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第二卫生学校教师培训(三):架起家校连心桥,涵养师德育新人
摘要:7月10日,青岛第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进入第三天,两场干货满满的讲座分别从家校协同育人与师德师风建设两个角度,为教师们带来了丰富的教育启示与实践指导,助力打造更具温度与深度的教育生态。
青报教育在线讯 7月10日,青岛第二卫生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进入第三天,两场干货满满的讲座分别从家校协同育人与师德师风建设两个角度,为教师们带来了丰富的教育启示与实践指导,助力打造更具温度与深度的教育生态。
破解家校难题,搭起育人 “连心桥”
上午,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潍坊学院教授王清林带来了题为《教联体背景下的家校问题解决策略》的讲座分享,作为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王清林深耕区域教育治理二十余年,在家庭教育领域成果丰硕,承担包括教育部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省级课题5项,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主持编写的分年级家庭教育教材等十余部著作,为家校协同实践提供了重要支撑。
讲座开篇,王清林直指当前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小眼镜”“小胖墩”、心理健康等青少年成长问题日益凸显,亟须构建“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的全域育人生态。他从教联体建设的背景切入,剖析了当前教师面临的家长投诉困境。他表示,并非“家长变刁”或“教师变弱”,而是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已从“单一育人”转向“协同生态”。政策层面的变革启示我们,需打破家校社资源壁垒,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重构教育生产关系。
在王清林看来,“教联体”的核心是以学校为圆心,以孩子健康成长为目标,通过“联情感、联关系”凝聚家校社力量,最终形成成长共同体。这一模式要求学校通过医教互促、警校协同等跨部门合作前置化解风险,并依托家庭教育指导教师与数字化平台构建专业化支撑体系。
“突发事件也是教育发生的契机。”王清林表示,学生可以在突发事件中接受教育。因此,面对突发事件,要求教师具备随机应变的智慧,根据“紧急判断-救援行动-及时沟通-现场管理-启动预案”的流程,将危机转化为教育契机。家校沟通的关键在于“情感联结”,通过家访、家长会、数字化平台等多元方式,聚焦学生学习、生活与学校活动,以积极倾听、定期沟通、清晰表达的技巧化解教育理念差异、学生问题处理等常见矛盾。
王清林最后强调,教师成长是教联体建设的核心动力。他呼吁教师跳出“习惯思维”,以历史观、自然观、哲学观审视教育,在不断“进化”中实现自我超越。
“教育的本质不是抄笔记、背笔记,而是教会学生思考。”王清林的观点引发在场教师的深刻共鸣。青岛第二卫生学校化学组一名教师表示:“在以往的家校合作中,我们常面临家长参与度参差不齐,沟通不畅问题,误解不断,学校和家庭难以形成合力,今后我们计划通过组织家长学校,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缩小家长与学校在教育理念上的差距。”
“教书”更要“铸魂”,涵养育人初心
下午,中共青岛市委党校中共党史党建与党性教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刘桂英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为题,带来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的讲座。她深耕党的建设与领导科学等方向,曾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先后主持完成了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5项;出版著作1部;在C刊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刘桂英教授从近年来网上不法分子恶意抹黑民族英雄的事件讲起,将师德建设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系中审视,强调了坚定理想信念的紧迫性。她从人民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职业素养讲起,教师的职业素养最基本的在“德”,既包括“个人品德”,又包括“职业道德”。教师师德高尚,才能培养思想品德好的学生,才能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她强调,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责任感。她引用“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的古训,告诫教师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职业道德底线。
刘桂英讲解道,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两个结合”,为教师的信仰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相互成就,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这要求教师将个人成长融入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的大局中,以 “信仰、敬业、担当、能力” 四大素养塑造职业品格;做教师还要有“规”,包括规划、规律和规矩。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刘桂英倡导全体教师当以有限的生命长度,追求无限的教育厚度,在言传身教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健全人格。
讲座结束后,青岛第二卫生学校思政组一名教师告诉青报教育在线,在讲座中,她收获满满:“‘师德’不仅是教师自身的道德准则,更是在课堂上传递的信仰,是与学生相处时的担当,更是面对诱惑时的坚守。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教学生专业技能,更要以‘大医精诚’的信念培育他们的职业操守,这才是师德最生动的体现。”
青报教育在线 孙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