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中职获评第八届青岛教育改革成果,源于一项坚持24年的探索
摘要: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领跑中高职五年贯通培养。
青报教育在线讯 近日,青岛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公布第八届青岛市教育改革成果,有12项成果获评教育改革创新成果。
在这12项创新成果中,只有2项成果来自中职学校,其中之一就是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申报的《探索“2+1+1+1”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什么是“2+1+1+1”机制?这所学校因何获奖?记者采访了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的相关负责人。
五年贯通培养,探索24年
今年,山东省教育厅首批实施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青岛市有13所中职学校的135个专业点获批。
在旧有模式中,学生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学习,后两年在高职学校学习,不但两个阶段许多专业课是重复的,而且两个阶段的实习也分别进行,中高职各自分层培养,难以融合贯通。今年的新模式解决了割裂培养的问题,五年全部在中职学校进行,由中职与联办高职协同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这样的新模式,对于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来说,已经实践了24年,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从2001年开始,我们学校就大胆创新,探索五年制贯通培养模式,并且形成了‘2+1+1+1’长学制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教务处副主任王振星说。
王振星介绍,“2+1+1+1”里的“2”指的是前两年以公共基础课为主,后面的3个“1”指的是后三年按照“识岗、跟岗、顶岗”的需要,递进式安排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自2001年以来,轻工学校一直实施五年制贯通培养,学生五年均在该学校学习,毕业后获得联办高职院校的毕业证书。
“经过24年的探索,我校为五年贯通培养的学生设计了一体化、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王振星表示,目前,学校的五年贯通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熟,育人成效显著,为全市、全省的初中后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了示范,而这也是学校此次获评教育改革创新成果的原因。
校企合作深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轻工学校五年贯通培养的优势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装备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能力的形成需要真实的现场环境和企业的深度参与,而传统的三二连读模式缺乏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协同的育人机制。”王振星介绍,轻工学校在实行五年贯通培养模式后,可以完整规划学生全部的5年学习过程,所以学生接受校企联合培养的时长就得到了保障,可以实现“文火慢炖”,参与较为长期的实习实训。
““比如在第四年的‘跟岗’阶段,学校实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依托企业真实的生产实践任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更高,将来进入企业工作后也更加适应。”王振星说。
在五年贯通培养模式下,轻工学校为企业提供了一批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得到了社会、企业和家长的认可。据介绍,轻工学校每年培养1000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生优质就业率98%,本市留用率95%。
青报教育在线 丁境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