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没有打骂,美国妈妈仅用这三招就让儿子从学渣变成学霸

2017-09-04 08:59 搜狐教育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西方人不主张打骂,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让她们取得好成绩?

今天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来自我的朋友,一位美国的妈妈。

她曾经是个“失败的”妈妈。孩子很让人头疼,成绩中等偏下,经常违反学校的纪律,还被停学一次(美国一些学校对有行为问题的孩子,会强制停学几天到40天不等)。

我的朋友是绝对的女强人,企业高管,全球到处飞,陪伴孩子时间有限。

被学校停学后,朋友觉得问题严重,找了一位家庭教育咨询师,花高价做了一年的咨询。

那一年的咨询,改变了朋友的思路,以及可以说,孩子的整个人生。

她的孩子在咨询师的帮助以及妈妈的转变下,变得很有动力,不再疯狂上网打发时间,吸烟混小社会。从9年级开始,成绩年年提高,成了一名学霸,还利用特长,为一家企业开发了新程序,最终考入录取率不到5%的斯坦福大学。

为了斯坦福的目标,孩子常常熬夜学习,接到录取时,他说自己兴奋的都快哭了。

我跟他说:你的经历可以写书了,就叫《从小混混到斯坦福》,绝对励志!

那么问题是,咨询师给了这个家庭什么建议?

我跟这位母亲沟通之后,对她说得一些理念和案例做了广义补充,总结以下三点,供希望培养孩子内动力、自制力的朋友参考。

1. 积极管教,是在帮助孩子

美国的咨询师,包括很多教育学者,都支持父母管教和约束孩子,这是在帮助孩子。

但是,管教分为:积极管束和消极管束。

先说消极管束。

很多父母喜欢说:你该睡觉了。或者,你可以去睡觉吗?或者,赶紧去睡觉,否则爸爸妈不喜欢你了!

以上种种,无论父母是满脸微笑的,还是头顶三条黑线的,都属于消极管教。

因为,它们只是单向传递了父母的意愿。

孩子无论听话,还是逆反,都只是被动执行或反抗了父母的指示。孩子心里不明白,不开心。

如何积极管教?咨询师给我那位朋友的建议是,家长要明确给孩子提出要求,并同时解释原因。具体要求 + 合理原因,属于亲子沟通的标准句式。

如何实现呢?家长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比如,你该睡觉了(为什么啊?)

你现在去把玩具收拾好(为什么啊?)

用这个逻辑,你可以说:

你该睡觉了宝贝。因为身体睡足了,会更加健康漂亮(or 踢球会更厉害)。

你现在去把玩具收起来。因为把它们放好了,你下次再想玩,一下子就可以找到啦!

孩子可能继续问为什么啊为什么?喋喋不休的十万个为什么是爸妈们最崩溃的。

但是,在孩子成长期,正是这些为什么,能够帮助大人了解孩子的认知水平、性格、关注点、困难等等。

等到青春期再倒过来询问这些问题,与孩子沟通,会变得非常困难。我那位朋友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好的咨询师,但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财力能力,获得这样好的服务。

给孩子提出要求,从孩子立场出发解释原因,可以让孩子觉得,你是在帮他。你的要求可以帮助他实现他自己的愿望。这样,他会慢慢理解这些要求有什么具体意义,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产生内动力,并身心的愉悦的执行。

2. 把不感兴趣的事,和感兴趣的事挂上钩

那个朋友的小孩,中学时很喜欢打游戏,一打就忘了时间,作业来不及做。

朋友一开始的办法是,控制时间。每周不超过三小时,如果做到了,会给予奖励。

但问题是,这位妈妈经常把工作带回家,没办法时时刻刻盯着孩子。

孩子究竟玩了多久游戏,她也不是很确定。

咨询师的建议是:停止限制和奖励。

因为,限制和奖励来自于外部,作用不大,容易反弹。最有用的激励是,帮孩子找到内动力,让他自己约束自己。

于是,她们想了一个办法:帮助孩子寻找机会,让他到硅谷待了一个月,见到他最喜欢的游戏开发者,参观了好几家游戏实验室,这位男孩说,简直太棒了!但他发现,要想到这些地方工作,最靠谱的路径是考上斯坦福大学。

