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3种回应模式,你选择哪一种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摘要:所谓精神上的富养,无非是对孩子的爱化为颜施、言施、心施、眼施、身施。你对孩子爱的回应,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在这个世界上,有像扎克伯格这样阳光、有为、充满爱心的人,也有像陈世峰那样残暴、极端、反社会的人。
为人父母者,都梦想着孩子成为前者,唯恐孩子成为后者。
为此,父母能做些什么?
弗洛伊德和罗杰斯,心理学两大流派的领军人物,许多观点截然不同,却有一个观点不谋而合:一个人早年与父母的互动,对其心理成长至关重要。
在我们身边,那些婚姻多次失败、缺少朋友、人际关系紧张的人,通常在童年都没有被父母温柔地对待。
糟糕的亲子互动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
而亲子互动的质量,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回应。
我见过大街上孩子抬头和父母说话,却被父母吼回去。不一会,孩子依然一脸天真地与父母说话。
我见过孩子一边小跑跟着父母,一边热切地告诉父母什么,可是父母面无表情,一言不发。
但我没有见过父母好好和孩子说话时,孩子表现出怒吼、漠然和不屑。
孩子总是对父母敞开怀抱,期待父母的回应。因为父母的回应里承载着爱与尊重。
但不是每个父母都会用爱和尊重去回应孩子。
现实中父母对孩子常见的回应模式有三种:否定型、回避型和一致型。
不同的回应模式,塑造着孩子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01
否定型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你让孩子“言轻”,孩子便“人微”——人格的卑微》,一位读者的留言让人印象深刻:
“作为一个80后,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可是我记忆里我妈就没说我做对过什么!她跟我爱人很自信地说我小时候可乖了,从来不胡闹,就算打我,我也不敢哭,因为越哭越使劲打,所以都不哭不闹,很好带。”
“现在,我买的东西,如果比她买的贵,她就说我被骗了,如果比她买的便宜,就是质量肯定没她的好。”
“我说一件事,她回应的第一句永远是质疑,有时候跟她分享一个好笑的事,她总能发现里面的社会黑暗面。最近有点忍不了了,好想爆!”
这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型父母和一个压抑的孩子。
不让她哭,是否定她情绪;挑剔她买的东西,是否定她的行为;永远质疑她的话,是否定她的观念。
人之为人,无非就是有观念、情绪、行为。你否定其中任何一项,都是在否定这个人。
否定型父母总是用行动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那是不好的,这也是不允许的。
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变得退缩。
90后女网友“走饭”的自杀曾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
2012年3月18日,网友“走饭”发布一条微博:“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后经警方确认,微博发布者已自杀身亡。
网友们进入她的微博,发现她的文字里充满了孤独和冷幽默。
微博里唯一多次提到的人,是她的妈妈。
“我妈总是在我抓狂的时候咯咯咯笑,唉看在二十多年的交情份上就原谅你。”
“没有一个可驻扎的地方,到每一个地方那儿的人都对我说:你得走。就连回家妈妈都在说:你不能留在这儿。每一刻看着那些离去的期限我就觉得孤立无依。”
在走饭极度压抑时,妈妈回以嘲笑,让她感到绝望;在走饭渴望归属时,妈妈予以拒绝,让她感到绝情。
长期被否认的孩子,感受被压抑,自我受到扭曲,从而变得自卑和退缩。
02
忽视型
有一次,在商场看到一个年轻妈妈坐在凳子上看手机,旁边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女孩,正趴在凳子上折纸玩。
小女孩拿着折好的小船,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快看,我折的小船!”
妈妈依然看着手机,面无表情。
小女孩更靠近了一点,说:“妈妈你看呀!”
