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的致命误区:成功只有一条路
摘要:我们总是想着要“好”,但“好”常常只代表着“平庸”。
我们总是想着要“好”,但“好”常常只代表着“平庸”。
前些天,连岳一篇文章中的一条留言,引发了很多人的感慨与共鸣:
这个女孩不算学校里的尖子生,可她父母并没有焦虑,也未将指责矛头转向女儿,而是帮女儿找到一条不同寻常,却又发挥个人优势的路。
结果证明,女孩儿走对了,她拥有了自己擅长且喜欢的事业,成功与幸福几近兼得,父母可以放心了。
没错,世间成功大抵分为两种途径:
一条是按部就班、遵守规则,稳扎稳打、逐步进阶的模板式成功,如一路就读名校、进入重要岗位,在努力工作中顺利升级;
另一条,则为另辟蹊径、突破规则,柳暗花明、不走寻常路的成功,如没有学历却成就非凡(退学的创业大咖)、成绩不佳却在某一领域拔得头筹(连岳留言中的女孩)。
前者,众人一看就是成功的苗子,自身努力加上遵守规则,就可以过得不错;
后者,因为总是突破规则,不按常理出牌,如果按照大多数人那样按部就班,最后大抵也仅仅是个普通人,谁能料到他们独独找到了自己最突出的优势,扬长避短,在恰如其分的道路上大获全胜,成就可能还高于昔日的学霸同学。
两种成功都令人羡慕,但不得不承认,在后一种人成功之前,他们一定是家长心中的忧患,人们眼中的异类,甚至是loser,很少有人会赌他们成功。
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大多数家长,眼中的成功路只有一条、优秀标准只有一个——成绩好、人缘佳,进名校、拿高薪,倘若稍有偏离,就会被判定为失败、平庸,令人笑话、叫人轻视。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为什么大众(尤其家长)对于成功的判定,如此单一化?
至少在大学之前(包括有些大学),成绩好、人缘好,的确是会得到不小回报的。
学校不同于社会,它奖励顺从、听话的学生。
虽然成绩与智力水平关系不大,但对于学生在学校中的听话程度、自律水平、尽责能力,分数是极佳的预测指标。要想拿到好成绩,按照老师要求的做,准没错,至于有没有从内心热爱学习,有没有真的对知识融会贯通,不重要。
他们的最大目标,是好分数,而不是真正学到什么。
学校还奖励通才。
各门成绩优秀,你才是真的优秀,至于有没有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有没有可能在这方面做出杰出成就,不重要。
基于这两个原因,无数学校中令人艳羡的学霸,一进入社会,就泯然众人矣。
波士顿大学研究者Karen Arnold,曾跟踪研究了81位高中优秀学生代表,想看看他们在学术领域获得了什么成就。95%以平均绩点3.6考上了研究生,60%获得了研究生学位,其中90%在专业领域工作,有40%进入了行业高级职位,这是大家眼中典型的成功路径,安全稳定、前途无忧。
但是,这些高中的学霸中,有没有人改变了世界、影响了世界呢?
一个都没有。
Arnold教授说:
“即使这些昔日的学霸,如今都在各行各业熠熠生光,但他们并没有获得极致成就,为人类社会作出极致贡献,他们都是顺应系统、遵守规则,而不是突破规则的人。”
他们追求好分数,致力于成为通才,在学校这个系统内如鱼得水,但他们并没有时间、精力与热情,去发掘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并在此深耕一番,也就降低了在某一领域达成卓越的几率。
最终,成为了一群焦虑不安、患得患失、内心迷茫的优秀的绵羊。
学校有明确的规则和目标,你只需听话遵守就能回报,社会可不是,生活更不是,它从未规定过哪条路径最成功。
当没有明确目标和路径去依循,没有看清自己的优势与短处,这些优秀绵羊很可能就会崩溃。
来自哈佛大学的Shawn Achor教授的研究表明,大学成绩、院校名气,与工作业绩完全没有关系,也丝毫不能预测生活成功。还有一项针对700名美国百万富翁的研究发现,他们大学的平均GPA只有2.9.
遵守规则,并不缔造成功,只会帮你剔除极值——极好和极坏,既不至于让你沦落底层,但也抹杀了一个人获得极致成功的可能性。
就好像很多年轻人都想去拿铁饭碗,它的确让你名声好听、生活小康,但如果你遵守规则、不贪不占,也不大可能极其富有,只能在平均区间内做一辈子普通人。
我们总是想着要“好”,但“好”常常只代表着“平庸”。
那么,这些遵守规则的好学生没有到达成就顶峰,谁到达了?
