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田村学子探秘垃圾“变形记”
摘要:11月22日,由青岛市城市管理局、青岛市教育局组织开展的垃圾分类研学活动持续进行中,城阳区城阳街道田村小学40余名同学带着疑问来到胶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垃圾综合处置园区(青岛光大建发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探寻垃圾的最终归宿。
青报教育在线讯 垃圾离开我们的生活后去了哪里?垃圾处理都有哪些过程?11月22日,由青岛市城市管理局、青岛市教育局组织开展的垃圾分类研学活动持续进行中,城阳区城阳街道田村小学三百余名同学带着疑问来到胶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垃圾综合处置园区(青岛光大建发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探寻垃圾的最终归宿。
小雪节气,北风渐劲,但同学们的环保热情未减。“原来垃圾处理厂环境这么美!”同学们一来到厂区,看到假山上流水潺潺,花圃里争奇斗艳,纷纷惊叹。厂区综合管理部主任隋国健介绍道:“这所‘花园式工厂’按照工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理念进行打造,绿化率达到30%,既有生产功能又有生态效益,实现了工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在展厅的魔法互动墙上,将手掌放在相应按钮上,整个画面便“活”了起来,生动演示了生活垃圾转化成电力、烟气净化、餐厨垃圾的处理、对外供热等八大演示路径,如此一来,同学们对于垃圾的处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垃圾处理中控室,近40块屏幕监控着垃圾实际燃烧情况和各系统运行情况,这里工作人员使用的电脑,类似于神经中枢,同学们可以观看到投放、焚烧和排放等垃圾处理工艺的全过程。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同学们进行了垃圾分类磁力贴游戏,他们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尝试。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不仅让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更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垃圾分类的正确方法,加深了他们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
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垃圾吊控制室处于参观最顶层,也是离垃圾最近的地方。“为什么五楼看起来这么高?”面对学生的好奇提问,讲解员解答道:“因为这里藏着一个巨型‘抓娃娃机’,虽然标注是五楼,但实际上相当于普通住宅的八楼高度。”同学们透过透明玻璃窗,目睹了垃圾运入、抓取、投炉燃烧的全过程。
同学们纷纷提出疑问:“离垃圾这么近,为什么一点也不臭?”“这个大型‘垃圾箱’有多深?”“抓斗到底有多大?”讲解员耐心解答,垃圾池高34米、宽36.5米,被园区精心打造成“封闭的开放式厨房”。通过引风机和密闭处理,垃圾仓内形成负压,臭气无法外溢,而抽走的臭气中含有沼气等助燃气体,送入炉膛辅助燃烧,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抓斗一次性可抓送约8吨垃圾,1吨垃圾可产生约280度电,一抓斗垃圾通过焚烧蒸汽发电,足以供一个家庭使用一年。
据悉,该厂区是山东省少数能够处理全类别垃圾的处理厂之一。自2023年12月底正式投运以来,它已承担起为胶州市处理垃圾的重任。如今,它每日可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餐厨垃圾100吨、市政污泥200吨,每月发电量超过1千万度。发电后的余热蒸汽进一步驱动两台热泵机组运转,为居民供暖,年供热量约48万吉焦,折合可覆盖约100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垃圾焚烧产生的炉渣还可循环使用,用于制作环保建材,如人行道地砖等,实现了垃圾变废为宝,为城市的清洁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隋国健在为同学们讲解后表示:“很高兴能够承接同学们的研学活动,作为环保的一分子,我们园区有责任为孩子们进行科普与宣传,希望同学们将今天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保护环境。”
来自田村小学三年级三班的黄宏恩觉得非常震撼,她兴奋地说:“垃圾处理厂也比我想象中的高级太多了!这里有数不清的‘高科技’,我最喜欢的是‘抓娃娃’机,一个抓斗的垃圾焚烧就可以让我们家用一年的电,原来垃圾并不是真正的垃圾,而是放错了的资源。我要将所学到的知识带回家中,与家人一起参与垃圾分类和环保行动,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田村小学三年级班主任高雪萍告诉青报教育在线:“此次探访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环保意识,也让他们对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今天所感受到的震撼与所学到的知识,将环保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环保教育应从孩子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成为环保事业的积极践行者和传播者。”
一直以来,田村小学都将垃圾分类视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此次活动,是学校一系列环保举措中的一环,学校不仅定期邀请环保领域的专家进校园,开展丰富多样的环保教育活动,还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带回家中,与家人共享,形成校家共育的良好氛围。未来,田村小学将继续深化与社区、企业的合作,探索更多元化的环保教育模式,如组织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环保主题手抄报比赛等,让环保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生动有趣。
青报教育在线 孙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