他说自己被大大的刺激了,原来有些工作那么有趣,但自己离这些美好那么遥远。为了实现梦想,他回家后每周只玩一小时游戏,到后来根本没有时间玩,因为考斯坦福太难了。

他的故事特别振奋人心,尤其是看到他描述梦想时那种少年人闪闪发光的眼神,让人很感动,很想帮他圆梦。但用这样的方式激励孩子,一个大前提是,家长或导师要足够了解孩子的兴趣,以及外部世界的资源。

对于一些非主流、与升学看起来无关的兴趣。千万别着急否定,强行扼杀,制造亲子冲突。

这个世界是高度关联的,看似不靠谱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之间,是可能相互转化的。

回想一下,我在少年时,也曾中过这个“套路”。

当时,我严重偏科,喜欢文学艺术,不喜欢数学,经常参加学校的演出,数学只考40分,全年级倒数第二名。我父母都是老师,她们很有心机的给我买了本书,上面介绍了北大复旦的艺术类社团,看起来水平很高,一群俊男美女,全球演出,让我无比向往...

但是,总分必须很高才能考进去。于是我拼了命的补数学,从40分提高到了140分,一进大学就报考了艺术团,度过了收获满满的四年。

如果没有那本书,我大概会安于考一个一般的大学,继续唱歌跳舞的简单爱好。不会真正产生对于学术研究、以及经济学、教育学、甚至统计学的浓厚兴趣,并远赴英国继续求学。

3. 夸人要具体,对事不对人

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我那位朋友是典型的美国人,常常鼓励孩子。

但是,她的儿子并不自信,不喜欢跟人聊天,跟他妈妈喋喋不休的风格,完全是两样的。

为什么会这样?

咨询师说,我朋友的鼓励方式错了。鼓励,一定要具体形象,对事不对人!

比如,“你照片拍得好棒”,这不属于具体形象的夸奖。

具体的夸奖可以是:“你拍的真棒!重点很突出,光影很好,我一下子就注意到你要关注的细节,真是好像亲临现场一样!”

这背后的核心理念是:鼓励或者批评的本质,是一种反馈。成年人给予孩子反馈,只有非常具体形象,才可以帮助孩子发掘自己的长处或问题,从而获得进步。

我那位朋友的儿子说:“妈妈总说太棒了太棒了!其实并没有真正用心,没有真正关注我,她骨子里只是认为自己很棒而已!”

弄得我那位朋友很委屈。

其实不是这样。母亲的夸奖都是真心的,但孩子却觉得被忽略了。因为母亲的夸奖不够具体形象,没有让被夸奖的人得到有价值的反馈。

仔细想想,其实批评他人也是一样。

中国很多父母喜欢说:“你怎么这样!”,“你不可以这样!”

本质是为了对方好,但因为反馈给的不够具体形象,缺乏解释,听的人不容易接受,并因此获得进步。

另外,朋友的咨询师告诉她,夸奖也要尽量对事不对人 (西方企业常常要求大家,与同事沟通时,对具体事情提出意见,不要做人身攻击)。

什么是针对人的夸奖?

比如,“你真聪明,真漂亮”这一类,都属于针对人本身特质的夸奖。但这对孩子可能是有害的,会让她过度关注与生俱来的优势,从而放弃进一步的成长。

什么是针对事的夸奖?

“你计算速度好快,你真会打扮”等等,属于针对具体事情的夸奖。虽然本质也是说一个人很聪明,很美丽,但是换了一种说法,肯定了一个人做事的能力,从而更能激发她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算的更快,更钻研时尚等等)。

很多人认为,西方的教育是散养、放手不管,这是一种对西方教育的误读。

西方式快乐教育的本质,在于成功激发孩子的内动力和自制力,让她们获得目标,成为更好的自己,迎接更精彩的世界。

对于父母来说,一定不要着急。人的一生很长,有的人大器晚成。不要因为孩子现在的成绩不好,缺乏自制力,就把他彻底否定了,感觉浑身上下找不到优点。

中国的父母常常在述说孩子缺点时,如数家珍,讲都讲不完。其实不是孩子真的不好,而是父母焦虑的心,放大了问题。

任何孩子都有优点,关键是如何把优点发挥出来,与人生大目标结合起来。父母和老师可以展开脑洞,把小家伙的人生和外部资源联系起来,激发内在的动力。必要时也可以找专业人士帮助。

孩子的人生,何时托起来,都来得及。有梦想、有动力,许多料想不到的精彩会慢慢的朝他们走来。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