一批或许不是“别人家的好孩子”,但极其清楚自身独特优劣势,在可以发挥优势、转化劣势的环境,忘我工作、享受奋斗的人。
有一个男孩,他的身材一点也不完美,上身太长,腿太短,大手大脚,胳膊细长。跑步不行、跳舞滑稽,这样的孩子,恐怕没人觉得他的身体条件好。
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毛病十足的身体,让他成为了赢得金牌最多的奥运游泳冠军。他就是我们熟知的小飞鱼——菲尔普斯。
他的身体缺点,一进入泳池,就变为了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他又高又瘦,腿短身长,却让他的身体像个独木舟;他大手大脚、胳膊偏长,却让他拥有像鱼一样的“鱼鳍”,拍打水花快速、强劲。
他的身体,几乎是为游泳而设计,如果让他去跑田径、跳远,成绩一定很糟糕,更别说奥运奖牌了。
显著的劣势,放在正确的环境中,却转变成了独特、强大的优势,这就是signature strength。
没有永远绝对的好与坏,就看你如何利用与转化它们。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基因。
有一种CHRM2基因,携带者如果成长于贫穷家庭,最终很可能成为最具危险的罪犯,但如果出自温暖、富足家庭,那这些孩子很可能进入顶级阶层;另一种携带5-HTTLPR基因的孩子,如果他们父母专横、多变,那他们就更可能成为问题少年,但如果父母温和、善良,那么这些孩子也会遵守规则、懂得礼貌。
比如战场。
以色列军队曾需要有人分析敌方卫星云图,能胜任此任务的士兵,应有极佳视力,能迅速发现细微差别,且不会因为整天观测天象而无聊。
最终,什么样的人做得最好?自闭症患者。他们也许无力与人正常交流,但是在观测事物、独自解谜等方面,往往要比正常人做得好。
恰如其分的环境,恰如其分的任务,极大劣势也成为了不可多得的优势。
比如天才。
天才与疯子的一线之隔,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研究发现,极其有创造力的人,拥有精神疾病的几率大大高于常人;易冲动的人,尽管属于容易暴力犯罪的消极特质,但也的确与创造力有明确相关性;创意领域中,成就极佳者,在“心理变态”一项的评分更高,甚至成功的美国总统,心理健康评分也更偏向“变态”。
林肯、甘地、马克·吐温,他们都在16岁前失去了父母,原本可能像诸多孤儿一样,满身恶习,烂在泥地,但研究者总结出,他们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伟人,与童年的悲剧经历不无关系。
正是如此,他们小小年纪便懂得,这个世界不安全,自己必须凝聚所有力量、付出所有努力,才能幸存下来。得益于此类经历,以及形成的独特个性,这些孤儿将悲惨经历转化成了忘我前进的动力。
还有诸多硅谷的创业大亨,他们极少睡觉、爱冒险、没耐心、无法容忍蠢人、自信爆棚、魅力非凡,狂妄傲慢、极度有野心、进取心强(比如埃隆·马斯克),而在医学界,这些症状就是“轻躁狂”。
在强调遵守规则的环境中,这些特征足以让他们成为人们的眼中钉,但在创业领域,轻躁狂症状,可以让他们为一个目标不知疲倦地努力,反而成为了优势。
种种此类,都是在告诉你,每个人可能都会有别人没有的signature strength,与其漫无目标地随大流,成为别无长处的普通人,不如花点时间,发掘你自己的独特优势,分析这种优势所适合的恰当环境,然后投身其中。
作为普通人,应该怎么做?
一句话,了解你自己,看清你的优势、劣势,再选择对的环境。
1、优势和劣势怎么找?
先想想,有什么事,是你能持续创造出想要成果的?
这里面暗含两个条件:持续做、有不错成果。如果只是喜欢做,却做不出什么成绩,或者能做出不错成绩,却是你极其厌恶的事情,那都不算是你的真正优势。
比如,数学实在学得太渣,理科学科总是差点火候,而对文科更有感觉,那就果断进攻文科,或许你会有所建树。研究也证明,在你擅长、喜欢的事情上,哪怕忙得手脚朝天,那你也不会很有压力,反而会心情愉悦,并感到被人尊重。
2、对的环境怎么选?
思索一番,你属于能很好地遵守规则、顺应系统的人吗?
如果是,你大可放心按照传统的优秀道路行事。做学校的好学生、老师的好帮手,加倍努力,最后进入与学校系统相似的,有明确答案、明确路径的领域,如大外企、政府、事业单位、大学等。
社会这么大,总有地方奖赏注重规则、让世界有序运转的人。哪怕不求改变世界,维护世界也是好样的。
如果你厌恶规则,总是想另辟蹊径,也不善于在既定的轨迹上按部就班,那么可能就要发掘让你独特的signature strengths(这个“优势”,可能在正常环境中看起来是劣势,但会在正确的环境中,转化为优势),并开掘自己的道路。
这条路少有人走,并且可能困难重重、前途漫漫,期间诸多挫折与未知,但如果你真的找到了发挥优势的特定环境,那么你也很可能获得不小的成就。
无论是像扎克伯格一样退学创业,还是像文章开头那个女孩,不走传统高考路线,看准自己、找准时机、选对环境,就要一往无前地扎进去。
太过在意他人闲言碎语,优柔寡断,也就别怪自己终于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