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青岛

青岛66中:“酶”力无穷,勇往直“潜” 到高校研究院探索科学奥秘

2024-05-02 10:22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5月1日,青岛六十六中组织开展“点燃科学之光,探寻名校风采”社会实践活动。全校300余名新疆生走进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和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通过科普讲座、生物实验、科技制作、参观博物馆等课程,经历了一场与物理、生物和历史等学科知识的奇妙邂逅。

青报教育在线讯  “很开心参加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从书本走到了生活,更让我们对现在所在的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有了更深的了解。”5月1日,青岛六十六中组织开展“点燃科学之光,探寻名校风采”社会实践活动。全校300余名新疆生走进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和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通过科普讲座、生物实验、科技制作、参观博物馆等课程,经历了一场与物理、生物和历史等学科知识的奇妙邂逅。

青岛66中新疆部负责人王坚介绍,本次活动一方面在于丰富新疆生五一假期学习和生活体验,带领学生感受高校的学术研究氛围,另一方面在于引导新疆生了解祖国科技的蓬勃发展和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于方寸之地

感受“酶”力无穷

“同学们,你们有注意过洗衣粉上有添加酶的标志吗……”在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一场关于“酶”的科普讲座正式拉开了本次社会实践的序幕。对于酶,同学们并不陌生,早已学过相关知识。今天的讲座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了拓展延伸,介绍了酶的起源、特性、生活中的酶,以及酶的制备方法。

在之前的生物课堂上,同学们对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认识比较深刻,但讲座中提到酶还具有温和性时,同学们对此不甚了解。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的老师解释说:“酶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酶丧失生物活力。目前固定化酶技术不仅能大大提高酶的回收率……”这让同学们酶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正所谓“学以致用”,实践可以使知识得以激活和升华。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走进了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的生物能源实验室。这间实验室的大小与学校教室不相上下,却是研究院投资800万重点打造的。同学们由此感受到高校对科研的重视,大家围在实验台上,在实验室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唾液淀粉酶活性实验,全方位体验科学实验的魅力。

用胶头滴管吸取淀粉水溶液,滴入离心管;然后在离心管中加碘液,混合均匀,观察颜色变化;最后加入唾液淀粉酶,记录颜色变化。“当淀粉液与碘液相遇的一瞬,奇妙的颜色变化呈现在小小的塑料管中,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高二3班学生米德格说。但看似简简单单地几步,许多同学却没有做出合理的颜色变化,因为加入的液体只要稍微多一点或少一点,颜色便会不同,不得不经过反复实验,同学们从中深刻体会到实验的严谨性。

组装试水“海燕号”

探秘国之重器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海洋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重要领域。我国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进程中,海洋科技的发展无疑占据重要一席。本次社会实践选择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探秘研究院设计的水下自主航行器、服务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国之重器——“海燕”水下滑翔机。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组装“海燕”水下滑翔机模型。该模型是海燕”水下滑翔机的简化版,虽然仅20厘米左右大小,但零件却有数十种,还要安装电力系统。同学们用手笔画着说明书的每一个步骤,生怕漏掉一个零部件或在哪个环节上出错。经过近一小时的组装,大部分同学都已完成,进行了下水试验,并观察“海燕号”水下运动轨迹,完成绘制受力分析图这一学习任务。

组装试水的过程激发了同学们对海洋科技的探究兴趣。他们和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的老师探讨交流了世界主要的水下机器人以及我国最前沿的海洋高端装备。“科技对国家的建设发展具有巨大的价值。海燕号可以观测大量宝贵的深海数据,一举打破了发达国家对于此类设备的技术封锁,我为祖国科技的突破发展感到骄傲。”高二9班班长阿依森激动地说道。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真实情境下问题解决能力和人际协作能力,还能让学生体验到团队的力量和动手的乐趣。“书本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当我们亲自动手去操作、去观察,那些知识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变得生动而有趣。”高一2班学生孙文清如是说到。她还体会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和分数,更是为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自我。在未来的日子里,要继续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名馆探历史

名校筑梦想

齐鲁大地,钟灵毓秀。如何让优秀的历史文化滋养每一个民族的同胞?博物馆无疑是生动的载体。此次社会实践最后一站,同学们走进全国高校中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仔细观看文献材料、历史文物、展柜照片,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共同感悟齐鲁历史的深厚底蕴和文化魅力。

令同学们印象深刻的是,博物馆中很多藏品是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的师生发掘的。之前在历史课本和历史读物中看到的粉彩瓶、盔形器、唐三彩等文物一一呈现在眼前。其中,馆藏明星文物山大丁公陶文的发现,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由商代甲骨文向前推进了800年。同学们被中国汉字文化起源的魅力深深吸引,并为之惊叹。

“山东大学考古学科取得的文物成果对推动齐鲁文明进程具有重大贡献。”高一7班学生雷雨菲说,“通过沉浸式的观展体验,了解考古、走近考古、喜欢考古,为中华大地上古人的智慧和创造而心生赞叹,得到了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愉悦。”

在博物馆参观同时增强了同学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今天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藏族和汉族是亲如手足的同胞关系,高原和大海血脉相连。今后我要坚定不移地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守住中华文化根脉。”高三9班学生西依代谈及收获时说。

青报教育在线 于涛