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青岛

2025年全市教育工作要点发布!

2025-01-22 15:47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中共青岛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青岛市教育局印发《2025年全市教育工作要点》。

青报教育在线讯  1月22日,中共青岛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青岛市教育局印发《2025年全市教育工作要点》。

2025年全市教育工作要点

2025年全市教育工作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部署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为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一、聚焦教育强市建设,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1.强化教育强市等战略实施。印发教育强市建设规划纲要,研究制订新一轮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等重大项目实施,持续推进全国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改革和新型足球学校建设改革、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等试点(试验)。做好青岛市“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优化中小学教育设施布局规划,推动开工、续建中小学、幼儿园20所。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推进胶东经济圈、青岛都市圈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交流,继续建强胶东经济圈产教联合体,加强信息化手段应用,推动教学资源共享。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深化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相关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分设和专职副书记配备要求,健全学校运行机制。进一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规范提升,强化基层党支部评星定级动态管理,抓好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标准落实;加强民办学校党组织建设,分批选派民办学校党组织书记,择优选派党建指导员;试点建立大中小学党建工作联合体,培育中小学校党建创新案例和在青高校党建创新成果,构建“1+N”党建品牌矩阵。坚持党建带团建,加强团干部梯队建设,探索建设学校青工委等青年组织,发挥好联系、凝聚、服务青年的作用。做好少先队、工会、妇联、统战等工作。

3.加大管党治党力度。强化“管业务必须强监管”理念,落实一岗双责,夯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纪律教育机制,加强警示教育。高质量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培育宣传一批典型学校。动态开展廉政风险排查防控,深入开展新一轮内部巡察。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强化以案促治。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成果。开展“校园餐”整治“回头看”活动。

4.做好意识形态和教育宣传工作。严格落实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导权。开展“启航教育强市新征程”系列主题宣传活动。选树系列网络宣传精品,建强三级网络宣传员队伍,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积极做好教育舆情监测、回应和处置工作,完善工作流程,强化网上舆情化解。

5.提升机关建设质量。深化“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活动,培树机关优秀党建品牌。创新党建活动形式,推动机关处室与大中小学幼儿园、各类教育基地等联创共建。加强党建阵地建设,打造机关党建“第一课堂”。继续开展机关岗位明星评选,举办青年干部专题读书班,加强年轻干部培训培养。优化机关办文办会办事全过程管理,提高机关运行质效。加强对干部的关心爱护,丰富机关文化生活。做好老干部服务保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

二、深化五育融合,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6.深入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强化思政课关键课程地位,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建立青岛市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实践指导中心,探索思政课教研、教学、实践协同育人方法途径。加强“多彩课堂”大思政课建设,常态化开展全环境立德树人宣讲。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教育,组织开展“立志报国,挺膺担当”主题教育活动。突出育人成效,深化学校德育工作内涵和特色,规范德育活动形式。丰富课程资源,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增强研学实践活动实效。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进“教联体”建设,优化课程资源供给方式,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一体的家庭教育资源体系,开展家庭教育志愿服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活动,丰富“爱润成长”品牌。

7.积极构建“五育融合”育人体系。优化提升全面育人“十个一”项目,培育优质融合课程,试点开展等级式、进阶式评价。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行动,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提高3个百分点。实施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校园足球培养及竞赛体系,支持学校发展校园篮球、足球等特色。深入实施美育浸润行动,举办中小学生、高校大学生艺术节,探索建立大中小学艺术教育联盟,打造美育育人品牌。成立青岛市中小学劳动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学校劳动教育教研组建设,强化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推出一批劳动教育精品微课。研究制订校园小农场建设标准,推进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继续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打造开放阅读空间,深化“书香校园”建设。扎实做好学生国防教育和军训工作。

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和学生健康工作。提升学校卫生基础保障能力,做好校园传染病多病共防工作。抓牢幼儿园、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规范学生书写“双姿”,实行视觉健康全链条闭环管理,构建健康用眼综合管理体系,确保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积极推进市、区(市)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服务中心建设运行,深化教医协同,组建全市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队伍,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培训、课程、活动、筛查等工作,构建市、区(市)、校三级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8.深入推进课程、教学和育人方式改革。落实《青岛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深入推进课程建设实验联盟校基地校工作,建设优质衔接指导课程,加强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和初高衔接学法指导。研究制订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行动计划,全面开展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评价。加强新教材培训,优化义务教育新课标教学实施路径,深化大单元教学,深入推进学科快速发展学校和学科引领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做好优秀教学成果培育推广工作。开展订单式、任务式、跟踪式教研,推广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加强学生分层分类精准培养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扎实推进拔尖创新后备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完善选拔机制和贯通培养体系,争创省级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特色学科。加强科学教育,开齐开足实验课程,持续开展“科学家进校园”活动,提升课后服务科技类课程比例,打造海洋教育等特色,试点科学教育贯通式培养,探索开展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监测。强化“双减”动态、长效监管机制建设,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活动,落实作业公示、睡眠管理和教辅材料征订等制度,巩固规范办学和校内减负工作成果。

三、强化攻坚突破,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9.推动学前教育固本培优。做好《学前教育法》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优化幼儿园结构和布局,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升至66%,完善普惠性民办园认定、管理和保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推进托幼一体化管理。加强幼儿园内涵建设,落实幼儿园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继续推进省、市游戏活动实验工作,优化联盟办园模式和评价办法,全市优质园占比达到90%以上,镇街中心园100%创建为省级示范园。

