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试 中考

2018年中高考趋势告诉你:孩子的这些能力需要重点培养!

2018-07-07 08:47 现代教育报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2018年中高考刚刚落下帷幕,随着北京教育改革的推进,今年的中高考有着许多新变化、新趋势,这些趋势对未来如何培养孩子,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具有直接的引导意义。

2018年中高考刚刚落下帷幕,随着北京教育改革的推进,今年的中高考有着许多新变化、新趋势,这些趋势对未来如何培养孩子,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具有直接的引导意义。

未来应该重点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现代教育报》对话北京教育系统的多位专家,请他们结合中高考中考查的重点能力来进行解析:未来,孩子的这些能力不可或缺。

阅读能力是考查的第一关

对于走出中高考考场的孩子们来说,家长们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都答完了吗?”不管考得如何,能把考卷答完才是成功的第一步。而近年来中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这体现在阅读量逐年增加和出题难度的提升上。

从2015年开始,北京高考语文试卷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文字量大增,考生阅读能力成为试卷考查的新看点。与前几年相比,现在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增加了近两千字的阅读量,而且在理综、文综、文科数学等多个学科中题面阅读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就要求孩子能快速阅读,准确地把握住题干意思。

北京高考语文评卷领导工作小组副组长、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宋亚云介绍,2018年的语文试卷的整体阅读量虽然比去年少了200字,但是从出题形式上看,考查得更灵活,难度上有所提升。

在2018北京中考中,也体现出同样的特点。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认为今年的试卷在“多读书”方面加大了力度。例如,古诗词阅读作为独立板块第一次进入试卷,重点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以及与本首诗相关内容的积累。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王彤彦指出,“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更关注的是学生在实际阅读中的真实获得,以及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启迪,力求使多读书、会读书、善思考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而2018年中考英语试题阅读理解在选材上,注重高标准,突出“宽”和“泛”。

所选素材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所以让孩子多读古今中外的各类读物,特别是经典读物,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对阅读能力的注重,应该放开功利心,更多地从孩子未来核心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让孩子大量广泛地读好书读经典,同时提升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宋亚云还对媒体说到,今年高考进一步加大了经典名著的考查范围,也更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考查学生的观察和思辨能力、分析与表达能力。这意味着孩子不光要通过重质重量的阅读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还要带着思考和感受来阅读,能把阅读能力内化成思考能力。

再学不好传统文化就输定了

今年的中考一结束,孩子们就大呼这次考试是“得传统文化者得天下”,各份试卷都体现出浓浓的中国味。比如北京中考数学卷的第8题以老北京城一些地点的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于在不同坐标系下点的相对位置的不变性的理解。

英语写作二选一的题目中,一道题是让考生给交换生Peter写邮件邀请他参加京剧讲座,并向他做简单介绍;一道题是让考生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中华美德为主题写一篇短文参加征文比赛。数学和英语尚且可见传统文化的痕迹,更不用说2018北京中考语文卷简直满目皆是传统文化,不光首增古诗词阅读板块,二选一大作文中就请考生任选一处古迹或一件文物,将“____,让我心生敬意”补充完整,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据北京教育考试院介绍,2018北京中考语文在试卷整体设计上,以弘扬历史文化为主题,从圆明园的历史到“为国尽忠”的美德,从博物馆介绍到传统民间艺术,从古人的读书方法到记叙历史古迹,都是在彰显历史味、文化味,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今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也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选用了“立春”“白露”等四个节气以及篆刻、编钟等古代的科技成就,作为素材背景等。

2018北京高考也一以贯之地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如在北京高考英语卷中,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和内容渗透进各种题型,从单项填空中的丝绸之路、中秋节,到大作文中的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茶,都体现出用英语来讲述中国故事这一核心。

而宋亚云说跟去年相比,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古诗文默写题由去年的6分增加到8分,其中最后一道小题要求考生根据情景填入两句恰当的诗文。这不仅要求考生要准确地背诵和默写古诗文原句,而且要求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以及它使用的场景,这就要求考生不仅仅停留在死记的阶段,而是要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中高考对传统文化的考查都更加注重深入的理解和表达,这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知识和古诗词运用要从了解、知道上升到能活学活用的地步,不仅用中文能表达清楚,更要做到能用英语流利介绍。

能真正将传统文化知识内化成自己精神力量的考生,有能力灵活运用的考生,在未来的考试中将具有很大的优势,且对孩子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北京教育改革和新一轮课改都释放出一个重要的信号,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将成为培养孩子的重要方向。

社会实践能力必不可少

2018北京中考有一个特别大的变化,那就是综合实践分数也计入中考文化课分数。这一变化表明孩子们不光是要学好课堂内的知识,也要关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百姓民生,不能埋头在故纸堆里读书而要走进社会课堂,了解、认识社会和这个时代。高考评卷专家张福彬曾说,任何题目都有导向性,一个18岁的青年,如果不关注祖国的发展,不把自己的发展和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这将会是教育的失职。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高级教师富霄菱介绍说,2018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以圆明园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主线设置情境。圆明园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学生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基地,这些活动情境以及内容的设计与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活动贴近,通过景点介绍、历史介绍、观看书信、欣赏邮票等实践活动内容,将对语文学科多个考点的考查融入其中。

而中考政治试题的情境材料来自于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对“课堂教学对接社会实践、学科知识联系社会生活”发挥了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除了一贯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语文、政治等科目外,本次北京中考数学试卷中有好几道题都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如第4题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为背景,考查科学记数法的知识以及估算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第7题以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比赛项目跳台滑雪为背景,具有时代气息,考查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16题以全球创新综合排名、创新产出排名、创新效率排名为背景,考查学生在图象中读取数据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的创新发展水平。

而2018北京高考语文大作文就以新时代新青年为主题,请考生谈谈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地理试卷中以川藏铁路建设、乡村振兴计划、中国与多米尼加建交等现实问题作为出题背景。北京教育考试院的专家指出,中高考都具有育人导向的作用,通过考试考查的方向,用更贴近生活、社会、时代的出题视角,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当下的发展,认识自身所承担的历史责任。

这些以现实为背景的题目着力于引导考生拓宽观察视野,思考社会现实,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以致用”就是在强调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能不能用学到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将是家庭和学校重要的一个发力方向。

有独立思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阅读能力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滋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推动最终都要转化为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日常生活的个人体验中,思考、提炼并最终表达出来。如2018年北京高考第四大题的大阅读《水缸里的文学》,其中第三小题就要求考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对“凝视水缸”之类的非书本阅读的体会,根据考生的个人体验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还有自己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宋亚云说这类题目要拓宽考生对非书本阅读的理解,提升学生对于社会、自然、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提炼、反思能力。这类创新型题目凸显了对考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让学生从惯常的角度跳脱出来,发散思维、主动思考,充分调动想象力,从每个人的个人体验出发,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却有精彩的个性化回答。

本次中考数学试题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需要学生更加注重经验积累,多思少算,准确推断,合理表述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北京基教研专家认为,2018年中考数学更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试卷形式和内容都更加新颖、多样。

事实上不仅是数学,近年来,中高考各科试题的开放性都越来越强,已经成为一种考题设置的必然。这些题目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思维,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体现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倾向,就是培养那些有思想有见解的孩子。

北京教育考试院相关专家更是直接指出,那些“胸中有丘壑”的学生才能赢得未来。可见,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已经是赢得未来的重要前提。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