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去小学化” 疏重于堵
摘要:应重视幼教与小学教育衔接的研究,厘清转换阶段孩子角色转变各自的责任,明确相互衔接上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帮助孩子完成适应性转换过渡,消除家长的担忧。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对于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除幼儿园外,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各地要结合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予以规范。记者走访了解到,不少提供“拼音”、“算术”等课程的学前班、幼小衔接班仍然吸引不少家长咨询。
(7月23日《新京报》)
幼教“去小学化”的意义无须多言,但“去小学化”对所有幼儿园来说,都面临同一个问题:不让教小学的,幼儿园孩子该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价,如何取信家长。显然,“去”了还得有“来”的,真正实现替代、转型与升级。而值得关注的是,幼儿教育的制度设计,并没有很好地融入国民教育的体系。如何根据幼儿的特点,用什么方式来教孩子、教给孩子哪些内容,怎么评价、怎么纳入教育的管理,几乎没有一套统一规范的标准,制约了符合幼儿特点教育体系的形成。
幼教“去小学化”应疏堵并举,而且是疏重于堵。一方面,加快研究制定幼儿园教育的规范标准,引导幼儿教育内容、方式的转型,并把幼儿教育评价纳入到教育行政管理的范畴内,进行规范与约束,督促幼儿园转方式、提素质,增强“去小学化”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应重视幼教与小学教育衔接的研究,厘清转换阶段孩子角色转变各自的责任,明确相互衔接上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帮助孩子完成适应性转换过渡,消除家长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