10.推进中小学扩优提质。优化新校高位发展政策体系,推动建立新建学校发展共同体。启动新一轮初中强校提质行动。深入推进强镇筑基行动,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有序撤并和寄宿制初中有序建设,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加快建设青岛二中东校区、青岛五十八中北校区,启动科技高中建设,争创一批省级特色高中和特色学科基地校。优化集团化办学布局,全市薄弱义务教育学校100%纳入集团化办学,县域公办普通高中100%纳入结对帮扶。

促进特殊教育质量提升。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十五年一贯制办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全市特殊教育学校100%达到省办学质量要求。制定孤独症儿童教育指南和质量评价体系,支持打造孤独症品牌学校。

11.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全市职业院校空间和专业布局,统筹青岛职教园一期入驻办学,推进职教园二期、三期工程建设,推动全市中职基本办学条件100%达标。继续支持高水平中职学校举办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推动青岛健康科技职业学院招生运行,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双高”建设。建立项目制运作机制,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统筹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深入开展综合高中试点和职普融通试点。聚力提升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水平,推进成果转化,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12.纵深推进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深化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大学(青岛)等高校校地共建,支持康复大学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推进上合经贸学院筹建工作。深化产教融合学科(专业)建设,持续开展高校服务地方活力绩效评价,支持在青高校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深化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建成高校开放共享“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定期举办高校科技成果路演等活动,推动一批服务“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的科技成果在青落地转化。

13.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民办学校规范办学和日常监管,严格落实年检评价清单制度,开展财务管理专项审计,抓好问题整改和风险预警防范,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持续强化校外培训治理,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加强校外培训行政执法,完善超视距监管执法系统应用,实现数字化、全流程管理。

14.积极推进终身教育发展。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建强市、区(市)、镇(街)、村(社区)四级工作体系,支持青岛老年开放大学建设,推动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融合发展,打造50个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示范点。推进国家终身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整合青岛全民学习网、“汇学琴岛”老年教育电视课堂等平台,汇聚数字化课程资源2万个。

四、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15.深化教育治理改革。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的若干措施》,推进省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应用,深入开展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试点,设立一批试点区(市)、学校和学科,培育遴选一批优秀案例。继续开展“十不得一严禁”定期监测。

提升依法治理水平。做好学前教育地方立法修订调研和民办中等学历教育学校办学设置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研究制订工作。完善法律顾问规范化管理制度,强化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法律顾问作用发挥。加强“以案释法”案例开发,扎实开展“学宪法讲宪法”和法治体验活动。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实训基地建设,规范提升教育行政执法工作。

16.深化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加强动态监测,持续推进“两县”创建工作,巩固深化创建成果。优化市对区(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工作机制,完善重点工作公示制度,推动教育强市建设重点任务落实。指导学校制订新一轮五年发展规划,深入开展学校“一校一尺”发展性督导评价。落实《青岛市督学管理办法》,选优建强督学队伍,建设领军督学工作室,完善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和学校视导员制度,提高经常性督导和学校内部督导实效性。继续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扎实推进监测问题整改。

17.构建数字化教育新生态。研究制订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完善青岛市数字教育研究院运行机制,建立数字教育教学、教科研及应用体系。深化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推广,培育智慧校园100所,打造智慧高效课堂、校园管理和教育治理等场景应用50个。建设青岛市教育大数据中心,推进智慧同步课堂教室建设和常态化应用,提高数据应用水平。继续做好首席信息官、数字化领航校长和数字化精英教师培养工作。

18.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高水平推进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青岛上合学校等国际化学校建设,进一步打造青岛“上合教育”品牌。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推动海外“班·墨学院”建设。加大教育人文改革实验区成果推广力度,实施一批中外人文交流合作品牌项目,开设中外人文交流“空中课堂”。办好中外青少年手拉手交流营等活动。加强国际理解教育,鼓励中小学开发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展多语种教学,培育学生国际视野和交往能力。

五、夯实发展基础,推动教育保障能力系统跃升

19.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进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完善教育优秀人才引进和教师调配、共享机制。强化师德师风正向引导和案例警示教育,加大师德失范行为督查和惩治力度。加强校长梯队培养。深化教师精准培训改革,加强校本研修,加快推进数字赋能教师发展,完善名师晋级研修机制,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提升教师学科能力素养。启动小学高年级与初中低年级“贯通教学”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推进尖兵教师系统培养和考评工作。开展科学教育专题研修。加强班主任、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沟通的能力。探索职业教育教师校企双培养制度。

20.多方保障教育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机制,全面落实各类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和学生资助标准,确保“两个只增不减”。落实全学段学生资助政策,提高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覆盖面。进一步发挥教育发展基金会作用,引导规范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强化教育审计监督,强化教育财务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强教育事业和教育经费统计工作。

21.推进教育关爱服务体系建设。高效办好“教育入学一件事”。推广幼儿园延时托管服务。完善第三方引入、管理、评价机制,丰富课程超市,优化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实施农村薄弱中小学食堂保障提升工程,升级完善95所农村薄弱中小学食堂设施设备,继续实行农村小规模学校食堂运行补助政策。建设校园食堂数字化管理系统,推动食堂管理“数字化”转型。开展校长关爱老师、老师关爱学生活动,落实中小学校长陪餐、校级干部上放学执勤等制度。继续开展好“四进一见”公益服务活动,为家长提供权威、专业、及时指导。

22.维护校园安全和谐稳定。实施校园安全防护提升工程,强化监督指导,加强预防学生欺凌、预防溺水、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专项防治和专题教育。抓实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和中小学生安全应急体验。加快校园安防体系智能化应用,强化校园安全全方位、拉网式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健全校园周边安全联防联控联处的机制。加强考试安全综合治理。聚焦“接诉即办”和“事要解决”,建立家长关注信息每周公示制度和推进解决机制,强化“12345”等渠道群众诉求办理质效,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