妈妈脸上露出不耐烦的表情:“好好好,行了,妈妈看到了。”说话时,眼睛始终没有离开手机。
小女孩明显感觉到了妈妈的敷衍,一脸失望,撅着嘴,手里随意摆弄着小船。
小女孩向妈妈分享自己的感受,渴望与妈妈建立连接,却遭到妈妈的无视,小女孩的内心一定充满了挫败感。
长期缺乏关注,可能导致小女孩长大后迷恋于渣男的花言巧语。
忽视型的父母通常并不把孩子当回事,懒得回应孩子,或者把不回应当做惩罚。
这在本质上是对孩子的不尊重,这样的父母,通常在童年也没有被自己的父母尊重。
一位民警朋友说过一个案例:
一个13岁男孩,白天在网吧上网睡觉,晚上流窜盗窃,曾因为攀爬入室摔断了腿。
民警通过讯问得知,男孩父亲工伤瘫痪,母亲一边打临工一边照顾父亲,父母对男孩不管不问。
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回应,男孩开始沉迷网络,偷钱去网吧玩游戏、打赏主播。
讯问结束已是晚上9点,男孩不满14周岁免于处罚。民警将男孩送回家,是一个带院子的平房。
男孩在院子铁门外喊爸妈开门,喊了十几分钟,却无人回应。
而透过父母卧室的窗户,分明可以看到电视正在播放着节目。
男孩尴尬地对民警说:你们不用管我了。说完自己翻过院墙进入屋子里。
男孩为了进入家门,不得不使用攀爬盗窃的手段。这听起来有点讽刺,还有些心痛。
父母沉默的那十几分钟里,男孩一定感受到了被遗弃的绝望,这就像凌迟一样慢慢湮灭了男孩的希望。
父母的冷漠,就像一双无法抗拒的手,将男孩推向犯罪深渊。
鲁迅说过:“唯沉默是最高的鄙视,最高的鄙视是无言,并且连眼珠都不转过去。”
忽视有时候比否认还要可怕,它让孩子失去父母关注的同时,得到了无可反驳的否认。
03
一致型
一位妈妈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经历:
“有一次带儿子坐火车,儿子突然指着窗外兴奋地喊:‘妈妈,快看!那辆动车好快啊!’
我说:‘哇!妈妈也看到了,妈妈也好激动!’
儿子突然转过头,认真地对我说:‘妈妈我好爱你!’说完在我脸上亲了一口。
那一刻,我觉得幸福极了。”
妈妈完全接受了孩子的感受,并且产生共鸣,自然地流露出来。孩子从妈妈真实而自然的回应中,感受到了浓浓的爱。
一致型回应模式下,父母细心地察觉到孩子的内心,然后用语言、表情、行为表达出对孩子的接纳。
父母的回应与孩子的内心保持一致,同频共振,孩子的成长能量也就畅通无阻。
孩子能感觉到:我被父母喜欢着,很安心,很满足。这种感觉一次次地出现,会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固化:我是有价值的,世界是安全的。孩子会变得自信,长大后会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造这个世界。
所以,父母要敏锐地察觉孩子,积极地回应孩子。
有一次,我从网上买了一个储物架。在我开始组装的时候,两岁半的仔仔兴奋地跑过来,一边模仿我拿螺丝刀拧螺丝,一边自言自语。
我拿着说明书研究时,仔仔拉着我的裤子大声喊爸爸,我嗯了一声,眼睛仍然盯着说明书。
当仔仔再一次喊爸爸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他有点着急了。
于是我放下说明书,蹲下来看着他。
仔仔咧开嘴笑了,说:“爸爸,我们一起来安装吧。”
我说好,然后一边和他说话,一边看他装模作样地安装。
在那一刹,心里突然有一丝感动,觉得仔仔的样子很可爱。
孩子通过父母的回应感受到爱,父母亦通过对孩子的回应唤醒内心的爱。
小区里一位宝妈问我,你家仔仔不怯场,喜欢说话,有没有什么秘诀?
我笑了笑,心想,我们一直认真地回应他,算不算?
穷人问佛陀:我为什么这么穷?
佛: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
穷人:我什么都没,如何给予?
佛陀: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人五样东西:
一、颜施,即微笑待人。
二、言施,多说鼓励赞美和安慰的话。
三、心施,敞开心扉对人诚恳。
四、眼施,用善意的眼光给予别人。
五、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
也许我们给不了孩子价格过万的鞋子,上不了学费十几万的幼儿园。
但我们可以给孩子“五施”:微笑着,用爱的眼神看着孩子,由衷地夸奖孩子,诚恳地回应孩子的话,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如果能做到这些,孩子一定会变得阳光、快乐、独立、深爱着父母。
所谓精神上的富养,无非是对孩子的爱化为颜施、言施、心施、眼施、身施。
你对孩子爱的回应,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