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3+体育”新中考模式透露出哪些改革信息?
摘要:今年是北京新中考元年。此次的中考改革在各方面都有了变化。比如进行“全科开考”、比如体育要计入总成绩,比如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升学依据。
北京中考综合改革来啦!
今年是北京新中考元年。此次的中考改革在各方面都有了变化。比如进行“全科开考”、比如体育要计入总成绩,比如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升学依据。
不只北京,各地也都陆陆续续地放出了各自的中考改革政策。
紧不紧张?害不害怕?是不是一头雾水?没关系!小编带你一同分析分析这些改革政策,看看都透露出哪些新中考改革信息?
1
北京将实行“3必考+3选考+体育”模式
从2018年起,北京市将实行“3必考+3选考+体育”的新中考模式,即语、数、外为必考科目,其他科目实行选考,从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 )中选择3门参加考试。其中,文化课总分为540分;体育考试满分为40分,其中现场考试30分,过程性考核10分。
考生所选的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为实际分数,折算时保留1位小数。也就是说,三科折算后实际满分分别为100分、80分和60分。各科成绩相加后按四舍五入原则取整。
不只是北京,各地都陆陆续续地进行中考改革试点。
比如,山东潍坊市从 2004 年在高密市进行中考改革试点,2006年在全市推开。
改革包括高中升学考试和学业水平考试合二为一,依据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和考生综合素质等级进行录取,录取时根据各学科成绩等级实行组合录取等多项内容。
比如,2006 年,长沙市开展中考制度改革,改变一直使用的分数制,推行等第制,即中考成绩不再以分数形式呈现,而是以A、B、C、D、E五个等第形式呈现。与此同时,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将评价结果与高中录取挂钩。
再比如,2015 年 3 月 3 日,浙江嘉兴市教育局下发《嘉兴市2015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段招生工作实施意见》,启动新一轮中考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改革提出统一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查)科目和要求;降低考试科目的满分值,并将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纳入升学考试总分;以多元招生为模式,减少中考加分项目和分值。
其实,对比全国各地的试点改革,不难发现未来新中考改革的趋势。
2
全国新中考改革有何趋势?
2017年9月 20 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 《意见》)。《意见》中指出,中考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非试点地市仍执行原来的考试招生办法不变,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一个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自此拉开了中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序幕。
新中考改革与新高考改革紧密关联。分析全国各省市新中考改革策略以及《意见》不难发现,两考合一、全科开考、新增计分科目、严格控制特长加分、探索综合素质评价成果应用等,成为各省份新中考改革趋势。
两考合一
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这不意味着取消中考,而是希望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减轻学生重复备考的负担和压力。
全科开考
改革之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将包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
别害怕!这种“全科开考”似乎听起来很可怕,但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考试科目成绩都纳入高中录取计分总成绩,不计分的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即可。
把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
并且《意见》特别强调除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外,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试点地区可确定其他具体录取计分科目及数量,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加重学生负担。
这意味着,在每门课合格的前提下,也给了学生适当的选择权,从而发展学生优势特长。所以,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将可以选择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之外的其它“录取计分科目”。但是,不能只选文科类科目,也不能只选理科类科目,要文理兼顾。没有选择的科目,不仅“要学”、“要考”,还要达到 “合格”。
并且,教育部鼓励各省市不止依靠分数来体现成绩,而是采取“等级”、“分数”等多种形式。
新增计分科目
为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体育将被纳入录取计分科目,并要求科学确定其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
综合素质评价建档
此次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将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一起,成为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主要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3
竞争变大?
新中考改革有何影响?
都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此次的中考改革也不例外。孩子们每个科目都要考,都要学,那么是不是负担更重了?孩子有能力进行自主选择么?
压力变小 竞争变大
孩子们每个科目都要考,都要学,那么是不是负担更重了?
有不少老师直言,只要高考中考这根指挥棒还在,纳入升学计分的任何科目,都会成为课业负担。只是改革了之后,学生的选择面有可能扩大,学生将可以自主选择除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之外的其他录取计分科目,从而规避自己的薄弱科目。
但也有可喜的改变,如果大部分科目不再以分数算成绩,而是以等级制计算,那孩子们的学习难度会降低不少。举个例子,考100分是A,考90分也是A,那么同一个学生考100分肯定要比考90分要付出更多精力。在成绩评分等级制出现后,该学生只需要花90分的精力就能达到A级标准,学习压力明显就降低了。
也有人感觉到,如果难度降低是相对的,实施等级制后,学霸学生和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都容易拿到A,中等生再拼一把也拿到了A,这样同一等级的竞争者就多了,竞争压力反而比以前大了。
但至少新中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而综合素质测评要求孩子们全面发展,因而孩子们不能再只是一味地购买教辅、报补课班,除了提高考试科目的学习成绩外,还得有点儿自己的兴趣爱好。
走班制成趋势
中考改革后,不少专家认为走班制可能成为新趋势。
由于新中考重视对动手能力的考察,规定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5门选考科目中,每科都包含 10 分开放性科学实践或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分数。所以,很多学校从初一开始,就重视开展这些活动。
比如,北京市丰台二中在初一、初二、初三都开设了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博物馆工程,在历史、地理、生物、思想品德实行走班。这也意味着,过去习惯了的固定行政班的教学和管理都会发生相应变化。教师工作量在不同阶段也会发生不确定的变化。
在一线老师看来,走班没问题,但是不应尽早选科编班,否则又会违背改革的初衷。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家长和老师担忧,选课走班也可能部分科目被一哄而上、部分科目无人问津的局面,对于某些郊区学校来说,师资短缺的情况可能更为严峻。
对此,广东省政府督学李伟成表示:“走班制是分层教学的好办法,初中就开始走班并不奇怪。”但他也表示,这对学校的管理有更高要求,比如场地设置、师资配备、实验器材够不够等都应通盘考虑。
4
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新中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然而多样化的选择势必给学校教学带来诸多难题。如何组织行政班级以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怎样才能让不同类型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中学生生涯规划究竟该怎么做?北京学校的一些经验,或许值得借鉴。
让孩子提前进行职业规划
北京二中校长钮小桦表示 :新改革方案的初衷就是为了给孩子们更多的选择权以“扬长避短”,而目前的现状是孩子们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帮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兴趣所在,也是改革方案出台后学校面临的一大挑战。为了应对挑战,初三开始,二中分校将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选课指导,将二中延续多年的“百所高校进校园”活动覆盖到初中学生群体,同时引导高中教师走进初中校园,让孩子们在选科之前,对每个学科的前瞻性发展有着全景性的把握,让学生“填报志愿”的意识和职业发展意识前移。
分部分类分层走班制
首师大附中从 2016 年9月起,在初中部运行“分部分类分层走班制”。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设立4个学部——创新学部、理工学部、人文学部、国际学部,采取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方式,将有共同兴趣爱好或学科专长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
首师大附中校长沈杰表示 :学部划分的意义,一方面是基于教育学“就近发展区”的概念,将志趣相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研修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另一方面,则是将走班排课的工作压力化整为零,在4个学部内完成进一步的分类分层,把一个大任务切割成 4 个小任务。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