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 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社科力量
摘要: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强化使命担当,推动党中央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委、教育部新闻办、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开设“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笔谈”专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强化使命担当,推动党中央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委、教育部新闻办、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开设“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笔谈”专栏。
本期刊发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党支部书记,人事司、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的笔谈文章。一起来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社会科学司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刻领会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聚焦教育强国建设的“六大特质”“五个重大关系”“五大战略任务”,以“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一手抓思政课守正创新,一手抓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固本强基,以建强思政课提升铸魂效果,以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强化支撑,形成研用一体、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以实际行动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
一是强化守正创新,以更高站位推动思政课铸魂育人构建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高校思政课的核心任务,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将着重强化系统联动、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资源供给、健全工作体系,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以锻造关键课程为重点,教材、教改、教师、学科、实践一体联动,高质量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带动各门思政课普遍提高教学质量。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驱动,形成“主线贯穿、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良好态势,建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以夯实队伍建设为保障,补短板、抓评价、强示范、促提升,制定实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推动一线教师在理论功底、实践积累、历史素养、教学法基本功、学情研究等方面有明显跃升。以打造“大思政课”品牌为提升,强化学段贯通、部内联动、部际协同,建好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数字地图,不断完善“大思政课”工作格局。
二是强化明体达用,以更实举措推动理论研究阐释形成大体系。我们坚持把深入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以有组织科研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构建各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将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着力构建贯通教学科研全要素全链条的有效组织机制和工作模式。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重大专项,加强整体性学理化研究,分领域深化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等,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体系构建。深入实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分学科开展学科基础理论和学科前沿问题研究,集中提炼打造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体系化知识,加快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新闻传播学、民族学和国际政治经济研究等领域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步伐。强化两类重大专项之间的协同联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内化为各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和基本方法,整合复合型、高水平研究团队,分学科建设若干自主知识体系研究学术共同体。
三是强化协同贯通,以更大力度推动知识服务释放强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我们将围绕提升有组织科研的质量和水平,深化科研组织方式改革,强化系统性思维方式、交叉性研究范式、集成性建设模式,推动学会、协会、期刊、论坛等学术资源互为支撑、一体联动,打造横向协同、纵向联动、集成融通、开放创新的平台矩阵,全面提升支撑国家战略、匹配国家需求的能力。推动教育系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更好聚合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力量。优化升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推动应用型基地向高水平智库转型,形成服务民族复兴的知识创新中心和战略研究中心。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和创新团队建设,促进学科交叉和数智赋能,将科研经费、项目课题等资源配置更多向青年学者倾斜。会同中央有关部门,建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进一步提高系统支撑力。高质量推进教育部联合研究院建设,促进智库资源与经济产业、地方发展、国际合作紧密结合,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