从来都是言听计从的,怎么现在都敢顶嘴了?明明给他报了培训班,怎么作业错误率还是这么高?早没注意他有多粗心,怎么现在总是丢三落四……罗列孩子在三年级的问题,家长们能说出许多。经常有家长质疑:在一、二年级特别出色的孩子,为什么到了三年级就像变了个人一样。其实,这就是令为数不少的家长困惑的“三年级现象”。 

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们对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这个“关键年龄”进行了不少的研究。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要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在小学阶段,一、二年级知识简单,一来是遵循儿童的生长规律,二来是因为一、二年级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关键期。科学家研究表明,8岁到12岁是记忆最好的时期,而部分家长随波逐流般让孩子过早地在适合“动手”的年龄去“动脑”,违背了儿童的生长规律,于是出现了孩子入学后因为学校讲的知识早已掌握,在课堂上过多地去“展示”,而没有“聆听”。甚至错失了小学阶段学习习惯养成的良机。 

随着三年级知识难度的提高,开始了综合性知识的学习,个别孩子对学校、学习的新鲜感淡去,不当的学习习惯又让他们失去了课堂上的 “存在感”。于是作业和学习对他们来说好像成了一种煎熬、负担。如果这些困难产生累积效应,学生便会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他们会偏向于悲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降低对自己的期望,产生畏难情绪。 

其实,对于能够在一、二年级跟随学校的教育教学步伐的孩子来说,三年级可以轻松过渡,甚至是脱颖而出。而对于可能会出现“三年级现象”的孩子家长来说,也不要过分焦虑,要积极地肯定孩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孩子,认识到孩子有了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是思维不稳定不成熟、易冲动、克制力差。帮助孩子分析出现的问题,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给他不同的方法,让他的知识向纵深发展。本着和孩子共同研究的目的,这样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共同思考,而不是他等着你的答案,尽量听取孩子的意见。让他重新找回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